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农村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10-12 01:06:55

新课标下农村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现状及对策

摘 要:数学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向一切领域渗透,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新课程要求,加强小学生对学科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然而,目前农村大部分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较弱。本文对目前农村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现状及对策进行探索。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应用能力;方法策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

一、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如今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发现数学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了,它广泛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具备应用数学的能力,这是把数学教育转到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轨道的一个重要措施。所以,数学教学向生活回归,向应用贴近,是教师教学新课程应予突出的又一重要方面。

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他们除了要学好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推动时代的发展。我们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

《课程标准》不仅把“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总体目标之一,而且在“内容标准”中把“实践与综合应用”专门作为一个模块,贯穿在各个学段中。同时还引导学生用“做数学”的方式学习数学,并特意将“街头数学”合理融入数学教学。

二、数学教学中困惑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的数学。

新课程在本地农村小学实施至今已经有六年时间,但是,仍感觉农村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偏低。如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相关知识后,让学生课外动手做一个粉笔盒,且不论粉笔盒的精细程度和美观度,竟然有近36%的学生没有考虑到“粉笔”的长度,导致做出来的盒子不配作粉笔盒;再如,学习了《圆柱》的初步认识后,学生对于求各种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等都能熟练解答,但是在求一个实际问题——一根扎蛋糕盒的包装带长度时,学生中许多都不能解决。

三、现阶段农村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现状

新课程背景下的农村数学教学依旧存在诸多问题:

1.注重解题,忽视解决问题。

2.注重计算,忽视实际运用。

3.注重“双基”,忽视生活实际。

4.注重答案,忽视知识应用过程;因此表现为,学生在解决数学基本计算时得心应手,计算正确率很高,而遇到实际应用类数学问题时其解决的策略和能力非常差,缺少自我的见解和解决途径。

因此,教师要着手研究农村学生在数学应用能力上的问题现状,着力解决提高农村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途径和策略。

四、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愉悦、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农村小学生的性格各种各样,有的内向有的外向,前者在课堂学习中沉默寡言、回答问题低声、胆小,后者胆大、爱张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知识起点和智力水平也不尽相同,起点高的孩子回答问题自信,起点低的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怕出错。针对这样一个大家庭,作为教师,要给教学营造一个愉悦、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要让那些胆小内向的孩子放下怕错的思想包袱,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以至敢于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

1.教师要有亲和力。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教师的形象在他们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可以不听父母的话,但绝对不会不听老师的话。如果某教师整天绷着脸、自视甚高,不顾学生的感受,表现出很威严的摸样,试想谁还敢和他交往,见到他不避而远之才怪呢?

2.尊重学生的个性。

要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教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鼓励学生不唯书,敢于标新立异,学生的认识无论正确与否,都有机会得到真实的展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所顾虑的、大胆的敞开心扉,思维会更加活跃。

(二)培养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积极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感性基础上的。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在知识的海洋中,只要你想去揭开知识的神秘面纱,那么你就必须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长此以往,逐步形成思维意向。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有意注意占有一定的地位,如果能很好的利用有意注意,并能使保持较长的时间,就能提高学生积极思维的参与度。

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握好知识和思维的最近结合点,充分利用教材和现实生活提供给我们的素材和资源,去挖掘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应用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得学生自己想去探求问题的根源,从而积极主动的把知识熔入自己的思维进行提炼,在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学生敢于自由的想,大胆的说,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有效地使学生的思维意向品质逐步得到培养。

(三)创设情境的教学氛围。

1.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用质疑激发学生的思维是最基本的训练方法。教师提问的性质和方式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其效果。在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个体之间差异的基础上,一方面教师巧妙地提问引起学生联想和思考。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向教师质疑,教师对学生每一问都给予赞扬,学生受到鼓励,将更积极思考,去发现更多疑问,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将养成由质疑而进行思维的习惯。一个好的问题设计我想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中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方向发展的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当学生遇到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往往很难说出它的算理算法,但当我们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把其形象化、直观化,学生就比较容易对算法算理进行描述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提升。

二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不能太难。也就是说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要“跳一跳”才能摘到,要留给学生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当然太难也不行,若问题本身的难度远远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则会严重的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

2.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

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从而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欲望。根据小学生好动手实践操作的特点,在导课时让每个学生参与实物操作,将会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整理书包》这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请同学们拿起书包,按老师的要求从书包里拿出指定的物品,都拿好的同学就站起来。活动开始,我先请同学们拿出数学课本、数学练习册、数学本子。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先后拿出数学课本、数学练习册、数学本子,并立即站起来。有部分同学速度很快,而另外一大部分同学速度却很慢,在书包里找来找去还是找不到。于是,我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同学拿得快,而有的同学却拿得慢呢?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整个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经过讨论交流同学们都一致认为:要整理好自己的书包,从书包里拿出指定物品的速度才快。就在这愉快的操作氛围中产生问题:该怎样整理书包?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学会了多种整理书包的方法。同时,每个同学也分享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可见,通过人人参与操作,学生的手脑达到有机结合,能从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精神。

(四)重视技能培养,提高应用意识。

在生活实际中,随处可见数和形是相互依存的,它们无处不在。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生活环境中的实际物形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感受到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如当学生对“三角形”这个概念形成表象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学习了三角形稳定性的特性后,让学生联想在哪里看见过应用这个特性运用的设施或物件。当学生感受到生活环境中有很多物体与“三角形”有关,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更好的认识,不仅加深了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懂得了数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另外,要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数学知识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安排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

1.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有意识的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比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2.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产生兴趣。同时要让学生搜集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3.引导学生统计训练生活。

统计训练“生活化”是指把统计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4.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复述题意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弄懂题目的意思。复述不等于背诵,可以变动字词,也不必要求说出具体的数字,但是题目的意思一定要说清楚。如教学“较复杂的反比例应用题时”,首先引导学生初读:了解题中告诉了哪几种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再读:弄懂列比例式的依据是什么?最后: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较复杂的反比例应用题与简单的反比例应用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它们之间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有什么联系与规律?学生有了充裕的读书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较快地找出规律和注意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恰当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帮助学生提高应用能力的有力工具。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优势,将课堂内容组成一个立体化、多方位的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有效时间的利用率,增大教学传播的信息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的优势:根据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动态感知的优势,可以创设形象生动的情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开展数学课外活动,训练学生应用能力。

开设数学活动课,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可以使他们获取数学实际问题的背景、情境,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题意,建立数学模型,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由天地。

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构成了学习、活动两部分。因此,培养学生对知识掌握,光靠课堂上的教学还是很表面、很单纯的,还要向课外延伸,在课外活动寻求应用能力的提升。所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课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意识,激发应用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知识后,开展“剪纸”的活动,请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剪出自己喜爱的轴对称图形,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剪出了许多美丽的有创意的图案和数字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和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有认真学习和应用书本上的知识,才能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还可以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如买菜、收水电费、乘公共汽车等入手发现数学问题,并把自己发现的数学问题记下来,然后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或学生与父母之间交流,最后把问题解决。这样可以为学生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八)布置数学实践作业,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多种作用形式:(1)小调查形式。如学习了各种平面图形后,可以让同学们调查生活中有哪些平面图形,从而加深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理解;再如:学了统计知识后,可让学生调查家庭每月消费情况,再绘制成统计图表,从中了解消费的支配情况,以便做出合理调整。调查自己家里每个月的水电费的支出情况,计算一下这个月比上个月节省了百分之几还是增加了百分之几。(2)小论文形式。如学习了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后,可以写一篇《茶杯为什么做成圆柱形的?》(3)实际测量活动。如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后,可以让学生去测量生活中的各种用品,来计算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

(九)举行数学操作比赛,提高应用技能。

开展数学操作活动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思维和能力又服务于操作。在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些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实验等来加强对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在学生手脑及各种感官并用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形体后,让学生动手制作这些形体的模型,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对形体知识的理解。

(十)及时的鼓励和积极性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学生的鼓励、赏识,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的信任与肯定,从而激发学生不负老师所望,要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心理。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多用一些诸如:“老师相信你一定行”、“真了不起”、“你说得越来越好了”、“你的方法真特别”……等鼓励赏识性的语言,或一个微笑或一个点头的动作都能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去思考问题。另外,要容许学生犯错。人人都会犯错,更何况是只有八九岁的小学生,当学生出错时,我们不能嘲笑、讽刺,不仅如此有时还要表扬学生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石国峰.《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策略》《中华教育论坛》,2007.8.

[2] 文史主编.《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上一篇: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浅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