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10-12 12:56:40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

[摘 要]以1995―2008年统计数据为根据,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产业结构变动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重庆市产业结构经多次调整和升级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作用,但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是区位因素带来的竞争优势正向作用的结果。因此,重庆市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应从产业结构出发,以确定支柱产业为方向,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偏离―份额分析;计量回归方程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197-03

钱纳里和麦迪森通过实证研究说明了产业结构变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经济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经济更快增长。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唯一直辖市,是我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之一,通过近几年的发展,逐渐成为西南综合交通枢纽中心、长江中上游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通过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1 模型和数据处理

1.1 经济增长偏离―份额分析模型的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现成为学术界用于区域差距分析的普遍方法,具有综合性和动态性。该分析法原理为:将区域目标(本文为重庆市)的经济增长与参照区域(本文为全国)的经济增长联系起来比较,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可以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也称区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解释。在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方面,目标区域经济增长率为该区域各产业部门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然而不同产业部门具有不同技术特征、供求弹性和生产率增长速度,所以各产业部门经济增长率具有差异性。如果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是以快速增长的部门为主,则会对该区域的经济增长起推动作用,并使该区域的经济增长率快于全国(省)平均水平,称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为“有利于增长的结构”。反之属于“不利于增长的结构”。在区位因素影响方面,一个地区的区位状况直接影响到该地区要素投入的生产率,一个拥有区位优势的地区其要素生产率高于那些处于区位劣势地区的要素生产率。

该方法关键在于把目标区域产业发展状况和参照区域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比较,找出优点和不足,得出相应的系数,经比较分析确定未来产业结构。

1.2 经济增长偏离―份额分析模型构建

根据该方法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分为3部分:地区经济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和区位份额(竞争力份额)。用关系式可表示为:目标区域经济增长=地区经济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区位份额

(1)地区增长份额

2 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特征

从1978年重庆市生产总值由67.3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122.51亿元,30年重庆市生产总值增长了61.2倍,高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从三次产业对重庆市生产总值贡献率的角度来看,1990年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34.7%、49.4%和15.9%,截至2007年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6.8%、57.3%和35.9%。在这18年除个别年份略有小幅反弹变动之外,三次产业贡献率呈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趋势。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的贡献。

从就业结构变化来看,从1996到2007年的12年时间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由1001.89万人骤降到78.07万人,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由320.31万人下降到226.30万人,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由397.23万人减少到359.28万人,就业人数在三次产业中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这与威廉•配第―卡拉克定律高度符合。此外,第三产业的部分二级行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教育等就业人数所占比例较大,变化幅度较小。

3 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份额―偏离分析评价

按照重庆市经济发展状况,根据偏离份额理论,利用重庆市1995―2008年GDP和1995―2008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出的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三大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实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以期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准确的评价依据。

由表1可以看出,重庆市第二、第三产业增长率与参照区域(全国)增长率之差均大于零,表明重庆市第二、第三产业均为扩张型产业。但是,重庆市1995年三次产业比重为1∶1.56∶1.29,同年全国三次产业比重为1∶2.36∶1.65。说明1995年重庆市产业结构处于低度化层次。到了2008年,重庆市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4.23∶3.63,同年全国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4.30∶3.54,说明重庆市经过14年的调整和发展,从整体上看第二、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的比重提高,产业结构趋向高度化。

从表2可以看出,2000―2004年,重庆市实际经济增长速度(67.97%)快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61.14%),相应重庆市实际增长额(1089.66亿元)大于全国增长额(980.23亿元)。总偏离为109.43亿元,增长率为12.97%。2005―2008年,重庆市实际经济增长速度(65.99%)快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64.11%),相应重庆市实际增长额(2026.17亿元)大于全国增长额(1968.36亿元)。总偏离为57.81亿元,增长率为1.88%。在这两个阶段,由产业结构所带来的增长量分别为-5.08亿元和-17.56亿元,增长率分别为-0.31%和-0.58%,而由区位分量带来的增长量分别为114.51亿元和75.37亿元,增长率分别为7.14%和2.46%,因此重庆市实际经济增长额大于全国增长额的这两阶段都是由于区位分量(竞争力分量)增长的贡献。产业结构分量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值,分别为-5.08亿元和-17.56亿元,相应的增长率为负值,分别为-0.31%和-0.58%。1995―1999年,重庆市实际经济增长速度(46.81%)低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47.51%),相应实际增长额(475.74亿元)小于全国增长额(482.84亿元)。总偏离为-7.1亿元,增长率为-0.7%。

总体来看,重庆市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因素并不起主导作用,主要是由区位因素带来的竞争优势正向作用的结果。重庆市产业结构经过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是区位因素。下面运用计量模型具体分析每个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1 模型设定

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由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既定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产业结构不同则经济增长效率不同,用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TF(K,L),其中,Y为产量,T为技术,K为资本,L为劳动力,本文采用下列模型作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模型。

logY=β0+β1logX1+β2logX2+…+βKlogXK+U(Xi作为第i产业的产出,其中i=1,2,3,…,K)

3.2 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2009年重庆统计年鉴作为数据来源,研究对象为1995―2008年重庆市三大产业的产值状况,X1为第一产业产值,X2为第二产业产值,X3为第三产业产值,Xd21为第二产业中工业产值,X22为第二产业中建筑业产值,X31为第三产业中邮政业产值。运用计量经济学Eviews软件,可得到以下计量回归方程:

logY=1.1797+0.1262logX1+0.5145logX2+0.3328logX3

(36.620)(12.335) (52.028) (46.864)

R2=0.999981 F=174819.8 D.W=1.655116

从回归结果来看,R2=0.999981说明模型拟合优度很高,解释变量X1、X2、X3对被解释变量Y有很好的解释意义。F统计量为174819.8,远远超过自由度为3和10的F分布(显著水平为1%)的临界值,说明三大产业联合起来对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影响显著。

为了细分各产业对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本文用X1、X21、X22、X31作为自变量运用Eviews软件建立回归方程如下:

logY=2.3319+0.0858logX1+0.4806logX21+0.3193logX22+0.0152logX31

(16.133) (1.703) (12.527)(5.238) (0.643)

R2=0.9996 F=5641.163 D.W=1.8194

从回归模型来看,X31没有通过t检验,其原因可能是它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不明显,因此将X31从原回归模型中删去,重新做回归得到回归模型方程为:

logY=2.3221+0.0745logX1+0.4749logX21+0.3558logX22

(16.650) (1.627) (13.118) (16.338)

R2=0.9996 F=7990.181 D.W=1.7079

回归结果显示,方程各个系数均通过统计检验,回归方程显著,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不存在一阶线性自相关。第一产业每增加1%,重庆市生产总值增加0.0745%,工业每增加1%,重庆市生产总值增加0.4749%,建筑业每增加1%,重庆市生产总值增加0.3558%。从经济意义看,14年来重庆市的工业对其生产总值有较大的贡献,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对生产总值的影响较小,符合重庆市目前的实际状况。第一产业产值、工业产值和建筑业产值在重庆市生产总值的平均比例分别为17.39%、34.15%和6.95%。第一产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值,重庆市生产总值增加0.43个单位的产值,工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值,重庆市生产总值增加1.39个单位产值,建筑业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值,重庆市生产总值增加5.12个单位产值。由于建筑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会有持续不断的增长,而工业的发展后劲很大,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3 重庆市支柱产业的选择

重庆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其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发挥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收入弹性大、生产率上升快、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小概率事件原理,参照曾国平《关于重庆市支柱产业选择的新思路》一文,最终确定支柱产业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工医药和金属冶炼加工业。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科技含量高、技术进步快、产业关联度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为国民经济作出较大贡献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将是今后重点发展和扶植的产业之一。

3.4 重庆市支柱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工医药和金属冶炼加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对重庆市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但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大多数支柱产业的企业呈现出“老、散、少”的痼疾。要打破这种格局,需要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首先,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其实力。鼓励支柱行业的企业与大专院校、研究所、研究院联合开发新产品,将研究成果尽快投入到生产。其次,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培育信息工程、生物工程和环保工程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机械、冶炼、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的力度,加速产业升级。最后,调整产业结构,继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1]钱纳里,鲁宾逊,塞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周智伟(1983―),男,汉,河南许昌人,重庆师范大学2009级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激发极化法在集安门坎哨金矿勘察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网络组织结构的创意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