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策略

时间:2022-10-12 02:17:13

基础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策略

摘 要:通过分析基础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提出基础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可持续发展需树立的理念,指出促进基础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对于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实验室;可持续发展;内涵;理念;策略;标准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310-02

基础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完成以后,如何巩固建设成果,充分发挥基础实验室育人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基础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更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基础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科学的实验室发展观,其核心是优化基础实验室软环境、提高硬件设施使用效率,其目标是立足当前,实现基础实验室建设持续、整体、协调发展。

(一)持续性

在通识教育的新人才培养理念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是重中之重。因此,基础实验课程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完成好三个转变:一是深化现有实验课程的实验项目变革,完成基础实验教学单纯服务于基础理论教学向提高学生实践素养的转变;二是依托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发展和实验仪器设备资源的优化,完成实验教学内容侧重于对基本原理的检验、对理论知识点的验证向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实践素质培养的转变;三是加快仿真实验和演示实验项目的开发应用,完成学生对理论真伪性的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事物的科学发展规律上转变。

(二)整体性

院校教学工作评价对基础实验项目和内容的规范,为基础实验室育人功能整体优化提供了良性互动空间。基础实验室可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统一对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场地进行协调,充分发挥基础实验室的整体功能,实现不同学科实验仪器设备共享,从而提高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的利用率。提高实验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基础实验室也可以发挥自身人员结构优势,统一对实验室人员进行选拔和协调,优化实验教员队伍结构,培养学术带头人,为实验教员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多层次的实验教员队伍,为基础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三)协调性

基础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是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等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一人一组”是基础实验室发展的首要指标,属于“数量”;实验项目中“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是“结构”,这些可以通过硬件设施建设达标。但是,基础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质量”和“效益”。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思维、创新意识、工程素养和动手能力,全面更新教学内容,把原来过多的验证性、演示性实验更新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把定时定位定项实验更新为开放性实验;把必做实验更新为必做与选做相结合实验,还要把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管理模式引入基础实验室建设中,从而实现基础实验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综合平衡。

二、基础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应树立的理念

(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基础实验作为人才培养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实验项目的设计、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设施的装备全都是为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生成服务。基础实验室建设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要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加大实验室开放程度,加强实验教学设计,丰富实验教学资源,除了基本实验知识、技能、方法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效益最大化的理念

实验室是为教学、科学研究提供实践支撑的平台,实验室先进的设备和优良的环境必须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教学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基础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真正价值。因此,要树立效益最大化理念,充分发挥现有实验设施的效益,实现不同实验课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课内教学和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共享,实现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活动的共享。对于今后要重点发展的实验项目,要以现有条件为基础,对预期效益高的项目予以重点投入。对于不能很好地发挥现有仪器设备效益的实验项目,减少投入或不再投入,维持现状[1]。

(三)虚实并重的理念

基础实验室标准化建设主要围绕实验设备、场所、平台的改造进行的,这些建设项目中,“实”的硬件建设项目远远超过“虚”的数字化资源和平台的建设。面对信息化条件下军事斗争准备对人才信息素质的日益渐高的需求,基础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还必须特别关注实验室信息化条件建设,构建以数字文献和媒体资源为支撑的基础实验信息资源体系,研发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教学双方互动的网络教学应用系统,满足模拟仿真教学需要。把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全时空延伸至课堂、实验室、自习室、学生宿舍,形成实验自身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开放模式,拓宽学生获取信息渠道,更好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促进基础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基础实验室队伍建设,解决实验室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实验队伍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实验室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然而由于编制体制和干部政策导向的影响,实验教员的评奖、晋升等涉及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育才、用才的局限性导致实验教员的入口堵塞,实验教员整体素质在较低的层次上徘徊。因此,首先要更新观念,建立一套激励、竞争的工作机制和晋升交流机制,使每一名实验教员都能保证教学的最佳效率和最优质量。其次要重点培养实验骨干力量,引进关键和紧缺岗位人才,建立一支综合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确保实验室各种潜能的充分发挥,完成各项实验教学、科研任务,促进实验室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基础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验室教学资源利用率

加强实验室信息环境建设,以创新竞赛、比赛为牵引,以第二课堂活动为依托、以制度管理为保证,加大基础实验室开放力度,保证实验室对学生实现时间、空间上的完全开放,为学生主动获取实践知识与发挥潜能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对于教学计划内的实验实行开放,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和充裕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充分施展和发挥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学计划外的实验实行部分开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验兴趣,改变学生只动手少动脑(或不动脑)的习惯,变被动实验为主动实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实验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3]。

(三)加强基础实验室制度建设,实现实验室精细化管理

基础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基础实验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取决于管理,实行实验室精细化管理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成功使之被广泛迁移到涉及管理的各个领域,根据基础实验室的任务使命,实验室的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包括三个方面:实验室使用时间管理、实验项目组织管理和实验课堂教学质量管理。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教学标准规范和实验考核方法之外,还要探索让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室日常的管理的新路子,缓解实验教员不足的矛盾,也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为实验室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技术手段和支撑平台。两者系统、有机的应用结合,能够实现精细化与信息化的同步运行,解决实验室管理中精细与效率的矛盾。

四、结束语

基础实验室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要求,更是一个宏伟的命题,需要着眼一流的大学实验室建设经验,结合人才培养任务的目标通盘考虑,在规模效益、质量水平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蕾.关于实验室内涵建设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9).

[2] 于志良,王福举.发挥基础实验室支撑作用,加速院校教育转型发展[C].第七次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6.

上一篇:江苏拆船行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技术创新中的政府行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