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关系中的自恋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12 01:07:55

大学生恋爱关系中的自恋问题研究

摘 要:自恋意为对自我过度关注与迷恋,表现为过高的权力欲与控制感,自视过高,轻视和不尊重他人及其感受,过度自我中心和自我膨胀,追求完美,在恋爱中求全责备。这种个性特点显著不符合利他自利的健康恋爱规则,因此个体的高自恋水平往往与其低恋爱满意度成相关。高校教育者面对自恋水平过高的学生,在引导其建立健康积极向上的恋爱观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其认识改正自身个性缺陷,习得健全的人际交往和恋爱心理行为模式。

关键词:自恋;恋爱满意度;恋爱心理;健全行为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93-01

一、自恋

“自恋”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喜好和爱恋,但有别于“自爱”与“自尊”。关于自恋,目前学界尚无一个统一的、严格的操作性定义。

在临床上,“自恋”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人格障碍。在美国1980年的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三版(DSM-III)中,自恋人格障碍首次被列为一种独立的人格障碍。在DSM-IV中将自恋人格障碍描述为一种普遍夸大的行为模式(存在于幻想或实际行为中),需要来自别人的倾慕,但对别人缺乏同情心。自恋从个体的成年早期开始出现,形式多样。

在非临床的领域,自恋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长期养成的,形式多样,且具有综合性的人格构造。个体过分专注和沉迷于自身的形象以及自身在他人严重的形象。通常对自身有一种非客观的戏剧性夸大认知,病态并且偏执的认定自己具有超乎寻常的特殊性、重要性和优越性,并且因此而具有获得特权和优待的资格。

研究表明自恋可分为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显性自恋主要表现在权力欲、优越感、特权感,以及自我钦慕这四个人格维度上;而隐性自恋则主要体现在敏感性、特权感、以及自我钦慕的人格维度上。隐性自恋具有心理问题的易感性。隐性自恋者通常比较焦虑、抑郁,缺乏满足感,易受伤害。较之隐性自恋,显性自恋者更为快乐一些,他们有更高的自尊和对生活更高的满足感。

二、自恋与恋爱满意度

个体的自恋水平不仅与其心理健康息息相关,更影响到其人际交往,尤其是与异性亲密关系的建立。在恋爱关系中,个体的自恋水平与其恋爱满意度呈现较高的负相关。

恋爱满意度指的是个体对恋爱关系质量的主观评价。如果一段关系是有利的,即如果个体从中能获取的回报超过了付出的成本,个体就会表现较高的满意度。

国内研究表明,影响恋爱关系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是在关系中获得的回报,以及现有关系与自己对关系的期望水平相比较的结果。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一方在亲密关系中因感觉到超乎预期的被对方所关爱呵护而产生强烈的幸福满足感。因此,一段建设性的恋爱关系的形成有赖于双方在交往行为中本着自利利他动机,较少的计较恋爱成本,降低恋爱回报预期,多付出,多为对方考虑,少苛求对方,求全责备,以此,形成利他自利的互惠交往互动模式。这样恋爱双方才能均从对方处得到更多的爱与支持,感受到较高水平的恋爱满意度,终究建立起成熟和谐的亲密关系。

然而,从研究结果看,自恋水平较高的个体在权力欲、控制感、优越感、特权感、自我钦慕,以及敏感性上均具有较高的分值。这些个体一般具有权威倾向,喜欢掌握一切,控制他人,相对较为忽视和不尊重别人的意见与感受;具有较高的自我关注度和心理优越感,即自认为很优秀,具有超乎常人的优势特长,以及特立独行的卓越个性,认为别人应该并且确实喜欢和关注自己。这些个体同时敏感而脆弱。他们一般认为自己应该从别人那里攫取更多的爱与关怀。

三、大学生恋爱中的自恋问题

大学时代是个体发展人际关系、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生理的成熟以及心理上对亲密感和归属感的渴求,大学生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和热切的向往。可是,现实情况却可能并非尽如人意,美好的追求往往遭遇现实的坎坷。

虽然当下高校学生谈恋爱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如今的大学生普遍自我意识过强,崇尚独立、讲求个性张扬,自恋心理特征比较明显。学生们身上的这些问题很容易给讲求利他自利的恋爱相处带来困境。而这些爱情中的磨难多来自其自身不健全的心性和有缺陷的人际交往的心理行为模式。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恋和恋爱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即:高度自恋的大学生在恋爱中获得较低的满意度。从这点可以看出,具有显性自恋人格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对权力欲和掌控欲,以及自我优越感表现的比隐性自恋的大学生更为明显,所以对恋爱满意度产生的影响要显著的多。

概言之,较高的自恋水平对大学生的恋爱质量、恋爱幸福感均有负面影响,自恋程度越高的个体在恋爱中获得的满意度越低,并由此产生不满、争吵,以至于分手。

四、克服自恋提升恋爱满意度

既然大学生恋爱问题避免不了,就应在关注的同时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让其亲密关系得到健康发展,这里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歪曲认知,进而建立健全的恋爱交往行为模式。

(一)高校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恋爱观,理解为什么要恋爱,了解并懂得什么是恋爱,不拿爱情当儿戏,领悟恋爱的真谛,端正恋爱动机,自尊自重,尊重对方,以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先导。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要在课堂和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活动中,阐明什么是健康成熟的自我认知,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健康成熟的恋爱关系,使得学生清楚认知恋爱关系的利他自利特点,帮助学生领会为什么要恋爱,在恋爱里应如何跟对方交往,掌握实操技能。

一方面,使得学生认识到自身容易导致恋爱问题的个性特点,诸如,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爱指挥控制别人,较少关注对方等等,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问题,养成良好的心理行为特点。另一方面,通过团体训练等形式帮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习从他人的角度理解和看待问题,学会为他人着想,学会利他,这是恋爱成功幸福的关键,使其养成健全的交往行为模式。对这些新型健康交往行为模式的掌握会不仅有助于学生经营起健康的亲密关系,同时会有助于其一般人际关系的和谐建立和维持,有利于其生活学习和工作。

参考文献:

[1]吴芸杉,张进辅.自恋研究概述[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2).

[2]郑涌,黄藜.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自恋人格的心理学探析[J].心理科学,2005,(52).

[3]何克,刘丽君.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形成和防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

上一篇:高师院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意义和途径探析 下一篇: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