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丁堡艺术节欧洲古城捧出中国盛宴

时间:2022-10-12 10:05:52

爱丁堡艺术节欧洲古城捧出中国盛宴

“到9月再睡觉吧!”创办自1947年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每年8月连续三周昼夜不停地让艺术发声。一旦踏足过、体验过,源源不断的艺术能量相信能让每个艺术爱好者的神经亢奋至无眠。

2007年,澳大利亚人乔纳森・弥尔斯(Jonathan Mills)上任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总监以来,艺术节每年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今年8月12日至9月4日,艺术节如法炮制盛宴,但今年出现了自1947年创办以来的新突破―历年来艺术节“欧洲中心”的舞台,将第一次让位给远东的陌生人:亚洲。

作为全球具备国际视野之艺术节的先锋,欧美多少城市深受爱丁堡的启发,长江后浪推前浪地开发起无数年度艺术节来。但迄今为止,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无论在规模还是节目质量上,依然站在同类不可比拟的制高点。而这两年英国政府大幅削减艺术预算的波澜从未平息,对此,乔纳森却表示对今年艺术节“完全没有影响”,艺术节被削掉的成本“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根据艺术节提供的数据,今年的成本预算大约在950万英镑,其中一半来自苏格兰以及爱丁堡的政府机构资助,包括苏格兰政府专设的推广艺术机构的10万英镑基金。另外一半,由上年票房与赞助商的支持组成。

每年这狂欢的三周,爱丁堡六大剧场与音乐厅全派上用场,除此之外当然还有无数向全民普及艺术功不可没的非传统演出场所与露天舞台。而“艺术”在此以最大宽泛的意义做呈现,百姓所能想到的艺术样式,在这三个星期内都有一席之位。

事实上比“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更亲民规模也更大的是后来者―创始于1976年的“边缘艺术节”(Fringe,也译为“艺穗节”)。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国际艺术节的邀请剧目全权由艺术总监决定,艺术节为所有受邀的艺术团体买单。而“边缘节”的核心是张扬自娱自乐的精神。谁都可以在水泄不通的爱丁堡古城“皇家大道”上搭台表达,自由飘荡的理性、情感与荷尔蒙是重心所在。

今年国际艺术节视野如此远大,也许跟乔纳森老家是英国人称之为“远东”的澳大利亚有关。在惊喜与变化频繁发生在亚洲、素有“北方雅典”之称的爱丁堡,也有意将最中心的舞台让位给亚洲多样化的艺术时,聚焦就微妙也奇妙地做了一个逆转:欧洲人也许发现自己一夜间成了世界边缘的看客。

这里当然会遇到“异国情调”的问题。今年初“亚洲主题”将亮相爱丁堡艺术节的消息传出后,英国有媒体质疑艺术节向“文化观光”发展。乔纳森的反应是,欧洲人对于“异国情调”有倾向于某种陈腔滥调的定义,他认为,有时候欧洲人会将这种印象与亚洲现状混为一谈了。他希望艺术节的平台上,人们能够对于理想化但不乏陈腐的符号印象,做一个逆转。

这其中,中国又是个核心元素。从节目选择上看,有多场中国与欧洲的公开对话。不但有本已洋气扑鼻的中国国家芭蕾舞团,还有上海京剧院、参与过北京奥运会编舞策划的沈伟舞蹈团,艺术总监乔纳森透露出明显的愿景:希望这样的艺术节能为刮向欧洲的新一轮“东风”搭一段桥,以让旁观者看得见脉络如何延续贯穿。

更何况这不光是单线索平行的作壁上观,还有交错的汇合:台湾演员独力撑起《李尔王》;村上春树的《发条鸟年代记》由纽约的多媒体艺术家改成舞台剧,这样的线索遍及今年艺术节。少不了的,当然还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音乐界标杆人士,除了常见的谭盾、李云迪、盛宗亮及陈怡这些名字之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唯一活跃于国际乐坛的中国古典吉他演奏家、北京女孩杨雪霏。

推荐剧目

中国国家芭蕾舞团的《牡丹亭》,融西方古典芭蕾、古典交响乐与中国民乐与一身,中国古典的衣袂飘飘,搭配西式的舞姿步伐,在爱丁堡的古老剧场上演最凄美的中国爱情故事,这样的交错,本就有趣。

上海京剧院的《王子复仇记》,则是通过京剧之美重新演绎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考量到西方观众的接受程度,其中也加入了杂技,以提高观剧的娱乐性。

艺术节观演tips

作为苏格兰的首府,爱丁堡被誉为欧洲最优雅的城市之一,但艺术节期间,整个城市的气质和气氛会大为改观,变得沸腾不已,Pub能合法延长营业时间,甚至有不少新开张的短期Pub,只为艺术节而存在。观光客人数也会在此时达到巅峰,大小饭店、旅社全部爆满,如去参与艺术节,需要提前2个月预订住处和演出票。爱丁堡艺术节的最大魅力在于其开放性,每年演出超过1600场,在此期间,这座城市的任何地方都充盈着表演氛围。剧场、影院、大小广场、街头、餐馆,甚至洗衣店、电梯间、汽车里,哪怕方寸之地,都有表演,从古典音乐、话剧、歌剧、舞蹈到视觉艺术作品,从前卫艺术到传统杂耍,应有尽有。

爱丁堡艺术节官方网址:www.eif.co.uk

FAMOUS:五年前你如何想到在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中加入中国元素的?

乔纳森:过去我们也有过亚洲元素的点缀,但这次的焦点在于亚洲与欧洲之间的互相影响之上,并不是中国主题节。我想要探索的是广义上的“亚洲”艺术。这跟整个亚洲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关,但艺术节的重点将更多从文化层面上去思考,诸如亚洲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等等。中国肯定是当中重要的部分。考虑到我们是一个国际性的艺术节,与其说安于现状或过去的“欧洲中心”,现在更应该着眼于未来,去反思艺术节在全球语境之下的角色。毋容置疑,这其中相当关键的部分将是艺术节与中国就文化、思潮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互动与交流。过去五年间我一直在思考:欧洲人是时候跳出欧洲中心的惯性思维。我们应该去拥抱这些差异,而且应该主动去对照与提问。

FAMOUS:在策展前后,你个人对中国当代舞台艺术有什么印象,有哪些片段最令你印象深刻?

乔纳森:我希望做到的是,就像大多数欧洲人自然而然就认得出北美城市的地标来,我们如果也能一眼认出北京、上海、雅加达的城市地标建筑,而且能辨认出表象以下不同的心跳,这一点很重要。我感觉亚洲艺术面临着现代与传统之间的挑战。一方面是传统和古典舞台艺术的成熟,比如京剧,比如《牡丹亭》,另一方面则是现实生活的现代性,比如北京、上海与广州的生态。但我觉得人们并不是完全抛弃了传统艺术,他们对一切西方新事物的欢迎和包容,更多其实体现在城市生活上。来中国的几次,我记得跟海派京剧《王子复仇记》里面饰演王子“子丹”的演员聊天,他的演技真了不得。我们聊起他要做怎样的案头准备,还有身心投入的准备,我印象很深。我也记得很清楚,我跟中国国家芭蕾舞团的赵汝蘅和舞蹈指导费波所做的长谈,《牡丹亭》的舞美制作很不错,但我们聊了很久,讨论如何能使作品尽善尽美。这几年我观察到,在中国,无论是主流机构还是小规模的机构,艺术工作者的人数都在增多。我感觉中国的文化艺术会不断向着多样化发展,而这其中舞蹈和音乐产业特别突出。

FAMOUS:别说只是中国了,要呈现整个亚洲的多样化,概念很宏大。如何在庞杂的内容与样式之内筛选节目呢?

乔纳森:不能去理解亚洲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差异,也难以去理解不同的亚洲人。从一开始,我想要的是亚洲多国的综合展示,是开放的对话,而不光是一个国家的独角戏。这次“试水”成功的话,有可能在将来我们会单独策划一个中国主题节,或者韩国主题节。我想在艺术节上呈现的是复杂得多、各方面纵横交错的亚洲各国,也许很难去描述,而只能去体验:既要有相当的经典作品,也要有当代触感的作品。不过同时我也注意到,到欧洲登台、尤其是在规模相对较小的艺术节上亮相的亚洲节目,通常有点边缘化。这次我有意识要做的是,确保爱丁堡这个以支持传统与经典艺术形式著称的主流艺术节,能有包容非欧洲经典与传统作品的胸襟。

上一篇:王晶vs郑中基:我们都是偶像派 下一篇:张爱玲:被公开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