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2010DV年度人物

时间:2022-10-12 07:42:41

鼓舞2010DV年度人物

2009年热热闹闹地远去了,2010年又悄然而至。

过去的一年值得我们回顾,新的一年,我们需要鼓舞。

于是就有了鼓舞2010年度DV人物遴选的活动。

广泛征求圈内前辈、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推荐者众多,被推荐者也很多。

众里寻他千百度,为的就是让他们更具有代表性,更具有鼓舞的精神承载。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位DV人物其实代表的都不仅仅是他们自己。

因为他的作品在这一年中格外闪亮,让我们看到了责任和担当;因为他所有的努力,只为推动一项事业,为寻找一个新的方向;因为他的影像温暖了众多人的心,总能说出大家的愿望;或许只是因为他的创意总在闪耀光芒……

他的身后是他们,

而他们始终和我们在一起。

让我们彼此激励,感受鼓舞,在前行中充满力量。

随时随地玩视频手机电影之父――陈伟明

人物简介

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中国手机电影节创办人。中国著名制片人。

2007年中国最具创新竞争力10大传媒人物;2006年中国手机电影特别贡献奖。创业中国高峰论坛“10大创业新锐”奖;2005年“中国手机电影推动第一人”(《新周刊》);2002年中国电视艺术“双十佳”最佳导演奖。电影《好雨时节》、《成都,我爱你》、《喜马拉雅》、《食客》、《外出》、《哭泣的拳头》、《鬼子来了》的出品人、制片人;电影《三枪拍案惊奇》、《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十面埋伏》、《英雄》的韩国发行人。

评选理由:

从他投资中国第一部手机电影《聚焦这一刻》开始,陈伟明下决心开创中国流媒体电影短片先河。这个精明的商人早早地感觉到手机将对人们未来生活的巨大影响。

2006年,陈伟明所在的传媒发起并举办了 “手机电影年度盛典”,在《西安宣言》上界定手机电影的形态、标准。从那时起,陈伟明成为中国的手机电影之父。

从没有市场到月收入达到40万人民币,盈利与否早已经不是陈伟明问题,他现在想的是如何让所有人的空闲时间都不浪费,全都用在“拇指运动”上。陈伟明说:“手机视频和网络、电视台视频最大的不同就是互动!”在这个人人都自以为是的时代,陈伟明点中了这个时代的穴道。

在这个低俗视频比传统视频更有市场的行业中,陈伟明用自己在传统电影行业里的经验杀出一条“血路”,提出“原创手机电影“的品牌。2009年底,陈伟明在深圳策划的第三届手机盛典,开放性地寻找更多年轻且有创意的作者,让手机电影的创作迈向了一个更旷阔的空间。

拍真诚而不煽情的电影纪录片导演――杜海滨

人物简介

杜海滨,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伞》入围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展映;《1428》获得2009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纪录片奖。

评选理由:

他很早就在DV圈里成名,保持着几乎每年一部作品的速度记录着中国的变化以及自己的思考。从绘画到摄影最后到现在的摄像,辗转多年,他一直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表达。

他的作品就像在回答自己的问题。《窦豆》、《铁路沿线》、《人面桃花》、《高楼下面》、《伞》,为自己的表达赢得更多的时间。“纪录片更多是一种补课,把我以前想表达的想说的话都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了。”

2009年,《1428》获得地平线单元最佳纪录片奖,成为威尼斯电影节华语影片扎堆入围却唯一捧得奖项的作品。那个叫杜海滨的年轻人,因为他的“真诚而不煽情”最终赢得了观众的持久掌声。

他用自己的经历再一次向人们证明,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分,成功,就在前面。

有梦想,我们帮你上海纪实频道副总监――干超

人物简介

干超,1978年生于中国上海。2000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同年进入上海东方电视台总编室工作;2001年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求学,获得戏剧、电影、电视系电视学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回国后,在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纪实频道担任编导,现任纪实频道副总监。参与或执导作品有:《房东蒋先生》、《刚开始的旅程》等。由他执导的《红跑道》囊获12项国际大奖。

评选理由:

他是一个策划者,一个发起者,没有他就没有“真实中国”的建立。

2002年,刚刚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戏剧系毕业的干超加入了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纪实频道,开始了他纪录片导演的生活。

深知国内纪录片制作困难的干超有个计划,那不仅仅是他的梦想,更会因此帮助和他一样有梦想的年轻人。

四年之后,他参与策划的“真实中国・导演计划”与“真实中国・影院计划”正式开始实施。“如果你没有拍摄经费,没有技术支撑,没有播出平台,没有……但只要你有一个好的纪录片创意,我们助你实现梦想!”这句话,深深打动了中国纪录片人。

只要你有一个好想法,就是这么简单。

2009年,由上海电视节和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纪实频道联合主办的“真实中国・导演计划”开办到第三届,所采取的国际提案竞标环节完全沿用当今世界纪录片市场提案预售体系,让本土化的纪录片直面受众市场和投资市场,而这种征集模式已成为中国纪录片民间化创意、专业化制作、市场化营销的典范。

因网络而导演独立制作人――邓科

人物简介

邓科,80后,中国传媒大学导演系毕业。作品风格深受好莱坞电影熏陶,在故事、节奏、剪辑、镜头等方面表现卓越,善于把握观众的观影心理及电影的商业性。

短片作品《奥运婚礼》被中国电影博物馆珍藏。

评选理由:

他是一个草根DV导演,但是现在中影集团给他投资了。

被中影看上,仅仅因为他在土豆网上传了一个短片。

这部叫做《杀手临时工》的短片,让他获得2009土豆映像节金种子奖和最佳原创广告奖两个奖项的提名,也让他因此成为中影新媒体的签约导演和美国电影协会会员。

有中影的投资,他导演和编剧的《MR.雷》可以正式开拍了。那是一个很“雷”的侦探的很“雷”的故事。邓科就是网络这片土豆地里的一颗又大又圆的土豆,他被中影这个大买家摘走了,而其他的土豆仍然在土豆地里快速成长,并跃跃欲试地等待着其他的买主。

从民间原创到现在登上更大的舞台,邓科这枚土豆的故事足以让一批正在浮出水面的DV导演们蠢蠢欲动。

创意达人广告导演――林哲乐

人物简介

林哲乐,毕业于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当代艺术家,独立导演。

评选理由:

他是一个艺术家,年轻的80后,有人说他们是“果冻时代”的产物。他是一只熊猫,却不仅仅是黑白色。

从2005年短片处女作《Q鱼的下午》在《大众DV》刊登之后,林哲乐便与DV结下了不解之缘。凭借他的奇思妙想,一条鱼的人生预言在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展、第26届夏威夷电影节短片单元、第2届韩亚国际短片电影节和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展短片展中上演,该作品也成为当年上海艺术院校优秀作品的范例。2007年,林哲乐制作了动画短片《REPANDA》,将80一代彻底构置成为整齐划一的熊猫,誓不服输而难逃轮回。同年,《REPANDA》与《Q鱼的下午》参与上海美术馆“果冻时代” 展览,两部作品现收藏于上海美术馆。四川地震之后,林哲乐深入灾区拍摄了纪录片《1/3 heaven》,在现实与幻像中,寻找生命的平衡。

2009年5月,在《大众DV》与江苏省镇江市文化局合作的短片拍摄活动中,林哲乐再次展现出其出色的影像创造力。同年11月,在《大众DV》的推荐下,他又获选参加哥本哈根国际纪录片节DOX:LAB,经历了一次全新的纪录片体验。2010年,林哲乐参与的《视觉上海》系列艺术片之《声・呼吸》即将在上海世博会上放映,届时这位80后导演的传奇将再次上演。

在数字化环境中寻求新的影像生存流媒体运动发起人之一――黄文

人物简介

黄文,生于20世纪60年代,现任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广电媒体部主任。摄影作品《学京剧的孩子们》1995年在法国昂热国际独家新闻节上获文化新闻图片奖。2002-2003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奈特奖学金,任莱尔与科瑞恩・尼尔森国际新闻研究员。2007年应邀担任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所有道路摄影项目”顾问和美国阿里克西亚基金会顾问委员会委员。

评选理由:

她是新华社“社员”,她的作品曾在法国获得国际新闻图片奖。她曾在科索沃战场上记录血雨腥风,并出版个人战地摄影集《标靶》;2006年和2007年,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荷赛”大奖(WPPh)两度邀请她担任评委;2008年,她又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新闻摄影比赛――美国年度新闻国际赛(POYi)有史以来为数极少的非美国评委之一;2009年,素有“澳大利亚的普利策奖”之称的沃克利奖组委会邀请她前往悉尼,担任其摄影比赛的评委。在国内,她积极投身于“华赛”的策划组织和评选协调工作。

然而, 2005年,在从事新闻摄影采编工作十六年后,这个叫黄文的记录者转变身份,投身于媒体市场,开始“旁观”摄影圈内动向。

有感于手机、照相机上越来越多的摄像功能,黄文敏锐地感觉到影像数字化对当今乃至未来新闻摄影行业的冲击。近些年,她在国内数所大学客座任教之余,深入研究数字化对影像传播及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而倾力推动中国流媒体运动的发展。

她说,“手机摄影摄像将成为新型传媒对传统影像话语权的强力颠覆者。尽管手机图片的拍摄者自行传播的多数影像目前还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但其传播的快捷和强大的互动性,使以公众为中心的图像传播粉墨登场,并大行其道。”

黄文用犀利的文字,一次次告诉传统摄影行业中的从业者们,这是一个数字时代,这是一个不同以往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由于展示平台的宽广包容性,文字、图片和音视频将实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混合形态多媒体传播;在这个时代里,谁先走在前面,谁才可能留到最后。

给平民DV一个机会CCTV“人与社会”策划人――解如光

人物简介

解如光,中央电视台“人与社会”栏目策划人。新闻传播学教授,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曾多次获得电影电视政府奖,策划过“百家讲坛”等优秀栏目。

评选理由:

他曾多次获得电影电视政府奖,策划的“百家讲坛”等栏目在电视上独树一帜,成为改变大众学习习惯的节目类型。

过往的辉煌却没有让他停止探索的脚步,仍然思索着如何能够让大众更加直观地面对自己的生活。

只有同样的人生才能提示他人。

2009年,在解如光的积极倡议中,中央电视台“人与社会”栏目诞生了。而栏目创办伊始,解如光就坚持与《大众DV》杂志进行紧密合作。

解如光说:“在过去的历史影像中,普通大众普遍缺席,如今,DV和个人照相机的普及以及手机拍摄功能的普遍应用创造了一个大众自由书写的年代。除了消费的权利,大众同时获得了书写、表达和的权利。专业与否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他(她)是否在做。”

他说,其实我们想的很简单,只是想创造一个影像的大众时代。

只是想让大家知道电影学生策展人――单佐龙

人物简介

单佐龙,1988年出生。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本科在读。2008年,纪录片《虹桥弄》获第31届东京国际影视节国际佳作奖,入围第12届奥尔本国际青年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2009年,纪录片《借我一生》提案获2009年“真实中国・导演计划”优秀提案奖。第三届湖州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优秀青年奖)。

评选理由:

他还是一个在校大学生。一般人的印象中,十几岁的小孩似乎和“深刻”扯不上关系,而单佐龙似乎是个例外。至少他的影片《借我一生》,似乎让人的观念有那么些改变。2008年的冬天,单佐龙和他“草莽出身”的团队――非影视院校的学生,没受过正规影视教育,甚至不懂得一些影像工作的专业操作程序,在自学和摸索中完成了作品的初片。

除了自己拍摄纪录片,单佐龙还在自己所在的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主持“浙江工业大学纪录片工作室”,该项目获得教育部部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学生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单佐龙说得很朴实:“我只是希望把独立影像这种方式介绍进入高校,尤其是我们浙江这边的非专业院校,更希望培养我们同龄人的观影习惯,因为观看独立制作的纪录片,可以在学生阶段很快打开创作思维,对以后的人生有很大意义。”

2009年,单佐龙被学校推荐保研到同济大学。他希望继续创作具有人文关怀的纪录片。

为大众排忧解难DV观察员――赵福玲

人物简介

赵福玲,曾经和老伴在公园里开过电影放映场,十天学会设备使用。DV用坏两台,人称“神奇三枪老太太(DV机、照相机、手机”,拍视频、上网看短片、写博客、玩QQ等等年轻人会玩的,赵阿姨一样都不落,曾经为《7日7频道》、《生活面对面》《红绿灯》、《身边》等栏目拍摄DV,作品多次被选为优秀稿件,被誉为“百姓明星”的她,DV作品的月收入经常达到数千元。

评选理由:

看上去,她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太太,永远用一双“笑眼”看着你;大家都说“您真有亲和力”,“说的话我们也爱听”,她总是那么热心肠;但也有人很烦她,甚至在网上公然骂她,被骂了,她说:“是好事,只有这样才是正常的,才能促使我更好地去为百姓服务。”

可不管是谁家有困难,她总是带上那台不起眼的小DV,第一时间冲过来排忧解难。

有人说,有事请找赵阿姨,真管用!

“我一个老太太能有什么能力?就是人们有需要又没地方说去,我就帮他们利用媒体这个平台说说理儿,好多时候在电视一说就会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事情就解决了。”赵阿姨回答的就是这么朴实。

别看头衔只是个“DV观察员”,赵阿姨的志向可很大:“哪里有不公平的地方,我就把他们录下来。”

赵阿姨拍片子永远不是就事论事,拍下来就走人领稿费去了,她总是希望那些被拍下来的都能有好的结果。拍下好玩的能逗大家一乐,有问题的能得到解决。

“只要爱生活,就有拍不完的选题。”已经用坏两台DV机的赵阿姨正筹划着买第三台DV机,她说,“这次要买高清的,要与时俱进”。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

人物简介

张同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纪录片制作人。2009年北京市十大电影人物。曾任中国金鹰电视节、四川国际电视节、美国ReelChina电影节、加拿大班夫国际电视节评委。

评选理由:

他是一位老师。理论与实践结合一直是他践行的教学理念,因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2009年是他丰收的一年,不仅仅是他制作了三年的纪录电影《小人国》在全国公映前获得第10届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大奖。这并不是张同道第一次获奖,他的纪录片《居委会》入围第14届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电影节、《白马四姐妹》入围第18届瑞士弗里堡国际电影节,而系列纪录片《经典纪录》、《世纪长镜头》、《发现民间》、《世纪经典》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系列片《成长的秘密》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生命的钥匙――中国家庭纪录片周”金奖。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

他的学生们在大学生电影节、四川国际电视节等国内、国际比赛中的频频获奖,才是他最高的荣誉,也是他倡导的“理论实践化、实践理论化”的结晶。作为一个综合类大学中的影视专业,“北京师范大学的纪录片”已经在行业内引起不少关注。

看着那一个个作风同样严谨踏实的学生,听到一句“做张老师的学生最累了!”的笑言,就会明白这是做学生的给予老师最高的评价。

上一篇: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下一篇:还记得1502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