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激浪 探路求真

时间:2022-10-12 03:00:06

[关键词]语文教学;点拨;释疑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9-0072-01

“学贵须疑”,这是学习的经验之谈。“读书无疑,须教有疑”,这是教学艺术的经典之言。有疑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但它不是最终目的,还只是停留在学习过程的发现性学习阶段。通过探究学习或研究性学习,由有疑达到释疑,由释疑消除有疑,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无疑,才算是完成了一个学习过程。释疑有助于稳定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志趣,能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为其以后的自主发展打好基础。点拨释疑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例谈主要的几种。

一、变题迁移法

即在整体把握和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给原文试拟几个题目,并说出自己拟题的理由。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就采用此法。学生依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几乎人人都以独特的体验拟出了题’目,如《童年忆事》《最初的那一步》《难忘》《第一次爬山崖》《脱险》等等。通过这种训练,学生不仅对文章内容及主旨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还对其平常作文时在选材、立意和拟题等方面的存疑起到了自我释疑的作用。

二、换删比较法

即用意思相近的词语替换或删除原文的词语,再与原文比较,从中探究作者原文语言的本义。如,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藤野先生》时说:“课文首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也无非’这三个字用得奇巧,为什么用‘也无非’呢?”学生一时不能明白。于是这位教师将原句改换了两种说法:“东京怎么会是这样”和“东京就是这样”。然后让学生再与原句比较。学生一比较才得知,用“怎么会”表现出一种愤激之情,用“就是”表现的是认可、认同的看法,而用“也无非”则表现出一种失望与不满。

三、体验揣摩法

即对那些蕴含真挚深切情感,细腻复杂心理活动而又用最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的文章的理解,就要用心去感受‘、体味,从而捕捉作者的情感信息,探索其心理奥秘。例如,分析《藤野先生》一文首句时,有学生认为“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现出作者的一种失望与不满,也表现了愤激之情。为了弄明白到底带不带愤激的色彩,就要适当回忆有关鲁迅东渡重洋留学日本时的国内遭遇,让学生想一想:当时他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当他发现在东京的留学生也与国内同胞的情形一样时会愤激吗?通过讨论,学生体味出鲁迅离国留学是因为饱尝失望的滋味,到东京所见只使他对东京也有了不可遏止的失望与不满,并不带有愤激之情,因为他已看惯了中国人的麻木、愚昧和无知,并不惊异,也绝非认可。这种释疑法,多用于揣摩小说人物心理和言行等方面的描写。

四、补缺分析法

即指阅读时发现文中有意回避的内容,就引导学生设法补上似有或当有的语意,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用意和文章的内在含义。例如,《在祝福》一文中描写鲁四老爷的书屋是“……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地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平气和’”。教师可问:鲁迅先生在描写鲁四老爷书屋时为什么偏偏描写这幅既不齐整又不美观的对联呢?那幅脱落的对联会是什么内容呢?如果它还端端正正地挂在墙上,会有什么效果呢?如果有心的同学找到脱落的上联或者教师告诉上联是“品节鲜明德行坚定”时,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就可以弄明白鲁迅揭示鲁四老爷假正人君子嘴脸时运用这种独特的讽刺笔法的深刻用意。

五、深究复读法

即指让学生带着较深的疑问,反复研读原文,抓住细节,深究细想。例如,研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要弄清“中国人”究竟失掉了自信力了没有及其道理,就要以“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和“中国人已经失掉了自信力”两种对立的观点锲入学习与讨论,引导学生去反复研读原文、分析道理和思考辩论以达到完全释疑的目的。此法实质是“置疑设误”,通过一对矛盾的判断来研读和理解原文的蕴意。

上一篇: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四法” 下一篇:写规范字重在养成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