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落后地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探究

时间:2022-10-12 11:00:37

贫困落后地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探究

摘要: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而有一些贫困落后地区的教师队伍在教师专业化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笔者以贵州六盘水市部分市区小学语文教师为例来分析、研究,进而思考整个贫困落后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建设途径。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本文从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师素养,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三方面论述了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现状分析;教学技能;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教师专业化的口号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首先提出,接着80年代英国便开始了加强教师在这方面的培训,而后世界各国便掀起了教师教育改革的浪潮。在我国,《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指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在很多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早已对教师进行了专业化的要求并开始了这方面的培训,但在一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内陆地区和城市,教师专业化发展仍存在着欠缺。这些地区和城市的教师队伍建设,无论是从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基本技能,还是从教师的授课理念、教师的自我提高意识等方面都与发达地区和城市有着不同程度的差距,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更是无从谈起。为了跟上教育发达地区脚步和缩短与其他地区教育水平的差距,教师专业化发展已势在必行。笔者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对贫困落后地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进行了探究。

一、贫困落后地区小学语文教师现状及分析

(一)教师基本功较差

教师基本功指“三字一话”,即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西南落后地区基础教育较差,有些老师的基础知识并不扎实。其中,很多老师虽在读师范专业的时候有所提高,但大都因学生较多,教师无力逐一指导,学生又并无意识去注意提高自身的教师基本功,工作之后事物繁忙,更是无暇顾及这看似小事却关乎孩子一生的细节。在“三字”方面,由于信息时代的科技发展,大家比较多的时间都用在敲键盘上了,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写字差便成了普遍的现象。但是对小学老师来说,板书是必须的,尤其是在贫困落后地区还没有条件达到班班都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条件,即使是达到了,在授课过程中板书也是教学所必要的,而有些老师的字,不但谈不上美观大方,连起码的正确书写都会有问题。由此,学生在书写常用汉字时出现问题也是必然的了。这些学生今后若走入教师队伍,将会对他们的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至于毛笔字,能够提笔写成字的人是很少的,更别说是懂得书写之法的。而在《课标》中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是:“第一学段,第3条,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4条,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第二学段,第4条,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第三学段,第2条,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第3条,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在这个要求面前不要说我们的学生没有达到,就连我们的老师能够达到的也是较少的。当然,这和老师的工作量的繁重有关系,事实上,这些老师比发达地区的老师轻松了许多。在笔者调研地区的小学大都是不坐班的,也不存在着早晚自习问题。笔者相信如果想要加强、提高书写能力,还是有一定的时间练习的。之所以存在目前的情况,一是因惰性使然,二是缺乏外力的驱使。如果像沿海地区的私立学校实行真正的竞聘上岗、按教学效果取酬的话,可能有些老师就会有紧迫感了。

关于“一话”,有些老师的普通话并没有达到国家要求,即使是过了相应等级的老师,甚至部分身为普通话测试员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会有语音不标准的情况发生,当然这和当地的口语交流习惯有关系。当地人平时很少用普通话来交流,老师们自然也就习惯了说方言或者“贵普话”。在课堂上,不经意流露出不标准的语音也就是常见的了。另一方面,虽然当时他们参加测试或者测试员培训的时候练的、说的是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但是因为长期不说、不练普通话,由此会导致原本不扎实的普通话出现退步的情况。这样,他们所教孩子的普通话必然会受到影响。

(二)教师知识结构层次低

小学语文教师的学历层次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目前,也只有个别城市或地区,才开始有招聘需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要求,当然这里也不完全是因为要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或教师的素质,也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在里面,比如就业压力比较大、供大于求等。大家普遍都认为小学的课程内容很简单,不需要那么高学历的人,本科生或者大专生足已。其实不然,单就学历而言,虽然学历越高并不一定代表能力越强,但高学历的人至少在知识的储备方面是占有优势的。无论是对课程的理解和运用,还是对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学历高的要比学历低的占有优势。另外,他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多少和正误,更主要的是他会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心得以及学习习惯一并传授给学生,而这些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刚刚步入学习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显得尤其重要,也许这就是决定他今后将以一个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将以一个怎样的姿态走进学习的决定性因素,可能这也就是他一生命运改变的开始。可是很多地区,却把大量高学历、基础扎实的老师放在了中学,忽略了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性,殊不知此学段才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最关键的时期。这种情况,西南贫困落后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因为客观条件的艰苦,故高素质的师范毕业生来此从教的是比较少的,这就使得教师队伍的起点较低。目前,还有些中等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和学其他科目的师范生后转成语文教师的人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他们的专业知识的基础需进一步提高。尽管大部分在岗教师都已经接受过相应程度的培训或进修,但比起经受专业学习和锻炼过的老师还是有相当距离的。在教学方面,他们向学生介绍的或者课堂上讲授的大概也都是照本宣科的教参而已,有经验的老师会知道哪些适合本地区的学生,重点介绍和推广,没有经验的老师就只能牺牲这一届的学生来积累经验了。如此这般的教学情境怎么叫人不堪忧呢?又何谈教师专业化呢?

(三)贫困落后地区的部分教师缺少勤奋进取的敬业精神

西南地区的生活相对于沿海城市或者是那些比较重视教育的省份而言是比较安逸、闲散的,加之又大都是公立学校,所以老师们的客观压力自然也就减少了很多。大部分的学校并不要求老师坐班,即使是班主任老师也只是做完自己的事情便可以自由活动了。当然,不乏本性认真负责、寻求上进的老师能自觉地留在学校与学生共进退,但其中也不乏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愧对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一称赞的。对于年轻老师大概还有些课程需要备一下,而对于那些上了几年、十几年的老教师们对于课程内容早已熟记于心,哪里还会备什么课,他们的辛苦只是要批改每天的作业、管理班级而已。这些老师并不熟悉发达城市和地区的教学情况,发达地区的教师要接受来自社会、学校、家长的监督,甚至还要接受学生的监督和评价,家长和学生有权利对教学有问题的老师提出罢免的要求,学校会很重视社会、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在这样的氛围中,老师对教学是非常重视的,由此他们也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自我学习和提高。目前,在发达城市和地区,对教师的要求,除了要看是否达到教师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看教师的综合素质,看谁更优秀。这样,教师专业化那就成了必然的趋势。而贫困落后地区的老师,由于教学、生活等方面的条件限制,他们少有精力去关心教师基础的夯实和教师技能的提高。

二、贫困落后地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一)提高教师的基本功

为了提高教师的基本功,有些地区的教研室也在搞活动和比赛,但由于活动和比赛的人数限制,能参加的老师大都是比较优秀的或是素质稍好一点的人员。这对需要在基本功方面加强的老师并没有促进作用,若想使所有的老师得到提高,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是必要的,并要有监督和检查制度。针对西南落后地区的小学语文老师来说,如前所述,更应该在“三字一话”上多下功夫,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若要使教师专业化,不但社会、学校对教师有管理和监督的作用,而且家长、学生也有必要参加到管理和监督当中来。

(二)提高教师素养,营造进取氛围

提高教师素养,营造进取氛围需从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理念、钻研精神、自我提高意识等方面入手。此项工作比较复杂,需要从里到外,从根到梢的整体整顿。如果仅依靠现有的教育管理者恐怕会有难度。原因:一是固有的管理理念会阻碍调整的方向;二是固有的模式和关系会造成很大的阻力,所以最好让有着优秀管理经验的教育领导团队做此工作。

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既可组织群体学习,也可自己研修,但要有严格的考核机制才行,对于所要求的内容要分科目、分类别地考核。考核时,可引进了发达地区私立学校好的管理机制,目的是鼓励先进先进,鞭策后进。

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培养进取的钻研精神,深入自我提高意识等方面,可以从上到教育局领导,下到学校校长等领导阶层制定一些相关的学习计划并切实实施,外加相应的考核和奖励制度,这样老师们无论是从外在的工作压力,还是从内在的自我完善方面,都是会有足够的自我提高热情和进取的动力,达到专业化的目标自然也就指日可待了。

(三)加强与外界的交流

交流不只是本地区的老师走出去参加学习、培训,还包括请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地区的优秀老师来示范、指导。

贫困落后地区走出去的交流也是有的,少数优秀教师会去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学习培训,但对总体水平的提高,收效不大。由此,请外面的优秀老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的指导,这对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会有效果的。交流的时间定要合适,久则会使本地老师产生惰性,短则达不到预期效果。合适的时间,既给请来的老师熟悉学生和环境的时间,也可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在此一时、此一地的教学作用,也为本地区的老师带来真实可感的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新作风等。当然,这单靠学校层面是较难完成的,它需要相关教育管理部门从上到下地指导此工作。

贫困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上的差距,已得到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在教育方面的差距的重视程度还需进一步加强。本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人发展了,人的头脑发展了,经济、文化才会发展。人的发展靠的就是教育,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来说,亟待发展的是基础教育,小学教育则是基础的基础,语文教育又是一切学科的基础。

所以,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师素养,加强与外界的交流是西南贫困落后地区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4.

[3]小学语文新课标.2001.

[4]钟启泉.教师“专业化”:涵意与课题[J].教育参考,1999,(4).

[5]陈永明.现代教师论(当代教师进修丛书之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论“双证制”下高职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下一篇:地方本科高校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存在的问题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