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时间:2022-10-12 07:54:03

如何让学生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摘 要]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从咬文嚼字开始,学生享受数学信息;从抓住要点开始,享受数学思维;从熟能生巧开始,享受数学灵性;从适合开始,享受数学情感。让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在体味解题乐趣的同时去享受解答正确的快乐。

[关键词]

蓄;长;发;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经指出:“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数学知识,因毕业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所以通常是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思想、方法却能随时随地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领,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幸福感,让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在体味解题乐趣的同时,去享受解答正确的快乐。

一、蓄――享受数学信息,从咬文嚼字开始

在数学教学中,理解问题就意味着成功地解决了问题的一半。使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审题方法,经历自悟自得的过程,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兴趣。

(一)在品读中抓关键

在解题前首先要组织学生认真读题,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梳理信息,找到关键句。对于比较难理解的句子,要反复地品读,有时还可以换一个说法,去寻找到问题的本质属性。如有这样一道题:超市员工准备把一堆梨平均分成若干包出售,4个4个地装剩1个,5个5个装少4个,6个6个装少5个,这堆梨至少有多少个?题中“4个4个地装剩1个”,而“5个5个装少4个,6个6个装少5个”,在包装时少的个数还不一样,不便于解题。为此,我们可以抓住“分的个数与剩下的个数”,换一种形式来表述,“5个5个装少4个”换句话说也就是“5个5个装多1个”,“6个6个装少5个”换句话说就是“6个6个装多1个”,这样表述,题目就变成每一种包装都多1个,所以这堆梨的个数至少就是比4、5、6的最小公倍数多1,也就是61个。可见,抓住关键句,换一种思路去分析、理解,就能柳暗花明,轻松地解决问题。

(二)在动手中找突破

有些题目单凭想象很难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我们可以根据题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画、折、剪、拼等,去弄清题意。如有这样一道题:幼儿园买回一筐苹果,第一天吃去全部的一半多3个,第二天吃去余下的一半少4个,这时筐中还剩下15个,筐中原有苹果多少个?题中“第一天吃去全部的一半多3个”“第二天吃去余下的一半少4个”,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理不清关系,这时我们借助于线段图就比较方便。从下图中可以看出:用15-4可以求出余下的一半是11个,那么用11×2可以求出第一天后一共余下22个;接着用22+3可以求到总数的一半是25个,那么苹果总数就是25×2=50个。看来,让学生动一动手能给他们带去一片晴朗的天空,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长――享受数学思维,从抓住要点开始

在数学学习中,影响解题的因素有很多,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分析思路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愿意去解题,而且在解题中有成就感,就要抓住要点,培植思维,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像夯实基础一样掌握要点

首先,要加强对概念、性质、公式等的理解,对一些名词术语的掌握。如:和、差、积、商、增加、减少、扩大、缩小等。再如正确理解了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等知识后,计算32×125×25这种题目时就可以很熟练地用32×125×25=(8×125)×(4×25)=1000×100=100000进行解答。其次,要对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等,组织必要的练习,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如有这样一道题:甲乙两人从东西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两地相距10千米。甲每小时走3千米,乙每小时走2千米。如果甲带了一只狗,和甲同时出发,狗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向乙奔去,遇到乙以后立即回头向甲奔去;遇到甲后又回头向乙奔去,直到甲乙两人相遇时狗才停住。这时狗共奔跑了多少千米?这道题提供的信息很多,只要我们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抓住狗“和甲同时出发”,狗来回奔跑,“直到甲乙两人相遇时狗才停住”,就能捕捉到狗跑的时间就是甲乙两人相遇的时间,即10÷(3+2)=2小时,那么狗共跑的千米数是5×2=10千米。所以掌握了数量关系,学生在分析解题时就会思路清晰,轻松解答问题。

(二)像构筑框架一样分析数理

方法在希腊语中是“道路”的意思,正确的方法是走向成功的道路,通向胜利的桥梁。教育家吕淑湘先生曾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有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子。”所以,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我们要相机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知道怎样去想。如在解答:在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5()=5000(),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知道解答本题要从进率着手,只要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就可以了。它可以是相邻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等,可以是质量单位如吨和千克等,也可以是米和毫米等长度单位。这样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既巩固了单位之间的进率,又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解题的积极性。

三、发――享受数学灵性,从熟能生巧开始

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学习了分析问题的思考方法,是不是就能很轻松地解决问题了呢?不一定。实际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出现畏难情绪,更谈不上什么解题的乐趣了。主要是平时拓展思维不够,不会灵活地运用有学的知识,一时找不到切入口造成的。因此,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应用,在广泛应用中让学生熟能生巧。

(一)以情境创设促动热情

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如学习圆的周长后,让学生去测量大树的周长;学习体积后,让学生去测量鸡蛋的体积等,把这些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同数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地去筛选或寻找条件,进行创造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都愿意去探索,对他们来说有一种亲切感。

(二)以综合训练连贯体系

我们还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综合性的练习,如把一个长宽分别是15厘米和10厘米的长方形,拉成一个高为12厘米的平行四边形,拉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这题综合性比较强,涉及四边形、三角形的有关特性,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等知识。学生在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高r很快找到是12厘米,但底是15厘米还是10厘米呢?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图就会发现:在直角三角形中,一条直角边是12厘米,一条斜边肯定是15厘米(斜边比直角边长),而不是10厘米,那么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10厘米,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0×12=120平方厘米。题目的解答,能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知识的点、线、面更加清晰。学生在动手画图判断中开拓了思维,也从中体验到自主探索带来的快乐。

(三)以实践活动提高能力

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的发展又将促进应用意识的生成。

如苏教版教材从五年级开始在部分单元的“练习与整理”中,设计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探索与实践”活动,我们可以借助教材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开展一些有趣的探究与实践活动,在探究中来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享受成功的乐趣。

四、驰――享受数学情感,从适合开始

《水浒传》中的好汉们都有适合自己,又十分喜欢的兵器;能工巧匠们都有用得比较顺手的操作工具,笔者认为学习也是这样,因为学生是一个个体,存在着个性差异,所以在解题的方法上有所不同。什么是最好的方法?“适合”才是最好的。

(一)尊重学生的自我

例如,“几倍多(少)几的应用题”,在求“一份数”时,用方程解容易理解,教学时要求学生尽量采用方程解,可学生小顾不管怎么强调,就是不用方程解。他认为用方程解比较麻烦,用算术方法解方便。

教学中有的方法,思考方便,过程简单,老师喜欢,可有的学生不一定喜欢;而有的方法,虽然思维过程复杂一点儿,老师和大多数学生都不太喜欢,可有的学生偏偏喜欢。这是因为这种方法符合他的思维特点,对他来说已经习惯了。

(二)选择学生的适合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智能弱项,也有与此相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面对同样的学习要求,学生会凭借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课程标学准》也指出:“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所以对学生来说,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方法。如有这样一道题:李师傅要加工1600个零件,前4天完成了[15]。照这样计算,完成全部任务要多少天?在题目没有具体规定的情况下,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又容易理解的方法来解答。本题学生在解答时,有的用4÷[15]解,有的用1÷([15]÷4)解,有的用1600÷(1600×[15]÷4)解答,也有的用方程去解答的。从反馈的情况看,这些方法有的简单,有的稍复杂一点儿。但对每一个学生而言都“适合”,容易理解。

“授之以渔”是永恒的教育真理,积累、增长、激发、驰骋,这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享受快乐的过程。

[参 考 文 献]

[1]关劲文.浅谈初中生解题应变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1).

[2]季艳萍.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J].陕西教育,2011(11).

上一篇:贵州省扶贫成效、贫困现状及脱贫时间预测 下一篇:浅议高效课堂中教师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