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不了的村官陈炳兰

时间:2022-10-12 04:37:41

今年5月31日清早5点,预报的一场大雨并未如期到来。中稻秧苗才栽下5天,持续数天的高温,让稻田出现了干渴。陈炳兰和老伴抬着抽水机,帮村民灌溉干渴的5.3公顷粮田。

陈炳兰所在的武汉市江夏区山坡街光星村28组有30户农民,156人。2000年之后,年轻劳力外出打工,红桔湾成了空心村,种田劳力短缺,还出现了断层,陈炳兰承担起了小组所有农田的育秧、灌溉、排水。6公顷水稻田,10.67公顷鱼塘,10公顷柑橘园。村民卢双清说,种田收入不高,农民没有积极性。除了插秧、收割,村民们当起了甩手掌柜。陈炳兰成了28组农田最后的守望者。“村民们插完秧后,就出门打工去了。地里的灌溉、排水就靠我帮他们看管,等稻谷熟了,我再通知他们回来收割。”

上世纪30年代,陈炳兰的父辈从湖南移民而来,到江夏山坡28组垦荒。陈炳兰勤快好学,不怕吃亏,14岁就学会了耕地,15岁当上了“”生产队的“耕牛组组长”。1965年才17岁的陈炳兰被委以重任为生产队副队长。陈炳兰说,上任之初,他干了一件大胆的事。国家推广种植“691”水稻品种,很多生产队不敢尝试,而他拿出了5.33公顷试种,生产队的粮食年产量一下由30吨增长到45吨。“年底,我们的社员每家分到一斤肉,还有200多元钱。”陈炳兰说,28组村民的茅草房换成了砖瓦房。

1974年,陈炳兰回湖南老家探亲,他发现当地村民大量种柑橘,收入不菲。此时的生产队种植结构简单,只有水稻和小麦、黄豆,集体收入已达极限。“我们屋前屋后,闲置土地多,也能发展橘子园。”他请来了会种橘子的湖南亲戚,还买来2000棵树苗,之后集体收入成倍增加。

1982年,光星村开始“单干”,无人打理的橘园,产量急剧下降。陈炳兰瞅准了机会,率先承包200棵橘子树。1986年,他的橘子收入高达8000元,成为山坡乡最早的“万元户”。 1989年陈炳兰花3万元,盖起了山坡街农村第一栋两层小洋房。陈炳兰说,村小组单干后,整理出了10.67公顷鱼塘,每年对外承包,费用为1.6万元,就用这些收入帮村民购买福利。“30户村民有线电视费8600元、合作医疗费6000元,还有农田灌溉费、清淤费等,村民几乎都不用自己掏钱了。”去年3月8日,妇女节,28组每家妇女获得100元过节费。

“年轻人有文化,更有想法,应该让贤。”陈炳兰萌生了退意。2011年春节,他召集村民开会讨论重新改选小组长。可是,听说老队长不想干了,村民们纷纷借辞拒绝参会。村民开玩笑说“你不死,我不选。”

“生产队长当了16年,没有报酬。村民小组长搞了26年,一直拿200元年薪,4年前才涨到300元。“我不是为了当这个官,也不计较这个报酬,只是大家这么信任我,这是一份责任,不干不行。”

上一篇:大导演都爱用谁? 下一篇:当心这几种骗人的虚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