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审丑”文化盛行原因探析

时间:2022-10-12 01:57:53

网络“审丑”文化盛行原因探析

【摘 要】网络传播的便捷性使我们进入一个信息的爆炸时代,通过网络可以获取各种信息,由于网络信息的参差不齐,一些低俗、炒作等丑陋现象也随之而来,占领了网络以及各类媒体的空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人们陷入审美疲劳后,一场雷人的全民网络‘审丑’运动全面爆发,网络‘审丑’文化为何能大行其道?因此,探析网络“审丑”文化盛行的原因有其重要。

【关键词】网络;“审丑”文化;原因

丑与美其实是人类生存的本真状态,生活中既然有美,就应该有丑。经典《美学原理》这样界定“丑”:“丑”与“美”相对,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否定性关系;丑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它唤起人们一种否定性的审美体验。“审丑”正是人类心智成熟时期对自身活动结果进行审美的有益补充。缘于此,现代社会,人们在制作电视娱乐节目时不能拒绝丑恶,更不能没有“审丑”。但“审丑”绝不是哗众取宠或者为某种利益。

网络“审丑文化”是指大众对网络水军和网络推手为了谋取经济利益,以网络为平台,通过有策划的恶俗炒作一些超越道德底线的语言和行为不断的“围观”、“消遣”,使其在网络上不断的传播,并对社会造成不良后果的这样“以丑为丑”的网络文化。网络“审丑”文化盛行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

一、利益链条是网络“审丑”文化出现和扩展的动力

“网络‘审丑’文化的炒作不外乎五步曲:网络发帖――引发争议――灌水再热议――传统媒体跟进报道――当事人或者商家出场,其中灌水再热议和传统媒体跟进报道是关键的两步,这两部引发了足够的注意力。”[1]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博客、微博、聊天室等多种形式发表意见或者发泄感情,同时网络低门槛和低成本,使得网络商业炒作有机可乘。商业推手通过策划,利用网络平台发帖并逐渐形成话题、提高关注度,网络媒体以其特有的即时交互性、多媒体、即是便捷等优点,为信息的迅速传播、聚合和裂变带来可能,也为负面话题或者任务的出现提供机遇。传统媒体也为网络水军推波助澜,因为经济利益的驱使,传统媒体对网络疯狂追捧的热点积极跟风,其一再的传播使得一些“负面”话题的热度和广度不断拓宽、加强。这种文化乱象有一个制作流程:商业因素发酵―新媒体造势―传统媒体跟进炒作―网络红人名利双收―受众懵懂窥视,商家与网络红人最受益,广大受众却是受害者,一次又一次被作为混乱场面的道具却浑然不知。

二、从“围观看客”到“审丑疲劳”“调侃愉悦”,是网络红人获得人气的大众心理土壤

“西班牙画家戈雅是美学上‘审丑’文化的先驱,他的《着衣的玛哈》、《的玛哈》是人们最爱讨论的两幅画,‘玛哈’指当时社会性格外向、生活放荡的女子,‘玛哈’的美不同于以往贵妇的高贵、矜持的美,她在画中十分叫人倾倒,姿势优雅又具诱惑力,脸上有一种让人难以捉摸的微笑,她的美同时透露着让人着迷和厌恶的两种力量,” [2]这体现着大众围观的看客心理。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使得人们对娱乐的要求越来越多,一些网络红人以其新奇和另类的表现,正好契合市场化过程中人们的这种娱乐心理需求,从而吸引了众多网友的“欣赏”和“围观”。在这里很多网友并不是真正的以“丑”为“丑”,而是对某件事情进行围观,满足自己的娱乐消费,日益发达的媒体无疑为大众的“围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随着大量低俗、丑恶现象频繁的刺激大众的感官神经,一些网络红人越来越多的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调侃话题,并通过娱乐性“审丑”来排解压力获得愉悦。网络水军迎合了大众的这种心理,有市场就有需求,“网络红人”们就有了“欣赏”他们的观众,从而获得滋养成长的土壤,得以“越来越红”。

三、媒体渲染是网络“审丑”文化得以传播的推手

如果网络“审丑”文化的传播仅仅停留在网络上,其权威性和影响力是不能跟传统媒体相提并论的。但一些传统媒体禁不住利益的诱惑而大肆报道“网络热点”,这就大大加强了传播效果。在低门槛的网络上消息,不像在传统媒体上那样,有专业机构经过严格程序并有专业人经过采写、把关,这为网络炒作提供了机会。虽然网络普及率很高,但其出现的热议会被人们轻易忘却,并随着新事物的出现转移视线,然而,一旦传统媒体相继报道,其影响力就大大扩展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形成互动,二者配合下使人们网络“审丑”持续加深,让一些开始一笑了之的事件当成了新闻对待,并对此类群体存在的价值重新考虑,从而使这些网络红人摆脱了自己的尴尬状况,并可以和那些超级明星一样登上报刊杂志的头版头条,从草根变成娱乐明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甚至引起别人的效仿,使网络“审丑”和被审成为一种现象、一种文化。但在这追逐利益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必将损失其职业品格,导致其在公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弱。

四、网络推手、网络水军的操控是网络“审丑”文化的制造者

所谓网络推手就是通过一些手段,让你出名,网络水军则是帮你把你发的帖子顶上去,让更多的人关注你。这种网络“审丑”文化的制作者在多次“历练”中也变得越来越专业。“‘拜金女’、‘芙蓉姐姐’、‘凤姐’、‘小月月’等各色人物占据着网络及各种媒体的报道版面,以其各种异类的举动吸引大众的眼球,伴随着这种现象产生了网络推手、网络水军这种新兴职业,正是他们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引起争议的人物,打破传统观念,表达‘个性’价值观,他们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从业人员,因此不受新闻行业规定的制约,为了点击率可以完全背弃主流价值观念,制造具有轰动效应的人物。” [3]当然一个新兴职业的产生必然有它的原因,网络推手们只是挑起争议,而是否跟进要看网友的反应,从这个层面上说网民才是真正的“推手”。今天的网络“审丑”文化成为了畸形的盈利模式,也是对新闻娱乐化的最大讽刺,可以说网络红人、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媒体和大众们共同掀起了这场网络“审丑”运动。

五、眼球经济时代的到来是网络“审丑”文化出现、扩展的大背景

“眼球经济又被形象的称作‘注意力经济’是指实现注意力有限的主观资源与信息相对无限的客观资源的最佳配置的过程。在网络时代,注意力可以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也可以使网络商获得巨大的利益,注意力已经成为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这就是注意力的商品化。” [4]网络推手介入网络红人制造的过程中,以超乎常理的言语和超越道德的行为吸引大众的眼球,这样的“成功”使得网络红人被批量化的复制。

【参考文献】

[1]薛国林.“越骂越红”幕后流程揭秘[Z].人民论坛,2011-0711.

[2]曹又允.“审丑文化”的先驱人物―戈雅[J].东方艺术,2005(20).

[3]周徐.论当下影视剧中的审丑化审美――以《士兵突击》和《丑女无敌》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4]高艳庆.网络世界的“审丑”现象初探[J].新闻世界,2011(04).

上一篇:瑶族服饰的色彩及图腾崇拜 下一篇:莱布尼茨的“可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