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设疑法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时间:2022-10-12 07:05:43

如何运用设疑法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摘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运用设疑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实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设疑法应注重把握时机、找准方法、聚焦规律。

[关键词]设疑法;初中数学;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5-0028-01

何为“疑”?它是问题,是未知的版图,是有待探索与发现的资源。俗话说:“有疑才有思,无疑则无思。”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巧用设疑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实效。

一、把握时机。巧妙设疑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应把握好时机,适时、适当地将疑问设置在最为关键和必要的地方,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学方程知识时,在课堂伊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家有一个院子,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准备在院子中用篱笆圈出一片长方形的土地,在里面种植花草。小明家现在共有60米长的篱笆,想要让圈出来的这片土地的长比宽的2倍再少3米。那么,这片土地圈好后,共有多大面积?”学生表示这个问题理解起来并不难,其中的逻辑关系也不复杂,可要想把最终的结果求解出来,就有些棘手了。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注意力十分集中,教学十分顺利。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我选择了在教学开始之前设疑,把它作为课程导入的关键一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教学效率自然显著。

二、找准方法。巧妙设疑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随意设疑,而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找准方法。在教学实践当中,我总结出了一些较为典型且实用的设疑法,它们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效果显著。

例如,教学完几种四边形的基本知识后,我采用从学生的易错点进行设疑,请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将一个四边形每个边的中点顺次相连,恰好能够得到一个菱形,那么,这个四边形一定是什么图形?A.矩形;B.梯形;C.两条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D.两条对角线相互垂直的四边形。”学生原以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四边形的基本概念与定理,然而解答这道题目的正确率却并不高。这样的疑问促使学生迫切希望搞清楚解题的过程以及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在我的耐心指导下,学生明确意识到自己思考中的缺漏之处,并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设疑法有很多,笔者在前文当中所叙述的是引入易错问题设疑,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学生通过思考并动手解题,自始至终无须教师过多的干预,同样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聚焦规律。巧妙设疑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上,更体现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数学知识是有内在规律的。教师要根据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通^设疑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关注,帮助学生寻找数学的内在规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例如,在“有理数”的教学过程中,我请学生依次解答如下几个问题:(1)比-2.5大,比4小的整数有几个?(2)绝对值比3小的非负整数是什么?绝对值不大于4的整数又是什么?(3)若a>0,6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规律的存在,并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这对解题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长远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聚焦规律,巧妙设疑,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效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探究,而在课堂教学中巧设疑问,先是唤醒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而使得这种好奇转化为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收获了十分理想的学习效果。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设疑的主导者,教师应当遵循其中的规律与方法,有目标地设置疑问,为学生的知识思维搭建平台,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上一篇: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お 下一篇:巧用问题导学,构建数学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