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息差下的阴影

时间:2022-10-12 09:27:33

高息差下的阴影

对高息差和贷款规模的过度依赖,凸显了中国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同质化

近来,次贷危机使美国银行业一片风声鹤唳,明亏暗损步步暴露,拖累整体经济一蹶不振。反观中国银行业,年报业绩预增的利好消息频频传出,是否预示着中国银行业能够在此轮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一枝独秀?

答案显然并不乐观。今年以来,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压力已然加大,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均存在反弹压力。市场人士认为,中国银行业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并未明朗,实际情形或许将超过市场先前的乐观预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向《财经金融实务》记者进一步分析称,2007年,商业银行利润激增,仍主要得益于净息差的扩大及中间业务的增长。但是,2008年,一些利好因素可能难以为继,取而代之的将是利率市场化的考验和更加激烈的同质化竞争。

「高息差难以为继

近期,多家上市银行了2007年度业绩预增公告,建设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39;香港交易所代码:0939)预计净利润同比增长48%;工商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98;香港交易所代码:1398)预计增长60%以上;深圳发展银行(深圳交易所代码:000001)、招商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0036;香港交易所代码:3968)、中信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98;香港交易所代码:0998)预计增幅均超过100%。

2007年,央行十次上调准备金率、五次加息。为刺激美国经济,美联储连续降息,这使人民币利率杠杆运用空间受限,中美利差已呈倒挂状态。由此,2008年以来,央行进一步加强了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和央票发行这两大手段的综合运用来收缩市场流动性。比如在2月14日,央行同时发行三期央行票据,总金额高达1950亿元,创下近一年以来单次央票发行的最高纪录,同时还通过正回购回收了1350亿元资金。不过,亦有市场人士预测,为应对通胀持续走高的宏观环境,央行也不排除小幅加息,或单独提高存款利率的可能。

总体而言,紧缩流动性并未过多地触及商业银行的实际息差,可观的息差仍构成了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根据雷曼兄弟数据,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集中在2.7%―3.2%的水平,而亚洲其他国家的平均净息差仅为2.6%。

李扬认为,中国商业银行的收入并非完全来源于市场化的竞争所得,金融监管当局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为商业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利润提供了保障。未来,渐进的利率市场化、存款准备金制度等改革均势在必行。从国际经验来看,这种受到政府管制的高息差状况也难以长期持续。

国家发改委财金司副司长曹文炼也对《财经金融实务》记者表示,当前是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好时机,应该适时扩大存款利率的适当上浮和贷款利率的适当下浮空间,缩小存贷利差以抑制信贷扩张冲动,促进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

当然,息差的回归不会在今年一步到位。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徐刚在《财经》杂志撰文表示,今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高息差依然存在,但扩大的趋势减缓。

徐刚分析,由于贷款加息有一定时滞,2007年的屡次加息将在2008年释放出利好效果。同时,虽然企业的融资渠道开始多元化,但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还难以撼动,央行的信贷规模控制政策也将使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奇货可居,势必增强银行在签订贷款合同过程中的议价能力;此外,加息后银行间市场和债券市场收益率的上调,也会提升银行相应资产的收益水平。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亦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去年12月,人民币存款增加3864亿元,同比增长16.07%,继11月出现反弹后持续上升;尤其是居民存款,一改前几个月“储蓄搬家”进入股市造成的负增长局面,新增6349亿元,创年内新高,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剩局面得到缓和。

哈继铭分析称,在央行结构性加息以及股市震荡的综合作用下,这样的存款“回家”在今年还将持续,这使更多资金回流到银行系统,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从而保证了银行净息差的相对稳定。

「贷款增速放缓

央行最新统计信息显示,今年1月信贷增长强烈反弹,新增人民币贷款8036亿元,同比多增2373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且超过全年总量调控计划的20%。不过,业内普遍分析认为,年初的信贷增长强烈反弹主因是去年末信贷规模紧缩所导致的需求抑制的释放,以及银行年初抢抓优质客户放贷的普遍习惯。尽管受雪灾等因素影响,市场存在对信贷放松的观望,但业界对2008年信贷从紧的主基调仍无疑议。

截至2007年1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7.77万亿元,同比增长16.42%。中银国际分析师袁琳预测,受央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影响,今年商业银行新增贷款额将不会超过去年。而且贷款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上市银行今年的净利润就会较预测下降0.3个至1个百分点,而且中小型银行贷款增速下降的幅度可能大于大型银行。

相比大型银行,中小型银行的资金来源相对狭窄,大多数存款为企业存款,而部分企业存款也是由贷款派生而来,同业拆借、发行债券是中小银行的主要融资方式。在加息的政策背景下,未来资金成本将会上升;同时,贷款规模的限制,对企业存款的增长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雷曼兄弟中国金融业资深分析师冯哲向《财经金融实务》记者分析说,虽然过去几年,商业银行积累了相对充足的拨备,风险承受能力大大增强;在GDP每年保持10%-11%的增长、股市行情单边上涨的背景下,企业和个人的偿债能力处于较高水平,无需担忧信贷风险的集中爆发。但是,如果贷款利息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而未来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走势出现逆转的话,企业和个人将难以经受住一轮又一轮的加息考验。

李扬认为,中国经济衰退期的来临难以避免,悲观的预测是3年-5年后,乐观的预测是10年后。一旦经济出现衰退,钢铁、水泥、房地产等行业的利润将首先受到影响,而目前,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正是集中在这些行业。李扬建议,商业银行应防患于未然,比如,对这些与经济周期联系紧密的行业,适当提高信贷风险权重及拨备水平。

从2月13日银监会公布的数据中,已经可以看出贷款质量下降的苗头。去年四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达1.2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中止了持续下降的趋势,与三季度末持平,均为6.17%,其中,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的两项指标仍为双降,问题出现在国有商业银行。去年四季度,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较三季度增加268.1亿元,不良贷款率也从三季度末的7.83%上升到8.05%。同时,从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数据可以看到,从次级、可疑向损失类贷款迁徙的迹象已比较明显。

业内人士分析,四季度开始的信贷紧缩政策,使贷款增速放缓,导致计算不良贷款率的分母变小;而固定资产投资、出口和GDP增长的减缓,则使不良资产规模出现反弹,增大了分子。另外,为了股改,农行重新清理认定了以前年度的不良资产,导致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率两项指标均出现上升,成为拖累全行业的主要因素。

其实,一些外国投资者已经对中资银行股的未来产生担忧。从2007年四季度起,H股上市的中资银行股价波动较大,有些股票市值下跌甚至达到40%。比如中国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88;香港交易所代码:3988)自去年11月1日到达顶点5.19港元/股后,股价一路下滑,今年2月11日到达最低点3.02港元/股,股价缩水41.81%。

冯哲认为,除了身陷次贷危机中的海外投资者急于变现,以及2008年全球经济整体下滑预期等外部因素影响,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也是海外投资者质疑的重要因素。“目前,在国内100多家商业银行中,有八成以上的利润来源是贷款业务。”她说。

「同质化竞争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研究部执行总经理范艳瑾向《财经金融实务》记者表示,对高息差和贷款规模的过度依赖,凸显了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同质化。同质化竞争的加剧,将迫使商业银行加快业务转型。其中,中小企业贷款、中间业务和综合经营将是主要发展方向。

世界银行高级金融专家王君建议,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加强对村镇个人的放贷力度。他分析,这种在县级及县级以上、以单个借款人为目标的微型和小型贷款,可以要求更高的贷款利率,息差扩大幅度甚至可以达到10个百分点以上,非常有利可图。

目前,汇丰银行已经在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成立了首家外资村镇银行,渣打银行的村镇银行也在积极筹备中。相形之下,本土商业银行还普遍没有意识去深入研究、开发这一市场。

范艳瑾认为,开展中间业务也是突破同质化竞争的重要手段,同时可以有效避免或熨平经济周期的影响。根据工商银行2007年半年报,去年1月-6月,工商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2.26%,同期,花旗集团的半年报显示,这一比例为45.32%。因此,在中间业务方面,中国商业银行还普遍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随着各商业银行在财富管理、资产托管、融资顾问、银行卡等非传统业务上的全面提速,以及股指期货推出、企业年金扩容等新业务领域的开辟,2008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将继续增长。

不过,从国际经验来看,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增长不会很快。安信证券的一份报告称,1975年到2000年,美国商业银行处于非利息收入的持续增长期,但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率也仅仅是从不足20%上升到40%,而且年均增长率始终没有超过15%。相比之下,2007年半年报显示,某些中国大型上市银行的手续费实现了100%的增长,这样的高增长态势可能无法持续,更何况,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增长大多与股票市场的增长相关。

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徐刚向《财经金融实务》记者分析说,未来商业银行“走出去”的战略仍将持续,并将成为综合经营的主要手段。资本金充足的上市银行将逐步展开境内外的股权收购。随着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机构亏损日渐浮现,海外大型金融机构亟需变现优质资产或者出售股权融资,中国的商业银行应积极寻找机会,在发达市场开拓金融业务。

去年,中国商业银行“走出去”战略取得了初步成效。根据银监会数据,截至2007年底,共有5家中资银行控股、参股9家外资金融机构,有7家中资银行在海外设立总计60家分支机构,海外总资产达2674亿美元。

不过,徐刚同时提醒商业银行,从美国次贷危机可以看出,风险控制确实是一项很艰难的工作。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不够,前后台之间、尤其风控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缺乏制衡,“这不仅是银行业面临的问题,也是中国整个金融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他说。

对此,范艳瑾表示认同。由于风险控制能力较弱,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倾向于回避风险,即追求低风险客户,以低定价获取低回报。她认为,未来商业银行应转变思路,从回避风险变成经营风险,运用风险定价技术,获得合理的息差,挖掘更多高风险、高收益的客户。

李扬表示,在加强商业银行自身风险控制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由于商业银行是中国经济的命脉,商业银行“走出去”,也让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任何问题都有可能传导到中国。比如,美国的货币政策、经济状况正在越来越强烈而深入地影响中国。“2008年可能会遇到很多这样的问题。”他说。■

上一篇:拯救债券保险商 下一篇:马来西亚:银行并购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