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文言文阅读中“绊脚石”之策略探究

时间:2022-05-09 10:09:59

疏通文言文阅读中“绊脚石”之策略探究

摘 要:文言文阅读训练中,学生通篇阅读完文言文,经常会遇见阅读过程中的“绊脚石”,即课外文言文的某一句或某一个词,怎么也无法解通它的意思,从而影响全篇文言文的释义,严重的还会将全文的意思理解相反。多数文言文学得弱的学生,起初往往是因为“绊脚石”的关系,习惯性地放弃对全文的进一步释义,而导致到初三年级时阅读文言文的“天方夜谭”;坚持阅读完整篇课外文言文的学生,解读了三四遍,也常常害怕“绊脚石”的存在,甚至对能否顺利阅读更多的文言文产生了怀疑态度。实际上,作为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更灵活的解决“绊脚石”的方法,让学生消除文言文阅读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的恐惧心理。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推测法;相识法;联系法其实,如果我们真能潜心研之,反复琢之,确实能一改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孤立、零散、无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古文系统地掌握,并激发起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之情,从而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文言文教学沉闷的教学状况,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真正落实了语文的素质教育。教师应摒弃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积累文言文基础与解读课外文言文相脱节的教学方式,探究各种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更灵活地去解读课外文言文。

一、词义转移推测法

上下文语境是“绊脚石”存在的土壤,认真分析语境正是参透其意义的有效办法。通过反复研读,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多问几个为什么,体味语境,就能体味作者独到的语言运用艺术。

学生在翻译文言文过程中,常会匆匆将句子翻译成不流畅的状态,即便译成很拗口的现代句,学生也常认为就应该这么解释。如:《漆室女之思》中“鲁国有漆室女,过时未适人。一日,女倚柱而啸,旁人莫不为之惨”一句的“女倚柱而啸”,大部分学生将此句译成“漆室女靠着柱子大叫、大喊、咆哮”等怪异的理解,译文中的怪异理解,是学生遇见“绊脚石”的常见现象。教师应及时将此种现状与学生明确,可以用“词义转移推测法”来解决译文中的“绊脚石”,“啸”在词典中理解为“人或动物自然界拉长的声音叫”,如“叫、喊、长啸”等,可是此句中,漆室女不应是“大叫、大喊、咆哮”,而应将词义转移成“苦或者潸然泪下”,即“漆室女靠着柱子潸然泪下,过往的人没有一个不为他感叹的”。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我们应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教学中不必强迫学生把古文肢解为一堆词句来理解,而应该加强对整体文意的理解,在整体感受中掌握文言文的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掌握整体文意。这样把恰当的理解融入其中,学生自会觉得学习的奥秘所在。而用“转移词义推测法”解读文言文,打破文言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文言文教学成为“生活语文”,这不失为解决文言文“绊脚石”的良策。

二、课内似曾相识法

教育家张中行谈到文言文阅读的“量”时,认为量必须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文言文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变化。量不够,往往是学了就忘,等于没学。文言文学习中,积累越丰厚,相应的阅读分析能力也就越强。所以不管课外拓展的文言文内容考试是否有用,都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

现在初中三年的文言文知识积累,优秀的学生能将课内的知识熟记于心,掌握的词量很多,尤其是教师强调的难点是学生们重点掌握的知识点。熟记于心的知识点,换了一个“新装”学生出现在课外,多数学生就无法识别了,而将其视为“绊脚石”,在释义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理解偏差。如:语段“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日:‘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中的画线句,“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是2012年杭州市中考卷中的一道句子翻译题,很多学生将该句译成“张元的叔父感动着他的话,于是就允许(张元抚养小狗)了”,从而导致失分的现象数不胜数,将该句理解句子含义拿到课堂中调查,在校学生对于此句的释义与考生们的理解一致。

由此可见,此种已经无形于学生的“绊脚石”,学生无法识别的概率极高,直接导致失分还不自觉,学生认为此种类型的句子没有任何“机关”可言。此时,教师可以采用课内文言文“似曾相识法”来激发学生的领悟能力,要求学生回忆已学的类似文句来突破此句译错的误区,与此句相似的是《愚公移山》一文中,有“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句,应将“帝感其诚”译成,被动句,省略了“于”帝感(于)其诚――被他的诚意所感动。因此,“叔父感其言,遂许焉。”一句应译成被动句,张元的叔父被他的话感动了,于是就允许(张元抚养小狗)了。

教师通过学生熟知的知识点来解决文言文中翻译的难点,学生理解起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言文虽然已经失去“活”的语言环境,但它自身却有很强的可读性。通过反复推敲,长期积累,字、词、句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学生的头脑,许多语句烂熟于心后,对语言才会有极度的敏感,对文章的领悟才能逐步加深,文章内容与主旨就随之可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学生既获取了知识,又提升了文化素养。

三、语境前后联系法

文言文阅读训练中,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最担心的问题是,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个别词语无法解释得通的“绊脚石”现象,导致后文的阅读偏差,从而曲解了整篇文章的意思。教师可通过课堂中文言文的“绊脚石”问题,延伸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教会学生如何揣摩文言文意境的方法。

例如,“《隆中对》语段: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学生在释义“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一句时,将其译成“每次跟管仲、乐毅比,人们都赞同他”的意思,据统计,有12人未注意到“莫”这个字,导致句意完全相反的误区,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解决学生常犯的文言文翻译漏洞,前文“唯”是“只”的意思,“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庶与诸葛亮友善往来,说是确实这样”。从这句意思中可看出前面的“时人”与后面的这两个人的观点是不同的,前文的两人赞同,“时人”应考虑不赞同,而使句子前后文意思一致,掌握此类方法的学生统计完毕只有7人,利用通读文意,联系前后文的意思来准确阅读文言文,是养成阅读文言文的好习惯。

教师借机可以将课内所遇到的问题延伸到课外文言文教学中,如:“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衙,乡人咸劝徙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邮,官衙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的“益”字的理解,“益”字在平时学生所接触到的释义中,常解释为“好处,有好处”,利益,益处,公益,权益,受益匪浅;从所学的句子“香远益清。”宋・周敦颐《爱莲说》一句中释为“更加”等含义,而“扩大”“加大”在学生所遇的知识体系中,还没有接触过。但在此句中显然不是特别恰当,根据“前有督邮衙”推测“益”的释义,不可能是“好处”或“更加”,对于任官的僧珍来说,乡人劝他搬迁,应是为了“扩建”,将此句译成“前面建有督邮衙,乡里的人都劝他迁搬来扩建他的住宅”,如此理解才应是符合语境的。以此,练习中的句子“督邮,官衙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一句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因而,关于这一字词的推敲,就应引导学生联系前后文的语境来大胆揣摩字词,以此来达到深入理解文本的境界。

要学好文言文,就要多做这方面的题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书,多翻译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从而提高文言水平。中学生的教育现状急需要教师的正确的引导,用传统的文化来熏陶当代信息时代的学生,至诗经独领始,百家争鸣,汉赋育人,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系列的文化长廊在历史中沉淀,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浩瀚的历史中如一朵美丽的花留千载余香,所以要借对学生的教育来弘扬我们优秀的文化,鼓励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培养坚韧的品格,豁达的情怀,凛然的大气等优秀的传统美德。

上一篇:数学操作活动之有效性思考 下一篇:让语文走进生活,提高德育渗透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