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开放形势 加强自主创新

时间:2022-10-12 08:43:26

适应开放形势 加强自主创新

据媒体报道,继海外6C集团向我国DVD制造企业收取高额专利技术使用费后,又一起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电视制造企业联合向中国电视企业收取“高清晰电视专利技术使用费”。这一事件无疑向我们发出了警告:在中国不断推进对外开放的宏观背景下,在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国际经济的今天,在中国即将结束加入WTO过渡期之际,中国的对外技术依赖和自主创新的对立已经到了必须实现重大转折和突破的历史关头;中国必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力度,拓宽自主创新的思路,提升自主创新的水平。

用自主创新之帆推进对外开放之船

随着中国20余年对外开放历程的推进,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中国家融入国际化经济生活的成功之路。但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缺乏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这一“科技软肋”深深制约着国家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未来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只有让自主创新在中国未来发展中上升到“风帆”位置,“中国对外开放之船”才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加强自主创新是对外开放进入历史新阶段的内在要求。通过对外来资本、先进科学技术和成功管理经验的引进,中国经济实现了整体水平的提升。没有对外开放,就没有中国经济今天的腾飞。没有对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和吸收,就没有今天中国自主创新的基础。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中国的对外开放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放眼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形成,国际间经济壁垒和技术屏障日益增多;在国际上甚嚣尘上的“中国”对中国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带来了直接的负面影响;通过对外开放带来的技术水平提升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我们过去一直依赖的通过引进资本带来的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溢出遇到重重障碍。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目前我国工业和服务业很多产业部门中低附加值部分占了很大比重,处于世界经济一体化产业链的末端。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必须认识到,通过对外开放来提升技术能力水平已经跨过了简单的引进和模仿创新阶段,通过自有技术资源和系统进行综合转化与创新,是中国深化对外开放、继续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唯一选择。

加强自主创新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我们对外开放的目的是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竞争力。而目前横亘在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民族经济发展前面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名列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大多数属于资源型、资本型或垄断型的企业,鲜见以拥有独立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而傲立于世界同类企业前列的企业及其民族品牌。目前,我国100%的光纤制造设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和石油化工装备,70%的轿车制造、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被进口产品占领。当然,中国的对外开放起步较晚,我们不可能奢望中国企业在短短的20多个年头里赶上西方国家企业数十年甚至百余年的深厚积淀。但是,从企业来说,没有自主创新,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少对核心技术的掌控,相对于全球化的产业链而言,不啻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更重要的是,这会导致国家竞争力的衰弱。可喜的是,中国企业正在迎头赶上!2006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评价中国近年来企业管理创新成果时认为:2003-2005年的全国企业创新成果内容广泛,选题重大,时代感强。除涉及传统的企业改组改制、治理结构等方面外,更多的是企业在资源、市场、战略、组织、流程、科技等领域的创新,多数成果蕴含了现代管理理念,以系统思考、整体优化、内外整合为指导思想,体现了我国一批先进企业的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过程。

加强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并行不悖。自主创新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与中国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加快经济国际化的大趋势具有高度的共融性。自主创新包括的三方面内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都和引进吸收外资与技术密切相关。前不久,在无锡召开的“2006亚太总裁与省市长国际合作会议”上,中国商务部有关官员明确表示,吸收外资与自主创新并不矛盾。中国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契合了国际投资的需求,中国自主创新离不开国际先进技术的引入。目前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引进外资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实现先进技术的引进,这和我们提倡的自主创新并不矛盾。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技术转移对世界特别是东道国的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促进技术资源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知识、技术和信息共享的程度;加强市场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跨国公司更加主动地转移技术;增强东道国企业的学习能力,提升其自主创新的成功率。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创新”的语境和参照系已经发生重要变化,创新的国际化已经形成了一个大趋势,中国提出的自主创新要依托全球的资源和国际化的科技成果。因此,自主创新战略的精神内核,包含了国家积极对外开放和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内在要求。

强化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径

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倡导尊重创新、理解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建立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并同国际社会接轨的法律环境,坚决打击侵权行为,提高侵权者的成本。创造消除垄断、扩大产业准入、推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政策扶持。政府应成为自主创新的“推手”,通过对世界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政策的梳理和调研分析,按照“体现前瞻性、突出针对性、增强操作性”的要求,及时调整我国现有创新政策,在基础科学研究和企业科技发展等不同层面制定完善我国具体的创新政策体系。在基础性研究方面进行大规模投资,而具有商业价值的研究与创新,则可以通过市场途径交由企业进行。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对企业创新意愿进行引导,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对已出台的相应政策狠抓落实。

不断完善创新裁体建设。完善国际产业链建设,积极参与培育和发展IT、生物医药、精密仪器制造等具有高新技术性质、高附加值的国际产业链,有助于中国企业通过合作与配套较好地融入国际产业链并参与分工,实现知识共享、信息共享和技术共享,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发挥国资国企在自主创新中的“领头羊”作用,加快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集中财力优先支持战略性公共技术平台和关键技术平台的建设。完善科技园区与孵化器等载体,大力推进部级科技园区建设,积极借鉴以色列等国家孵化器管理经验,细化孵化器专业种类,加强对IC设计、生物医药等专业的对口服务,提高孵化成功率。、

积极探索创新的投融资机制。学习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国家不同层面的风险创投基金;同时充分发挥创投基金的引导作用,引进更多的海内外创业投资基金。建立多元化资本市场体系,促进技术金融一体化。建立更多的开放式产业投资基金和种子期项目扶持基金。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创业板上市、创投企业海外上市,以及海外创业投资基金募集工作,探索多元化的创业投资和退出方式,加快构建健康、稳定发展的中国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

加快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积极更新教育理念,着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机构作为科学创新的主体,大力培养学术带头人,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高新科技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自主创新中的“智囊团”和“创造源”作用。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法学院)

上一篇:创新发展 又好又快地建设开发区 下一篇: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