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浅析

时间:2022-10-12 12:40:13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浅析

摘要:“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的主力军,其专业化发展至关重要。时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障碍,如重形式、轻实质;重科研、轻应用;重管理、轻激励等问题。克服这些问题,并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国家、社会、院校、教师等各主体联同努力。

关键词:职业院校;双师型;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28-02

“双师型”教师发起于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属于职业教育领域内一种特殊教师类型。同时,“双师型”教师作为职业教育实质的典型体现,成为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目标。如何培养“双师型”教师,其培养目标,即专业化目标取向如何,都直接关系“双师型”教师专业化水平。时下,国内对于“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讨,多是聚焦于对“双师型”教师专业化标准的零碎论述,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地方院校,都缺乏对“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的统一认可,本文即针对国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提出“双师型”教师专业化的理性标准。

一、“双师型”教师内涵解读

“双师型”教师,源于职业院校的特殊要求,由于职业院校注重学生技能学习和实践,所以要求教师不仅能承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能担任‘技艺高超、能文能武’的‘教练’和‘师傅’”[1]。“与传统教师相比,更注重技师的要求。在上世纪80年代,国内职业教育未凸显出职业教育的特性,还停留于传统的理论学习阶段,忽略了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随着国家教委《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技工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职教〔1995〕15号)等文件的颁布,“双师型”教师才得以促生并得到重视。相应的是,“双师型”教师基于对时展的需求和能力发展的理念,契合了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发现理念,呈现出强势的生命力,晋升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双师型”教师内涵较丰富,国内对其解读也各有不同。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双职称说”[2]。这是原始界定,简单来说就是教师系列职称和其他系列职称同时具备,拥有教师之外的能力认定,旨在通过行业资格认同而达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二是“双证书说”[3]。就是指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获得教师资格证,且取得某技术职务的资格证,即为“双证书”教师。但是“双证书”教师同时也存在争议。我国的职业资格制度尚不健全,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也较滞后,相关技术资格证并不能保证其对应的能力等级,往往导致资格证背后的能力缺失。三是“双能力说”[4]。该类型老师是兼具教学管理和专业技术能力。这种定位相比“双证书”更为准确,本质上对“双师型”教师提出了要求,但也有漏洞。能力作为“完成一项目标或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能力量化考评,只能通过实践证明。因此,“双能力”与“双师型”的对应存在操作上的难度,至少在教师评价和考核方面无法证明。四是“双素质说”。这类教师主要针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意指教学教师只需要满足教学能力和技术能力方面的职业素养,即为“双师型”教师该类型要求教师能够有机融合教学和行业技能,进而有效传递给学生。五是“双层次说”[5]。这主要是将教师任务层次化,一方面是教师传授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是道德教育和价值引导。它囊括了教师的任务,提出了高度的标准要求,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无疑是一种理想化要求。六是“叠加说”。这是指在教师专业基础上添加技师的资格。那么,教师队伍中既有高校教师,也有企业技术专家,无论形式上还是实际内容,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强化是明显的。七是“双元说”。双元也主要是针对教师队伍构成而言。一元是专职教师队伍中的“双能”教师,一元是身具“双能”的来自校外的兼职教师。这样就规避了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以及教师培养重整体轻个体的弊病。

总体而言,国内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多维度认识,反映出职业院校对其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历程的变化。时下“双师型”教师教师的评价标准仍各地不一,进而导致其培养方案也缺乏可操作性,致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发展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

二、“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障碍

开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后,接踵而至的问题是“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不仅是一个师资队伍建设的后续问题,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职业院校的师资水平仍不容乐观,通过比较优秀职业院校与一般水平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职业院校师资明显落后,且比较后暴露出结构不合理、素养不高、制度化建设等诸多问题。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和发展的快速性,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很显然,专业化发展是必要之道。

1.重形式、轻实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般有制定建设目标、建立评价标准,实施“双师型”考核等方式。量化考核的压力催生了“双师型”教师开始盲目追求考核标准,忽视专业发展。实质的偏离造成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外实内虚,并不能切实提升教师“双师型”能力的提升。

2.重科研、轻应用。与普通高校相比,职业院校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但在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标准上,却基本一致。评价标准依旧重点考核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这在客观上倾向于普通院校教师,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虽具有特殊性,但并未得到政策的倾斜,反而被放置在同一评价标准上。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为其自身生存发展,遂随着评价标准转移,转而放弃“专业教学、实践操作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集中精力完成论文撰写等科研工作指标,也因此忽略了“双师型”的要求。

3.重管理、轻激励。“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除去本校部分教师通过专业技术能力,和考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转化为“双师型”教师,仍有很多“双师型”教师来自企业的技术能手,其专业学科背景多样不一。那么,出于“双师型”教师队伍构成的双重性,其管理策略就需要重新修订。而实际,大多数职业院校并未针对性的开展具体管理,管理规定只停留于宏观理念,并未开展实施执行,以至于造成虽理念正确,却标准不明,考核不清的现象。再者,管理缺失会直接导致激励措施缺位。

三、“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1.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内被提至重要地位,甚至被认为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主力军,然而社会地位却相反,不仅不能获得应有的声誉,反而被认为是中低阶层,社会关注不足,对于“双师型”教师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再者,“双师型”教师的社会流通度也障碍重重。“双师型”教师评审标准和规则不完善。国家应该对这个群体进行全局式的顶层设计,职业院校也应制定相关规定,有针对性的制定级别、职称评定办法,“督促和推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此外,对于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应该予以良好的待遇,提供经费扶助。职业院校教师距离生产更近,其专业发展需要提供经济动力。

2.建立健全培养机制。“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除去外部政策扶持,其所在单位的培养机制也有重要作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除去必要的校外引进,大致可以分为职前培养和在职研修。职前培养主要依托于高等学校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其毕业生接受了系统的专业训练,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属于基本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参加工作后,经过职业院校提供的入职培训,及岗位经验的积累,将会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充实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另外还需要扩大培训基地。国内大学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是一个重要部分,如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知名大学都设置了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独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都极大的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职前培养。

3.强化教师自我能力。“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除去必要的外界支持和扶助,归根结底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因此,职业院校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督促和激励“双师型”教师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实现其专业化发展。督促“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励机制必不可少。通常激励机制大致有职称评定和经济支持两个方面。职业院校应该予以重视,切实提高“双师型”教师待遇。对于“双师型”教师自身而言,应该首先在思想上确立发展的观念。在技术发达时代,人的能力的发展一定要超越技术的发展,才能够更好的使用技术改造世界。教师专业学习途径较多,可以从网络平台、行业经验、文本理论等方面进行学习。就目前形势而言,网络平台是一个典型的智慧库,几乎所有可知的知识经验都得以在网络中找寻到。行业经验是累积的财富,它蕴含了诸多宝贵的技术技巧和方法窍门,极大的丰富了知识文本所不曾注意到的方面,对于“双师型”教师而言,是必须重视学习的经验财富。而同行的交流,无疑将能够更为快捷的促进其能力的提高。总之,“双师型”教师自身的专业提升,应该利用所有可以学习的路径,借助国家政策和院校规定,实现其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秀英.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2]卢双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解析及其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2,(23):40-43.

[3]姚贵平.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12-16.

[4]贺文瑾.“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的概念解读(上)[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7):48-51.

[5]唐林伟,周明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研究综述[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4).

上一篇:浅议高校理工科学生管理法治化 下一篇:以农房改造集聚促进城乡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