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课程理念之花绽放语文课堂

时间:2022-10-12 05:46:11

让新课程理念之花绽放语文课堂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列出了四条基本理念: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育是我们的母语教育,它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它兼容并蓄而又自成一家,且有鲜明独特的个性,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让新课程理念之花绽放语文课堂,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一、使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

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前提下,较多的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如在讲《敕勒歌》时,开始学生觉得这首诗平白如话,没什么意思。于是我做了这样一个课件:一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一些静止的画面,分别对应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学生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反应。这时,我启发学生: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都是什么颜色?哪些景物是这幅草原画面的主体形象?它们各占多大的比例?你认为在这些图画中还应加点什么?顿时,学生们活跃起来。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与同学们想象一致的有关草原景色的录像,使他们真正看到了雄浑辽阔的草原,从而共同感受到了诗的美。

二、多种形式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激起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可以将音、美、书法引进语文课堂。如,我在教学魏巍的《我的老师》时,给同学们深情演唱了一段《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学生沉浸在歌声的深情中,很快把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又如,我在教学《马》时,给同学们画了一幅训练有素的马,一幅奔跑在野外的马,通过分析马的外形从而把握两种马不同的品性。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获得了知识,多种形式的运用让课堂熠熠生辉,充满魅力。

三、注重朗读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的理解,架起文本与理解之间的重要桥梁,是锻炼学生感悟人文美感的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使朗读成为一种习惯;充分利用这种手段,通过朗读技巧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停顿、轻重、高低和快慢,给学生以音乐美的熏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朗读就是有感情地读,这个“情”必须是朗读者的全部感情,这种情感要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高发状态,这样才能全“情”投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美;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最终在感悟性朗读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四、注重课堂中的生成

课程的存在状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之外,以专家研究成果的形式存在的各种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等,它是静态的课程,称为“预设课程”;另一种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之中,以教材为主要载体,经过师生加工、选择、丰富了的存在于师生头脑中的“课程”,它是动态的课程,称为“生成课程”。在这种动态的生成课程中,学生的主动性被极大地调动,从而得以主动建构知识、发展智慧。所以,必须重视生成课程才能将课程所承载的知识系统和价值观念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素养,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如我在教学《咏雪》一课时,预设的备课是让学生讨论来完成“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 ”这个问题。这时,正好“天公作美”外面恰好下起纷纷扬扬的大雪,我及时抓住这一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室外观察雪花,五分钟后回到课堂,学生激情澎湃,答案异彩纷呈:有的说像“天女散花”;有的说像“柳絮飘飞”;还有“棉絮飞扬”“像鹅毛”……有一个同学说像“空中撒盐”,我及时抓住这一比喻,启发同学们比较“撒盐”与“柳絮”哪个更好?学生经思索后回答:“柳絮飘飞”好,因为盐很沉,而雪花和柳絮都是轻盈的。“空中撒盐差可拟,未若柳絮随风起”,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孕育出精彩的生成,在课堂上闪现出灵动的变化,把“星星之火”催化成“燎原”之态。

在语文新课改的宏大背景下,我们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我们追求绽放智慧和灵性的创造性语文教育!让语文在开放的实践中闪烁着理性的光辉!课堂流淌着浓浓的文化,思维徜徉于智慧创设,播种善于发现的种子,让个性飞扬在开放的时空。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下一篇:浅议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