在操作中感悟 在比较中生成

时间:2022-10-12 03:43:23

在操作中感悟 在比较中生成

单元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填空题:“把一条绳子对折再对折,然后从中间剪开,一共可以剪成()段。”卷面上的答案可谓五花八门,但大体上有三种:3段、4段和5段。

其实,这种题目不仅在低中年级,也常在高年级出现,甚至于在奥数竞赛中也常出现,只不过是对折的次数不同罢了。

既然这种题型出现的频率较高,而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又很低,何不作为实践活动的第一手素材,引导学生探究一下这个问题呢?

于是,我事先布置学生准备好剪刀、羊毛线(代替绳子)等工具和材料,下一节就上数学实践活动课――《剪绳子问题》。

剪一剪:我先让学生把羊毛线对折一次,然后沿着中间剪开,看同学是否能有所发现。

填一填:经过刚才的操作、观察,同学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时,我觉得“火候”已到,就让学生填写下面这个表格,并带头问题思考:剪成的总段数与对折的次数的关系如何?

总段数与对折次数关系统计表

学生填完表后,剪成的总段数与对折的次数的关系已经渐渐明朗、清晰起来,初步形成规律:除了较短的2段外,每多对折一次,总段数就比前一次增加的段数多了2倍。

说一说 “你怎么知道对折6次剪成的总段数?谁能站起来说一说!”我趁热打铁,想扩大探究成果。

“每多对折一次,剪开的总段数中,与上一次同样多的段数在剪开的一端,比上一次增加的段数在剪开的另一端。”一位细心的同学迫不及待地回答。

“每多对折一次,与上一次同样多的段数(包括首尾两段),与首尾两段处于相同方向;比上一次增加的段数与首尾两段在相反的方向上。”

“的确是这样,可是,为什么每多对折一次,增加的段数恰好等于上一次所增加段数的2倍呢?”

“因为对折之后再剪,段数自然而然扩大2倍了!”

下课了,同学们探究的浓厚兴趣依然如故。我布置了一道题目让同学在课后完成:“把一条绳子连续对折7次、8次,然后从中间剪开,分别可以剪成多少段?”

通过这道填空题的探究,我深受启迪:我们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注重从生活中提炼教学素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事例,作为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以数学的眼光,以活动为载体,科学合理地设计,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还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上一篇:《配画写话――春景图》写话教学设计 下一篇:对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