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探讨

时间:2022-10-12 07:18:47

增强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探讨

摘 要:通过分析当前形势下院系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从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为切实推进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借鉴。

关键词: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起步并不断完善,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状态,并逐渐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体系。2011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要求"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学校应有机构负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纳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院(系)应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各高校的第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基本模式为在院系设立心理辅导员,由心理辅导员负责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做好日常工作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工作,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院系心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当前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心理辅导员的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多重身份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辅导员日常工作的一个方面,和其他日常工作存在共性,同时存在着特殊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规定性---生命的整体性、独特性、实践性、可塑性,要求教育工作者更为关注学生身、心、灵的平衡发展,且以人性的丰满、内心的丰实以及灵魂的丰盈为依归。这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及教育评价等方面具有其特殊性。这对心理辅导员提出了严格的专业要求,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素养,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方法技术等。一项全国性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人员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国内从事临床心理工作的专业人员中,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数只占34.8%,这一统计数据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内。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心理辅导员由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兼任,而大多数辅导员又是在从工作后开始学习心理学,考取心理咨询师的资格从业证书,所掌握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缺乏系统性与体系性,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同时,辅导员还承担着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这对兼任心理辅导员的个体本身存在很大的挑战性,同时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难屏蔽管理和教育的成分,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中培育合理的主客体的关系。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阶段盲区

从内涵上讲,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范围为全体在读学生,而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两端轻中间的现象,也就是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都在大一阶段,大一新生从入学起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适应性团体活动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生涯规划等教育内容,相对其他年级阶段内容丰富充实,而在大二、大三和大四阶段,除了个别学生的心理访谈和就业指导类教育之外,却鲜有全局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这是教育要素的严重缺失,从根本上会抑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实现。

3.院系心理健康教育难有突破,缺乏实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要求工作需针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开展,而对大学生而言,在整体心理发展阶段一致的前提下,各院系学生又呈现不同的发展状态,这就要求各院系结合在学校指导的前提下,结合本院系学生发展特点开展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院系承担着最直接的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在院系层面很难有独立的人员或者是部门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多为辅导员兼任。因此,院系在日常管理中除了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工作之外,很难有精力开展特色鲜明的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缺乏特色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影响了工作的实效性。

二、配合学校工作,依托学校资源平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1.重视新生入学心理普查工作,关注筛查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每年新生入学开学之初都会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众多研究表明心理普查具有重要的筛查作用,对今后的学习和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预测作用。心理辅导员要充分重视心理普查工作,严格心理普测程序,规范实测组织安排,重视普测结果,将心理普测工作当做系统工作关注安排。对心理普测所筛选出的具有阳性症状学生进行回访,为他们建立心理档案,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作为重点关注对象给予积极关注与跟进,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一方面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另一方面预防出现心理问题的严重化倾向。

2.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各院系心理辅导员承担着本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任务,这为心理辅导员开展大一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契机。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治疗中有效的比例达到40%,通过课程的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辅导员应增强对本课程的认识,从备课、课程目标、课程开展形式、课程评价与反思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也进行心理调节方法的训练,从而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遇到小问题学会自我调节,遇到复杂问题懂得寻求帮助,当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安排存在课时数少,课堂人数多等诸多问题,心理辅导员则需要根据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适当调节,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效发挥到最大化。

3.增强对重点个体学生的关注,引导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具有专业的队伍,开展心理测量、个体咨询、团体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的宝贵资源。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宣传,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指导中心的功能是提高工作有效性的必要和重要环节。同时,在日常工作中,需加强对重点学生的关注,特别是学困生和经济困难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发现问题后心理里辅导员应学会引导学生寻求学校咨询师的帮助,进而能在关键的时间段内实现问题的良好干预与解决。在学生评奖评优、竞选、考试等关键时期,需加强对涉及学生的心理辅导。

三、强化自我,调动学生,改进方法,推进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

1.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心理辅导员发展专业化

教育者队伍建设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前提,在当下心理辅导员岗前知识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培训再学习。从心理辅导员自身来讲,要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类的培训与工作坊,不断提升专业知识素养和技能;同时增强在实践工作中的理论研究,建立研究团队,对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课题深入探索研究;与其他院系甚至其他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相互学习沟通,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论坛,在交流中促进个人成长。学校和院系需加强政策环境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切实保障和发展平台,可适当增加对心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投入,从培训经费、工作开展等各个方面推进心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这些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进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严肃性和专业性。

2.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院系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根据本院系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结合院系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加强对教育对象的了解认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对学生的心理困惑及需求进行广泛的调查研,切实提高全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并且加强对重点学生的关注与监控,及时了解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做好预警与危机干预的应对。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来自于学业与就业、人际关系与恋爱、适应与发展等问题等引发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着眼于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基本环节培养的同时,需分年级对适应、发展和创造等不同层次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建立朋辈辅导的平台,建立院系学院--班级--宿舍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立院级的心理社团,打造有吸引力的品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中,构筑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3.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教育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的特点,但是不管是采取何种形式,都应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最终目标。课程教育、团体辅导、主题班会、拓展训练等方法都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这就需要心理辅导员从实际出发,采取一种甚至多种教育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环境下,心理辅导员还要占领网络的高地,利用博客、飞信、微博、微信等各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加强院系文化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院系文化中,在院系环境中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打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切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总体来说,提高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院系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辅导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研究,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构建合理的教育体系,推动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简介:鲁志成(1986-),男,山东临沂人,烟台大学海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明清农业商品化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 下一篇:浅论电影中色彩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