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导课堂”:重建课堂结构的有效路径

时间:2022-10-12 07:05:13

“学导课堂”:重建课堂结构的有效路径

【摘要】物质的结构发生变化,其性质也随之变化。同理,学生预学之后,课堂的结构发生变化,课堂的性质也会变化。学生预学之后是有准备地走进课堂,他们思考问题的起点不同,思维的角度和深度也不同。重建课堂结构是提升课堂效率的需要,“学导课堂”是优化课堂结构的有效路径之一。

【关键词】“学导课堂”;课堂结构;终身学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6-0007-03

【作者简介】陈士才,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江苏宝应,225800)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

一、结构重建:优化课堂结构的理性选择

1.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有一种光彩夺目的物质叫金刚石,它的硬度在天然物质中最大;还有一种深灰色的物质叫石墨,是最软的矿物之一。这两种物质表面上看起来不同,性质差别很大,但实际上它们都由同一种元素――碳组成。造成它们差别的原因是两种物质内的原子排列不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是立体网状结构,而石墨中的是层状结构――结构不同,导致这两种同元素物质的性质相差甚大。

2.课堂的结构影响课堂的效率。将有生命的课堂与无生命的物质相提并论,虽然不够恰当,但道理还是相通的。教育家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一书中指出:“近几年,我们亲眼看到课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我们刚才所说的那种由来已久并且广泛流行的课的结构加以根本改变,收到了极其良好的效果。”可见,改变课堂结构会引起课堂教学效率的变化。实际上,我国近年来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也证明了这一点。

3.课堂结构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结构是指一节课的组成部分及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的改变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必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传统的课堂结构是“复习铺垫―引入新知―进行新授―巩固练习”。这样的课堂结构,反映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一般规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2004年,我校开始开展“新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倡导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唤醒其潜能,激发其力量,促进师生共同走向成功。我校选择从“课前预学”入手,研究学生预学之后走进课堂的心态,并尝试改变课堂结构,让学生上课伊始就展示预学的成果。历经十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学导课堂”。

二、“学导课堂”:具备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

1.尝试教育理论。数学知识固有的、内在的严密性和结构性,决定了它以这样的形式传承:旧知识孕育新知识,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拓展和延续。数学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它有利于学生开展学习尝试。邱学华老师1982年提出“尝试教学法”,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学导课堂”基于预学,让学生借助预学作业提前尝试学习内容,是一种独立尝试、先学后教的有效形式。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儿童在已有知识经验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建构。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始终感觉到,虽然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课堂教学氛围也越来越民主,但学生“被学习”的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学生学习的热情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探究知识的创造潜能也没有被充分激发。以师为主、以教为主这种课堂结构的先天性特征,决定了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程度有限。“学导课堂”主张让学生提前接触学习内容,唤醒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他们探索未知的外部世界,提前同化和顺应,以使其知识结构的融合更加顺畅。

3.“最近发展区”理论。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他将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分为三类:(1)学生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2)即使借助他人的帮助也不能解决的问题;(3)介于两者之间,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在“学导课堂”中,教师能更清楚地了解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各类问题,因而可以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有效地实施教学。

三、“学导课堂”:结构重建的有效路径

小学数学“学导课堂”,就是让学生先预学,然后根据知识体系的板块进行自我展示,教师进行恰当指导的课堂教学。它由“预―展―评―练”四个环节组成,每一个环节都包含“学”和“导”的内容。在“预”中,教师要设计好预学作业,学生要完成预学作业,做好学习的准备;在“展”中,学生有备而来,有序而展,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在“评”中,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进行指导;在“练”中,学生要参与设计题目,也要完成习题,教师要分类反馈,分层指导。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导课堂”衍生出三种不同的课型:一、二年级是“预学引导型”,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培养学生的预学习惯;三、四年级是“预学探究型”,强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能;五、六年级是“预学反串型”,强调师生、生生、组组的互动,主要是让学生逐步形成学习能力。无论是哪一个年级,学生都是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的。

有的教师担心,预学后,学生知道了学习内容,看到了解题方法,就没有学习的热情了;有的教师担心,预学后学生就不会经历困惑、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维过程了,影响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还有的教师担心,学生难以独立地进行预学,会导致预学之后学生之间的差距变大。我们的研究与实践表明:预学是一种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有效手段,预学后教学效果会更好。

四、“学导课堂”:怎样进行结构重建

1.预学让学生从“无准备”到“有准备”。预学,可以不受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真正自学。当前,学生多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走进课堂的,即使有准备,也只是肤浅的了解,不能称之为学习准备。这种总是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仅削弱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使他们养成了被动接受的习惯。开展预学,可以让学生以有准备的状态参与学习,进而实施高起点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样,教师设计预学题目本身就是在备课、备教材。教师批阅学生的预学作业,其实就是在备学情,这样能更精准地了解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知识的现状,教学更有针对性。

2.课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展示”。 展示就是在学生预学的基础上,上课伊始就根据知识体系的板块,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示预学成果。展示的内容可以是基础性知识、探究性内容、拓展性内容、疑难性内容、开放性内容等。展示的形式可以有组内展示、板演展示、大组分工展示、操作展示、听算展示等。展示的方法可以有头脑风暴法、成果法、综合演绎法、现场辩论法、知识竞赛法等。展示的要求是大胆、大方、大声。

3.教学从按“教的顺序”到按“学的顺序”。“学导课堂”也有教案,但是,“学导课堂”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展示,展示的顺序就是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顺序。这个思维顺序主要是知识板块的顺序,有的知识学生通过预学已经会了,教师就直接让学生展示;有的知识学生通过预学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或新的见解,尤其是教师预想不到的一些思路,教师就按照学生新的思维起点进行备课和教学,而不是一切从头再来。

4.目标从“解决问题”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的教师似乎要把学生的问号教成句号才心满意足,甚至到课尾还不忘问一句:同学们还有没有问题?随着学生统一回答“没有”,教师宣布“下课”。慢慢地,教师在无意中就成了扼杀学生创造力的“刽子手”。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并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学导课堂”就是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让学生当小老师,并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对学生的提问提出新的要求。

5.时间从“教师为主”到“学生为主”。在传统教学中,一堂课,教师基本上要讲20分钟,学生参与10分钟,剩余的10分钟练习。在“学导课堂”上,教师只需讲10分钟,学生参与的时间增加到20分钟,还有10分钟的练习时间。毫无疑问,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多了,更愿意动脑了,从被动的“喂”发展到主动的“吃”,课堂生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6.评价从“教师评价”到“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学导课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激励性评价,满足他们成功的体验,通过学生的相互评、补充评、质疑评、解释评、延伸评等方式,促成展示过程中问题的解决。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进行评价,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并运用如下评价语进行评价:我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还有补充;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是这样想的;我想提个问题,你能帮我解答吗?同时,教师的评价极为关键,教师要多给学生鼓励,多用赞赏的语言或欣赏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7.练习从“教师出题”到“学生参与出题”。对于练习题,一般情况下是教师出题,学生做题。在“学导课堂”上,更注重让学生参与设计题目,或模仿教材出题,或根据学习内容创新出题。学生的出题热情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它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8.关注从“尖子学生”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在一些课堂中,课堂反馈往往成为少数“尖子学生”的特权。“学导课堂”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特别是学困生,提前预学可以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五、“学导课堂”:结构重建彰显价值取向

1.符合终身学习的社会趋势。学生终将离开学校,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终身学习成为必然。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学生的核心素养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学导课堂”的课前预学和课中自主展示、自主评价、自主练习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终身学习的有效方法。

2.更加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导课堂”更加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如果教师完全放开,学生将无所适从。所以,无论是预学题的布置,还是课堂上的展示反馈,教师都是积极的引导者。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随机应变,逐步放开。评价的过程更是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索、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角色显得更为重要。

3.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一般都是教师根据教材确定的。在“学导课堂”上,学生先预学,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预学基础,课堂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确定的,这些问题的难易程度、先后次序都是不确定的,问题本身也充满了挑战。“学导课堂”注重学生的展示、质疑、交流、讨论,要求教学要顺着学生思维的变化而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落实。

4.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学导课堂”让学生在课前预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时空,学生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获取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上课展示交流时,教师注意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一方面,学习中等的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发言,暂时落后的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起来更为容易、便捷、大胆,小伙伴的话语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择机汇总、概括甚至评价同伴的发言,解决更难的题目,他们同样也得到了发展。

5.便于教师借鉴参考。“学导课堂”内涵丰富,路径明确,便于借鉴参考。在“学导课堂”中,“预―展―评―练”四环节十分清晰。预学是基础,预学题的设计是关键,教师检查预学情况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精准。课始进行的小组展示能保证人人发言,大组展示同样有人员、话语、内容和操作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能起到引领方向的作用。自主练习的安排能让学生体验到设计问题、解决问题的无穷乐趣。“学导课堂”不同年段的课型特点也十分显著,低年段主要培养学生主动预学的习惯,中年段主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高年段主要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学导课堂”是一种模式,但不拘泥于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发展、完善,始终向着明亮那方。

上一篇:让主题之光映照古诗诵读 下一篇:让“练”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