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扶贫开发,促进六盘水跨越发展

时间:2022-10-12 01:12:49

推进扶贫开发,促进六盘水跨越发展

摘要 :长期以来,六盘水存在“发展不足”和“发展方式不当”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发展不足造成的贫穷问题;另一方面是发展方式不当造成的掠夺式开发、粗放型发展问题。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推进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必须走“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道路,这对于六盘水市是一次意义深远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六盘水市贫困地区 跨越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六盘水市扶贫开发工作及其贫困现状分析

1.1 六盘水市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总面积9914.8平方公里,辖4个县级行政区,9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06.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0.958万人。所辖县级行政区中,3个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定贫困县),有6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占全省重点乡(镇)的7.25%, 占全市乡 (镇)总数的69.38%,有101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占全省的7.25%,占全市并村前行政村的57.72%。1986年全市贫困人口132.09万人,占全省的8.8%,到2007年全市贫困人口30.91万人,占全省的7.96%,六盘水市一直是贵州省主要的贫困地区之一。

六盘水市经过1986年开始到1993年的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1994年至2000年“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和2001年到现在的新阶段扶贫开发,农村贫困面貌得到明显改变,广大农村贫困人口逐步摆脱贫困,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1986年到2008年,全市贫困人口由132.9万左右下降到的18万人左右,农村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

1.2 六盘水市农村贫困的现状

虽然六盘水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绩,但农村贫困现象还未消除,农村的贫困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从六盘水市农村情况来看,贫困的现状主要为:

第一,贫困人口多。我市4个县级行政区中,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全省重点县的6%; 68个乡镇列入贵州省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占全省重点乡(镇)的7.25%,占全市乡 (镇)总数的69.38%(其中:一类乡6个,二类乡40个,三类乡22个),列入贵州省扶贫开发重点的村1013个,占全省的7.25%,占全市并村前行政村的57.72%(其中:一类村 378 个,二类村 564个,三类村71个)。2007年,还有49.39万贫困人口,其中农村低保人口28.85万人。农村贫困人口零星分散,呈插花分布,点多面广,不集中,不连片。

第二,贫困程度深。总体处于温饱,据2007年住户调查,农村住户人均食品消费为2078.33元,占消费支出的56.6%,处于基本解决温饱的阶段,离小康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第三,贫困人口素质低。由于诸因素的影响,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不高,突出的主要有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化教育程度低。二是缺少劳动技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能力弱。三是接受科技教育、科技知识和技术系统培训机会少,科技掌握和运用能力弱。四是部分贫困群众还存在“等、靠、要”依赖思想, 难以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

第四,返贫问题突出。由于受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业生产水平低等因素影响,农民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经济收入不稳定,农村部分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易返贫,大灾大返贫,小灾小返贫,丰年温饱,灾年返贫的现象较为普遍,因灾、因病、因学返贫问题仍是已解决温饱贫困人口返贫的主要原因。

2.六盘水市贫困原因分析

2.1 自然地理原因

六盘水市处于云贵高原腹地,为滇东高原向黔中丘原和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 山高谷深,地形切割,岩溶分布广,气候类型复杂,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石漠化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六盘水市特殊的自然环境。六盘水市又是国家主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随着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六盘水市已逐步成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区。

2.2 经济发展原因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发育程度低,产业结构与全省、全国存在很大差异。现有产业中,以资源开发型产业居多,技术层次和含量普遍不高,粗放型特征尤为明显,经济效益低下。产业间的关联度低,附加值不高,除部分地区的旅游业外,主要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和支柱地位不突出,产业竞争力不强。二是大量劳动力滞留在生产效率低的农牧业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缓慢。三是六盘水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都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四是由于地方财政的薄弱,很难大量资金支持地方贫困发展。

2.3 社会发展原因

大部分民族地区为贫困文化所笼罩。六盘水市农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同时,受不同、风俗习惯、生活习惯、生活禁忌的影响,导致并强化了传统文化的封闭和思想观念的守旧,形成了特定的“封闭区域、封闭文化、封闭经济和封闭人口”特征,长期采取“自耕而食、自织而衣”的生存方式。由于农业技术长期不变,农业生产工具落后,使农业生产率水平和收入水平非常低下。

3. 推进扶贫开发,促进六盘水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新的历史时期,六盘水市实施社会发展优先方略、推进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哪里呢?提出把加强农牧区社会信息化建设作为“先导工程”,把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支撑工程”,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基础工程”,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战略工程”,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3.1 “先导工程”:推进贫困区社会信息化建设

六盘水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地区,许多地方还处于绝对贫困和与现代文明绝缘的状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这些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毫无疑问必须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首先就必须让人民群众有掌握科技知识和提高科学素质的现实条件;加快这些区域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为人民群众掌握科技知识和提高科学素质提供了条件,而且也是在现代科技与经济条件下解决这些区域发展费省效宏的手段,甚至可以说是唯一可行的手段。在经济社会发育程度十分低下的农牧区大力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就是要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

3.2“支撑工程”: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科技进步的灵魂和动力。如果说,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任何一个地区而言都是一种客观要求,那么,对于不发达地区来说则显得尤为紧迫。六盘水市作为一个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人均资源并不富裕的欠发达地区,如果不能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上有大的作为,就不能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就不能真正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因为,引进和采用高新技术,可以通过“技术跨越”来实现经济发展的“产业跨越”,这就是高新技术的“后发优势”。同时,高新技术作为对人类与环境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晶,它充分考虑了环保的需要,具有突出的“环保优势”。只有紧紧抓住高新技术的“后发优势”和“环保优势”,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完成由外延型粗放增长向内涵型集约增长的转变。第一, 切实用好本土科技资源。积极推进科技工作与农村生产有机结合。通过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采取“干部包村+科技特派员”,引导科技人员到农村工作和服务。第二,积极引进和培育高技术产业。与沿海地区凭借地缘优势和亲缘优势、走“外援型”高技术产业发展道路不同,六盘水市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现实路径应是:立足区域内高技术产业基础,走“内生型”和“外援型”相结合的特色发展道路。

3.3 “基础工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和关键。教育扶贫是思想上的扶贫,能够帮助人们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教育扶贫是科学技术的扶贫,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知识,为发展生产力、改造客观世界提供动力;教育扶贫从娃娃抓起,用文化知识教育青少年,一代接一代,提高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也就从根本上铲除了贫困的根源,民族地区的脱贫才有希望。所以,作为六盘水市应该狠抓教育, 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民族地区教育体制改革。

3.4 “战略工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开发人力、人才资源,推动社会发展同样必须大力开发人力、人才资源。第一,加强特色产业人才开发。贫困地区的人才战略选择,应瞄准丰富的资源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要,把人才工作建在产业链上,在资源开发中搭建起优秀人才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在产业发展中实现人才资源的集聚和人才资本的转化,推动人才开发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要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从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切入,以项目为载体,以技术为支撑,培养一支留得住、引得进、叫得响的“土专家”、“田秀才”,形成人才能力建设的支撑点。第二,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兴农”战略。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以增强致富能力为核心,以培养“种养加”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和乡村科技推广人员为重点,多层面、多渠道结合,大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三,切实加强人才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人才和智力对口支援机制。加大力度实施干部援乡、科技副乡长选派等项目,注重选派质量和专业对接,加强重大项目建设、优势产业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急需人才的对口支援,加大市级部门和内地对贫困地区的人才支持力度。

4.结 论

综上,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以及国发二号文件的大力支持下,六盘水结合实际确立“以人为本、社会优先发展”的发展新方略,以社会发展推进经济发展,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进“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而推进六盘水跨越式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必须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基础之上。因此,要把加强农村社会信息化建设作为六盘水跨越式发展的“先导工程”,把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六盘水跨越式发展的“支撑工程”,解决好民村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要针对六盘水的社会发展特征及人力资源和人才队伍现状,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进六盘水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工程”,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六盘水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工程”,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力和人才资源保障问题,从而为六盘水跨越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主要参考文献:

[1] 胡鞍钢. 地区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 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2] 温世仁. 西部开发十年可成. 三联书店,2001.

[3] . 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人民日报, 2006.19.

上一篇:关于项目现场管理问题的论述 下一篇:回弹法结构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的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