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浮生六记》林译本中文化词语的翻译

时间:2022-10-12 05:23:57

目的论视角下《浮生六记》林译本中文化词语的翻译

摘 要:林语堂先生的《浮生六记》英译本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的译作典范,其中对大量文化词汇的处理恰当而巧妙,颇具研究意义。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从时间、称谓、俗语三方面分析《浮生六记》林译本中文化词汇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浮生六记;文化词语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2

一、引言

《浮生六记》是清朝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的自传体散文,记述了居家生活的酸甜苦辣、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等。因其真实、细致地再现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该作品极具代表性地反映了蕴含民间特色的中国文化。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在翻译《浮生六记》时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灵活处理文化词汇,成就了译作经典,值得后人研究学习。

二、目的论

20世纪80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Reiss和Vermeer创立了目的论。该理论认为“the ends justify the means”[1],即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是由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根据目的论,翻译须遵循目的法则,即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还需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即译文必须内部连贯,能够为译文接受者所理解;以及“语际连贯法则”,即译文不可违背原文。此后,Nord进一步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即“译者应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责,对原文信息发送者和目标读者负责”[2],从而完善了翻译目的论。

三、《浮生六记》林译本中文化词语的翻译

林语堂先生曾说:“素好《浮生六记》,发愿译成英文,使世人略知中国一队夫妇之恬淡可爱生活。”可见先生翻译《浮生六记》的初衷是将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世界,吸引更多的西方人来关注、了解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瑰宝。翻译目的指导翻译实践,在林语堂先生翻译文化词语的过程中,目的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时间的翻译

例1:乾隆乙巳,随侍吾父于海宁官舍。

译文:When I was staying with my father at the Haining yamen in 1785,…

例2:……此辛酉正月十六日也。

译文:…on the sixteenth of the first moon in 1801.

清朝年间采用传统纪年方式,即皇帝年号加天干地支,如例1中的“乾隆乙巳”,“乾隆”是皇帝年号,“乙”是天干符号,“巳”是地支符号。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组合而成的阴历纪年方法是十分复杂的,解释起来必定耗费大量笔墨,因此译者以世界通用的公历年“1785”取而代之,以方便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对于农历的月份,译者将其译为“moon”,如例2中“正月十六日”译为“the sixteenth of the first moon”,笔者认为“moon”容易使西方读者困惑,若译为“the sixteenth day of lunar January”(附注释:lunar calendar:a traditional calendar used in East Asia,which is based on cycles of the lunar phase)或许更便于读者理解。

例3:……必于明日五鼓悄然而去。

译文:We must leave quietly before dawn tomorrow.

例4:……晓钟初动……

译文:…as soon as the morning temple bell had struck…

对于时辰的翻译,林语堂先生同样根据目的法则,充分考虑了目的语读者对中国文化词语的理解能力,从而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例3中的“五鼓”指“五更”――我国古代的一种夜晚计时制度把黄昏到拂晓的一夜长度分为五个更次,每个更次相隔两个小时,“五更”指夜四时左右,即拂晓时分(“dawn”)。对于这一解释起来比较复杂的词汇,译者为了避免读者理解上的障碍,使用归化的译法,省去了文化信息。而在例4中,由于“the morning temple bell”以及敲钟的含义不难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因此译者采用了异化的方法。

2.称谓的翻译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人际交往中尊人谦己,称谓方式颇具讲究。而西方文化向来追求自由平等,在交际中主要使用泛称。林语堂先生在翻译《浮生六记》时遵循目的法则,采用了归化的方法,多将尊称、谦称直接译为泛称,例如将尊称“令堂”译为“your mother”,将谦称“余”译为“I”,将夫妻之间表示恭敬、谦让并且传达爱意的称呼“卿”和“妾”译为“you”和“I”。对于称谓语的翻译,译文的交际目的(即尽量将源语本土化,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与原文作者的意图(即通过称谓语的文化内涵来传达人际交往中尊人谦己、注重礼节的信息)刚好相反,这就要求译者遵循“功能加忠诚”原则。笔者认为,虽然在西方的称谓方式中找不到对等语,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完全丢弃尊称与谦称的文化信息也是有些欠妥的,如:

例5:卿自情痴耳。

译文:You yourself are crazy.

此句是沈复对因憨园女的薄情而伤心不已的妻子的安慰。相比原文温柔、疼惜的语气来讲,译文的色彩较为生硬和严厉,甚至有可能被目的语读者误解为责备的口吻,由此可见“卿”字在此句中的重要性。依笔者拙见,对于称谓语翻译,在必要的情况下可适当添加修饰成分来传达恭敬、谦卑等的文化含义,如例5或可译为“My darling,you yourself are crazy.”

虽然文中大多数称谓语采用了归化的译法,以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但是林语堂先生也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下进行了异化,保留了原文一些称谓语所蕴含的文化特色。如:

例6:……故上下呼芸为“三娘”;后忽呼为“三太太”。

译文:…hence they used to call Yün“san niang”at home,but this was later suddenly changed into“san t’ait’ai”.

作者将“三娘”和“三太太”进行了音译,一方面忠实了原文作者所传达的信息,另一方面,根据“call”一词,目的语读者完全可以理解“san niang”和“san t’ait’ai”是指称谓,因此不会影响阅读的流畅性,况且作者在文后添加了注释,既确保了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介绍了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十分符合翻译目的论的原则。

3.俗语的翻译

俗语是来源于百姓、流传于百姓之中的通俗性的话语,通常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例7:“处家人情,非钱不行。”

译文:“To run a family and mix socially,money is the first essential.”

在中国的人际关系中,“人情世故”是非常受重视的,此处“人情”指“礼尚往来”,因此需要“钱”做基础。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读者对“人情”这一概念是较难理解的,林语堂先生将其译为“mix socially”很巧妙,读者联系后文的“money”便不难猜出其含义。此外,原文句式整齐且押韵,根据目的论的语际连贯法则,译文与原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笔者建议将后半句译为“money is a necessity”,这样可使整体的句式更加符合原文特点。

例8:……亦可谓吉人天相矣。

译文:Really Heaven always provides for good people.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被形象化、神格化为“老天爷”,或指称其住所,“老天爷”指道教中的玉皇大帝,即中国民间神话中的最高统治者,而在西方文化中没有这一意象,与“老天爷”对应的是“God”,与“天”对应的则是“heaven”。此处译者根据目的法则,更多地关照目的读者的宗教背景,为便于其理解而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

四、结语

本文在翻译目的论的视角下,从时间、称谓、俗语三方面分析了《浮生六记》林译本中文化词汇的翻译策略,对译文进行赏析并提出了笔者的见解。在中国文化尚未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年代里,林语堂先生为使这部古典文学作品更加吸引西方读者,充分考虑了目标读者的社会、宗教、文化背景等因素,力争使作品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译文,从而激发其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此翻译目的的指导下,译者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下保留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将《浮生六记》这部古典文学作品精彩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 Reiss K,Vermeer H J.Grundlegung einer Allgemeinen Translations Theorie[M].Tübingen:Niemeyer,1984.

[2] Christina Nord.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Methodology,and Didactic Application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M].Amsterdam-Atlanta:Rodopi,1991.

上一篇:英汉量化域歧义对比 下一篇: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委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