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是对民族的鼓舞――谈湘西苗族鼓舞的民族心态

时间:2022-10-16 07:25:22

“鼓舞”是对民族的鼓舞――谈湘西苗族鼓舞的民族心态

摘 要:本论文从苗族鼓舞的产生与发展追溯了苗族的历史、环境、宗教以及在这种特定背景下形成的民族心态,并由这种心态,引申到苗族鼓舞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之后把落脚点放在鼓舞表演这个实质性问题上,也就是解决如何将这种民族心态运用到鼓舞的表演中去。提出从继承舞蹈中的民族心态去把握民族舞蹈的灵魂是民族舞蹈传承与发展的一种新尝试。

关键词:湘西;苗族鼓舞;民族心态;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J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117-01

鼓舞作为苗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几千年来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且世代相传。这种历史悠久的舞蹈种类繁多、表演形式多样,广泛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的凤凰、吉首、花垣、保靖、古丈等县的苗族山寨。

ス奈瓒杂诿缱謇此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它更多的是苗族民族精神与心态的体现。这种民族心态涵盖了苗族对待事物的态度、对待世界的看法以及苗族人民所共有的价值认同。苗族的民族心态取决于这个民族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从民族的兴衰、迁徙、变革以及日常的生活中慢慢积聚而来。而在鼓舞中,我们可以从苗族的历史、生态环境和三个方面追溯苗族民族心态的形成原因。

1 苗族历史

ッ缱宸⒄沟睦史,更像是一段伴随着压迫和反抗的血泪史。距今大约5000年前,苗族就已经存在了。然而从黄帝时期开始,每个时期的历史资料中都是关于苗族被驱逐、进攻、掠夺或者压迫的记载。虽然,苗族从黄河以北不断被迫往西南迁徙,但是在压迫与对抗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能感受到这个民族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难怪澳大利亚民族学家格迪斯曾在著作《山地的移民》中,将苗族与犹太民族描述成是世界上最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两个民族。这种曲折历史,一方面造就了苗族人民的顽强,另一方面,这种凝聚力和号召力也被带到了苗族鼓舞当中,决定了鼓舞的社会功能。

ナ紫龋鼓舞能团结民族成员。古时,鼓是部落和民族的象征,苗族每遇到生死存亡的大事要决策,必举行盛大的“吃牛祭鼓”仪典。一面鼓,代表苗族的一个支系或部落,将所有的鼓合在一起,跳起庄重严肃的鼓舞。百鼓齐响,则象征着万众一心,同仇敌忾,鼓舞大家抵御异族压迫。苗族鼓舞除了具有为战争祝捷的功能以外,还有一种求团圆的功能。相传苗族由洞庭迁至深山后,由于无法维持生计,有人外出乞讨,有的去外面帮工,四处逃荒。大家约定,每年的腊月二十八都要回苗寨团圆。那一天,所有人都回到寨子,寨子里的所有人团聚在一起,击鼓歌唱,以示团结。

2 苗族生态环境

ッ缱迳活的山寨在海拔400米至1000米之间,恶劣的环境,多变的天气,交通的闭塞、频发的疾病,给他们的生存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面对恶劣的环境,苗族人没有对生活失去指望,他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因地制宜,积雨水、修梯田,种植各种农作物,不断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幸福和生存的价值。在与生存环境的斗争和适应中,苗族人民时刻都用积极的方法来应对各种威胁,因此形成了苗族乐观的民族心态特征。

フ庵置褡逍奶带到鼓舞中,使得苗族鼓舞具有了一种娱乐的社会功能。人们用鼓舞来增加人生的乐趣,提高精神修养、促进身体健康。在苗寨,鼓舞是苗家男女老少都很喜欢的一项民俗活动。贵客来了跳迎宾鼓,逢年过节跳四面鼓,婚嫁迎娶跳猴儿鼓舞,人们击鼓狂欢,通宵达旦。因为有了鼓舞,苗人的生活就有了乐趣;因为有了鼓舞,苗人才有了这种乐观的民族心态面对生活的艰苦。

3 苗族

プ诮绦叛鲈从谠始社会蒙昧的社会状态以及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生老病死的古老认知。而苗族的内容混杂着图腾崇拜、鬼神崇拜、巫术崇拜等多种信仰形式。对瓠(或称盘瓠)的图腾崇拜,对祖先蚩尤的敬仰,对鬼神的迷信,对巫术的崇尚,构成了苗族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由来的认识,由此形成的特有民族心态通过舞蹈外话出来,使得苗族鼓舞具有了祭祀的功能.

ジ据苗族的历史传说,苗族祖先的灵魂是藏在鼓里的,奏出各种鼓点能使舞者在鼓声中和祖先之灵沟通,击鼓能通神,击鼓可招魂。因此,在祭祀祖先“吃牯脏”的重大活动中,鼓舞是首先要跳的祭祀性舞蹈。人们在“吃牯脏”活动中,一边听着老人们唱《开天辟地》《洪水滔天》以及描述迁徙的《跋山涉水》等古歌,一边跟着巫师跳着请神赶鬼、消灾灭祸的鼓舞,以祈求神灵的庇佑。

ソ裉欤越来越多的舞蹈工作者都开始关注民族舞蹈的传承与保护问题,要将一个民族舞蹈的形式记录下来很容易,而要将这个民族的民族心态记录下来却绝非易事。其实作为外在肢体表现形式的舞蹈,实际是人内心情感的外化,对舞蹈形态的观察,最终还应把握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心态。

ト欢,就目前来看,鼓舞传承的形势并不容乐观。传统的苗族鼓舞主要是靠一代代人的口传身授,尽管今天各种鼓舞形式仍在湘西苗族村寨间流传,但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鼓舞本身传播方式和传播环境的局限,使得鼓舞正面临日益严重的传承危机。寨子里的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钱,很少有人再去学习鼓舞,政府虽然指定了传承人,但在旅游开发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面前,他们是否还能保留那份执着与祖先留下的精神特质,谁也无法确定。

ニ淙唬各种各样传统的鼓舞在湘西地区的民俗村、度假村中被保留了下来,以苗族鼓舞为题材创作的剧目在各种各样舞蹈比赛和文化活动中也随处可见,然而,苗族鼓舞的魅力并不在于现代都市劲歌热舞中摇头扭腰的妖艳与,而是一种生命本身所散发的质朴的活力,这种律动通过苗族人原始而具有感染力的鼓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他们舞蹈时对神灵膜拜的心态,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对族人彼此的信赖,以及舞者在鼓声、歌声、呐喊声组成的天籁之音中近乎于疯狂的舞蹈,是除生活在那片土地上以外的人无法模仿的。

おげ慰嘉南祝

[1]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第一版.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

[2]马 薇,马维丽.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第一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1月.

[3]李廷贵,张 山,周光大.苗族历史与文化.第一版.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4]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第一版.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

[5]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卷.第一版.北京:中国舞蹈出版社,1991年10月.

[6]William Robert Geddes. Migrants of the Mountains: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the Blue Miao (Hmong Hjua ) of Thailand.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76.

上一篇: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分析 下一篇:湖北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