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时间:2022-10-12 04:44:05

浅议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环视现在的广播电视圈,特别是地方广播电视台,主持人的角色错位甚至错乱现象还真不少:没有新闻主持技巧的同志客串起新闻主持人;财经知识贫乏的娱乐主持人担纲起财经主持;不懂足球的球盲煞有介事地“神侃”西甲、英超……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本文且就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寥发议论。

一、角色错乱,影响节目传播效果

对于以“喉舌功能”为己任的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来说,采撷新闻、资讯、引导舆论是其不二的职责。新闻主持人作为新闻资讯的者,是广播电视面对广大受众最直接的窗口,呈现给听众、观众的第一“官感”。第一“官感”舒畅,则神清气爽,一路相伴;第一“官感”别扭,则味同嚼蜡,转台换频。“受众是我们的上帝。”但在我们的“新闻产品”生产中,不尊重上帝,不遵循客观的“错乱之事”还时有发生。

错乱之一:谁在“播”新闻

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全国各地的地方台几乎都开设那么二三档新闻板块类节目,融时政、经济、民生、社会等各种各样的新闻资讯于一炉。这也难怪囿于一地的地方台,因受信息来源窄、队伍力量弱等制约,不可能像中央、省级媒体那样高举高打,创办专业化新闻台,进行新闻资源的整合、分类传播,烹饪“新闻大杂烩”既是无奈也是明智的选择。然而,“新闻大杂烩”如何烹调,由谁来掌勺则大有讲究,否则就会南辕北辙。可收听一些地方台的新闻节目,主持人给人的感觉像是吃了“怪味豆”,播不像播,说不像说,美其名曰“播说结合”。须知,“播”与“说”是不同的主持形态,语态不同,节奏不同,给人的“味觉”也是不一样的。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同志认为“播新闻”已经是“过去式”,“说新闻”是“现在式”,新闻应回归大众,以生活的语言来说身边的新闻。但他们忽略甚至回避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综合类新闻节目是个“火锅”,理料有时政、经济、民生、社会等诸多类别的新闻,有的几乎就不能“涮”了吃。如经济新闻严密、抽象,时政新闻严谨、严肃,必须严肃认真、字正腔圆、不徐不疾地播报,以体现此类新闻的权威性、客观性。如若“播说结合”或者以“说新闻”的形式来表现,则难免给人拿腔拿调、矫揉造作甚至空虚无力之感。央视的《新闻联播》、中国之声的《新闻与报纸摘要》,此类相对较“正”较严肃的新闻节目,无论形式千动万改,但“播”的形态几乎没变,就是出于上述的考量。

错乱之二:谁在“说”新闻

这几年,“说”新闻节目在地方台遍地开花。与传统的新闻节目相比,“说”新闻表现形式自然、生动,内容贴近生活,给人带来耳目一新之感。于是,各地争先恐后地效仿“说”新闻的模式,一批主持人说新闻节目应运而生,有的地方台甚至还开办了“听众说新闻”节目。一番“抓眼抓耳”的改革创新,赢来了一时的轰轰烈烈。然而过了“保鲜期”后,人们猛然发现“说新闻”似乎不是“万能清凉油”,许多地方与想象存在很大的落差。就其内容而言,有的新闻是不能或者不适宜说的;就主持而言,“说新闻”带有主持人鲜明的个性色彩,要求主持人在遵循新闻本质和传播规律的前提下,熟悉新闻事件,了解来龙去脉,通透内涵实质,通过自己富于个性化及生活化的语言,准确讲述新闻事实,传递节目要表达的思想。同时要通过主持人娴熟的主持,缩短“播”新闻与受众产生的距离感,与受众形成互动交流。可是许多地方台的说新闻节目,由于主持人的认识、能力及对新闻事件的不甚了解,要么主持僵硬,似说非说,似播非播;要么哼哼叽叽、琐碎拖沓;要么即兴随意,信口开河。新闻的明快简洁、新闻的客观严谨在他们的一番“戏说”中大打折扣。

错乱之三:谁在“评”新闻

近些年,评论类节目受到了广播电视的空前重视,这些原本属于报纸、网络的“当家花旦”,被大量地移植到电子媒体,评论类主持人节目在许多地方台落地生根,网络上大量的优秀评论,有独到见解的观点被二次传播。

客观地说,这是一个好现象。媒体不但要传播新闻,更要传播观点,有专家曾断言,现在已经进入了传播观点的时代。因为受众不仅想知道是什么,更想了解为什么。在民主意识浓郁,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传播观点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传播新闻。问题是,现在的新闻主持人能否担当起评论员的角色,能否评得深、评得透、评到位,能否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常听到一些主持人评述新闻事件或者社会现象时,或者照本宣科,与主播的角色混为一谈,或者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肤浅空泛;或者天花乱坠、神侃胡说,不知所云;更有甚者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剑走偏锋,奇谈怪论,全然不顾大众媒体的公众形象。

错乱之四:谁在“演”新闻

如果说“播”是“过去式”,“说”是“现在式”,那么“演”就是“将来式”。一些地方台为了“抓眼”、“抓耳”,开始超前布局“演新闻”。“演新闻”大体以民生、社会新闻为主。曾听某台的一档“演新闻”节目,两个主持人在节目中扮演事件当事人,煞有介事地演绎着事件的经过,尽管他们演得很投入,很卖力,但仍不禁让人哑然失笑。这是新闻吗?对于新闻能否“演绎”,业界基本持否定态度,新闻强调客观,演绎难免带有表演成分,失去了真实还能称其为新闻吗?也有观点认为,演绎的一般是社会新闻、生活琐事,就是“过”一点也无伤大雅。笔者不一概反对“演”新闻这种探索尝试,关键是节目中事先要有所交代,同时要演得真实,能再现生活场景,能给人启发思考,否则就失去了意义。

二、定好角色,才能办出精品节目

归类当前的新闻主持人,应分为播报型、播说型、评说型、演绎型等几种,他们定位不一,角色不同,较难“串联”。一般来说,播报型主持人字正腔圆,音色优美,发声吐气娴熟自如,听觉效果颇佳。稍显不足的是,这些主播给人的感觉是正而不活,适宜相对较严肃的“主流”新闻节目。播说型主持人语言清新自然,贴近生活,个性色彩浓郁,能一下子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较适宜以民生、社会新闻为主的节目。但此类主持人一般来说语音条件不如播报型主持人,一旦遇到稍“正”的新闻,便左右失据。对评说型主持人来说,语音条件是其次的,关键是个人的积淀与口头表达能力。国外的“评说型”主持人一般由资深新闻人担当。大家熟知的凤凰卫视“名嘴”如曹景行、阮次山等,都是年逾半百、语音一般甚至普通话都不太标准的资深媒体人,但他们年资很高、阅历广博、洞悉时事、目光如炬,又长有一副“铜嘴铁牙”,说事析理,入目三分,常能想人所未想,说人所未说,所以开口就能“抓人”。反观一些地方台的此类主持人,大抵是一些阅历不深的年轻人,除了从网络上收集观点外,照本宣科外,鲜有自己的见解。“演绎型”主持人应该是“新闻说书人”或者是“新闻小品演员”,他们应具备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规范、主持人的基本素质、小品演员的表演才能,三者缺一不可。缺失了新闻道德,则容易失真,使新闻失去了生命;缺少了小品演员的演技,则根本不能演绎新闻,节目必然是非驴非马。

在节目中,此四类主持人呈现的形象也是不一样的。“播报型”的新闻主播是一个“点”,他以第三者的身份叙述新闻事实。“播说型”主持人呈现的是一根“线”,他不仅是节目的参与者,还应该是贯穿始终的组织者。“评说型”主持人呈现的是一个“面”,他除了组织参与节目外,还必须洞悉社会面的情况,谈事说理,有的放矢。“演绎型”主持人则呈现的是一幅立体的“画”,从新闻素材的选择,到素材的配置,再到演绎再现,体现了更多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可以说,四种形态的新闻主持人各有特点,各有侧重,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不同。只有准确地认识岗位特性和每个人的长短所在,因人办节目才能办出精品名品,为广大受众所接受。

定好角色,才能演好角色!主持人转换角色也须因人而异,加强学习培训,才能实现自我超越。

(作者单位:南通人民广播电台)

上一篇:差异化:地方台“日本大地震”的报道策略 下一篇:节日广播节目的现状分析及出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