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民生育观念和行为的逆变的探析

时间:2022-10-12 03:53:17

东北农民生育观念和行为的逆变的探析

摘要:传统的生育观念是多生,生男孩。而w村却反传统生育状况:生男生女只生一个,并且有的人走的更远上,在生育偏好上期倾向于女孩。笔者从生育成本的增加、传统生育文化的衰落、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男女性别比例的失调等方面分析了其生育行为和生育观念变迁的原因。

关键词:生育逆变;生育成本;传统生育文化;性别比例;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008-02

一、w村和样本情况简介

w村是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上一个普通的村庄,位于五大连池市西部,距离五大连池市约15公里,距离双泉镇政府约7公里。现共有村民656户,人口2698人,其中男性人口1312人,女性人口1386人。2009年的人口出生率是死亡率的2倍。该村以平原为主,土质肥沃,地广人稀,集体经济不发达 ,人均拥有可耕地10亩以上,当地村民以农业为主要收入,大豆是这里的主要基本上也是唯一的农作物,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笔者在实地调研中选取了100农户,采取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形式。现将100户样本介绍如下,60岁以上12户,50-60岁的16户,40-50岁的23户,30-40岁的25户,20到3024户。

二、东北农民生育观念和行为的逆变

传统的生育观念是多子多福、传宗接代、儿孙满堂,在这样生育观念的支配下必然会出现:多生、生男。男孩越多越好,女孩有也行没有行。笔者在黑龙江省的调研中却发该地出现反传统生育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1.生育观念的逆变:从传统到现代

传统的生育观念是传宗接代。把生育尤其是生育男孩作为人必须完成的使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一个庭不能生育或者不能生育男孩,则被认为绝后了,家人觉得在村里矮人三分。在w村,50至60岁的老人认为:一个孩子太孤单了,最好还是要两个,一男一女最好。而30―40岁,20―30岁的人则认为,不管男孩还是女孩一个就够了,生多了是麻烦事情。更多的年轻父母倾向于生育女孩,但是如果怀孕了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都会生下来。也有一部分人走得更远,认为生孩子是麻烦事,如果能不生育最好,只好把生育作为自己必须完成的任务。

2.生育行为的变化:从非理性到理性

在传统生育观念的支配下,必然会出现生男孩,多生的现象。一些家庭甚至为了生育男孩而过上超生游击队的生活。在怀孕期间做性别鉴定,男孩就要,女孩打掉。为了生育男孩,不顾高昂的罚款,不顾自己承受的身体痛苦。这是一种非理性的生育行为。w村的生育行为已经从传统的非理性走向理性。w村共有村民656户,其中妇女年龄在49周岁以内报独生子女的人数为260户,妇女在49周岁生育两个孩子有129户。妇女年龄在四十周岁以内报独生子女的户数为168户,生育两个孩子的仅仅为17户。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w村独生子女比率增大,人们在生育数量上的理性选择。

三、对农村生育观念和行为逆变的解析

农民生育偏好和行为的转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里仅仅根据实地调研的情况对w村的生育行为逆变做一简单的分析。

1. 生育成本的增加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Lei benstein 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Becker 的学说, 家庭生育行为是一种符合经济理性的行为, 是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基本准则的。所谓经济理性, 就是说人们做事情时要考虑投入(成本) 与产出(效益或效用) 的关系。[1]用经济理性来解释三合村农民生育行为的变化虽然不尽合理,因为在三合村这样一个经济比较贫穷落后的农村,养育孩子基本上是一个负效益。但是在市场化、现代化的今天,养育孩子成本大大增加,是经济收入不高的三合村农民在生育孩子时考虑的一个问题,也成为三合村农民生育行为和农民生育观念转变的关键因素。

(1)养育费用的增加。生育费用包括孩子出生时的费用、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传统生养一般就是在农村找个接生婆,费用很低或者基本没有费用。而现在农村青年在优生优育观念的影响下,也开始注重孕期的检查和营养。在怀孕期间,孕妇营养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生育孩子时,w村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到县级医院,其费用为3000多元到4000多元之间,再加上孕期费用,其总费用4000―7000元之间,其次,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孩子出生了,为了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必须保证孩子的营养供给,而喂养奶粉成了保证孩子营养的主要措施。一个婴儿从一岁到三岁一个月的奶粉钱平均也要五百来块钱。这样一年的奶粉钱要六千元。再次,教育成本的增加。w村已经没有自己的中学,为了保证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有的把孩子送到了五大连池县去求学,这样一年的上学费用在上万元。即使不去县城上学,孩子也必须到双泉镇去上学。由于交通不便利,大部分孩子只能寄宿,一个孩子的月平均生活费用在400块钱左右。一年的费用在5000元左右。

下面是w村三个最普通的农民家庭,2009年收支情况表:

闵家年剩余收入:16825-4880-1000-2750-6000=2195元。

史家年剩余收入:20600-6200-2000-3440-4600=4360元,贾家年剩余收入:21000-6050-2500-3440-6500=690元,从他们三家的收支情况表,他们三家的年剩余收入都不足以再支付一个孩子的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孩子如果上大学,更是一笔不容忽视的家庭支出。在他们收入水平所及的范围内,生育第二胎必然要加重她们的经济负担,成为他们生育选择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2)婚嫁成本的飙升。婚嫁成本的增长,成为村民转变生育观念的关键因素,也导致生育成本增加的关键性部分。在w村,结婚首先要建制新房,建一所新房的费用在10万元左右,然后订婚之后还要男方要给女方一定的彩礼钱,彩礼最低要八万元,最高在十四万元。笔者在w村调研中随机抽取了15家农户,这60户村民,56户以种植大豆为主要收入来源,除去生产成本和生活费用,大部分家庭仅仅是略有节余。建房的费用加上彩礼,要耗掉它们一生的积蓄,并且大部分家庭还要举债才能完成结婚这一任务。婚嫁费用的飙升,使人们对于生育第二个孩子尤其是男孩心存恐惧,不敢也没有能力去生育第二个孩子。从下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婚嫁成本在改变人们生育行为和生育观念时的作用。

同时女方家庭的家庭在女儿出嫁时根据自家能力陪送嫁妆,有的家庭甚至不配送嫁妆。

彩礼费用的飞速飙升,进一步改变着人们的剩余观念和生育行为。他们这里十年前的彩礼费用为一万五千元,五年前四万块钱,前两年六七万,这两年涨到了十来万,十万块钱基本成为了一个平均的费用。

养育的货币化和巨额养育和婚嫁成本是当今农民生育偏好及行为的经济约束, 现在不仅要生育, 还要养育;生育成本有限, 养育成本却是一个天文数字。在生多生少、生男生女方面, 任何农民都会掂量掂量。可见养育的货币化、养育的社会化从反向解构农民的传统生育偏好及行为。[2]

2.传统生育文化的衰落

生育文化可以分为传统的生育文化和现代的生育文化。[3]早生早育、多生多育和生育男孩是我国传统生育文化的主要内容,在传统的生育观念中,人们把生育男孩,多生男孩,作为人生的终极价值,生育女孩则是赔钱货,这种文化的形成是小农经济的产物,是传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结果。

w村农民接受现代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电视网络等现代通讯技术在w村的普及,村民受现代文化和文明的影响越来越深,尤其是进入生育年龄的青年,更容易接受这些现代文化和文明,在一定程度瓦解了传统的村落生育文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瓦解了农村传统小农经济,使家庭深度嵌入社会,劳动力配置进一步社会化,传统的乡土生育观念受到冲击正在瓦解,人们在生育行为和生育意向上更加理性化。不再把生育男孩和生育数量作为终极的追求,而是更加注重生育的质量和自身的生活质量。

访谈中, 很多村民反映: 孩子多是一种负担, 尤其是男孩多, 则更是如此。

3.农民养老方式的改变

“在农村没有儿子不行” “没有儿子老了没有人养”等等,这些观念似乎已经成为了分析解释农民养老和农民生育的一个不需要证明的“公理”。但是笔者在黑龙江w村、辽宁省四道河村的两个村庄的调研过程中发现,50%以上的老人选择依靠自己养老,20%的老人表示,主要依靠自己养老,年龄大了,走不动了,实在不能干了,才依靠儿子。即使跟着儿女生活的农民也并非完全是享福,有的甚至吃一口饭都要看儿子和儿媳妇的脸色行事,只要能够下床就必须劳动,很难说与儿子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就是儿子提供养老,其实年迈父母提供的贡献可能还大于儿子提供的养老。更不用说年纪较轻的父母。他们不仅要完成自己儿女养育责任,即使在儿子结婚后,还要进一步承担儿子的生活费用,甚至帮助儿子完成下一代的养育责任。

生儿不仅不能养老,反而进一步加重了老人身上的负担,至于老人晚年的生活状况,则是一个无法预期的未来;在父母仍有劳动力时大多数不给父母钱,父母老了以后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也是低标准的,勉强过得去就行。老年人往往自己也认为,盖完房子、为子女完婚以后,一生的任务就完成了,自降生活水平,自我贬值,默默地度过拮据的晚年。[4]“生两个儿子哭一场! ”“操心 ”( 贺雪峰, 2008)而生养女儿的父母,不仅没有高额婚嫁费用的负担,生活质量较高,老年生活较为有保障和幸福。如此的示范效应,使人们不得不进行理性的思考,在生育行为和意向上更倾向于少生、生女。

4.男女家庭地位的变化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个家本位的社会,妇女在家庭处于从属地位,被视为生育的机器。生孩子,尤其是生男孩被视为对家庭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如果不能生孩子或者生男孩,会降低女方在家庭中的地位。家庭地位的提高使女方在生育选择上拥有更大的决定权。同样由于对个人价值的追求使他们在生育意愿上倾向于少生或生育女孩。

其次,由于,女方在家庭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在对待父母的问题上,由于长期的共同生活和血缘关系,他们更倾向于善待自己的父母,而对于自己婆婆、公公则缺乏耐心和爱心,打骂婆婆、虐待老人现象时有发生。在w村调研过程发现,家里有女儿的老人,老年生活的幸福指数要比只有男孩的幸福指数要高得多。为什么女方可以孝敬自己的父母,而男方就不能孝敬自己的父母呢?这是因为女方家庭地位的提高,在家庭事务中,尤其孝敬父母方面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女方由于和自己的父母有二十来年积累起来的深厚的感情,所以和自己的父母容易沟通,心理上和自己的父母也容易亲近,而对于自己配偶的父母很难产生如此的感情。所以在对待父母的问题,肯定有所偏颇。而男方由于高额的彩礼费用,娶媳妇的困难,为了自己小家庭的和谐,在家庭事务中对媳妇的做法也是敢怒不敢言。另外他们不在把孝敬老人作为一种美德,所以男方对自己妻子不孝敬老人做法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农村养老没有其他社会保障的情况下,生女儿比生儿子能使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更幸福,这更进一步瓦解着传统的生育观念。

男女家庭地位的改变,进一步改变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从而冲击了传统的生育观念,使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在生育观念和生育选择行为上,更倾向于生一个并且生女孩。

5.男女性别比例的失调

人口性别比例是每百名出生女婴对应出生男婴数。这样在男性死亡率达于女性死亡率的这个人类生物特性的影响下下,到了婚龄阶段男女的性别比例会持衡,如果出生性别比例超过了107,就会形成婚姻市场上女性的短缺,增加男青年的择偶困难度。[5] w村离五大连池市仅仅15公里,由于w村的集市只在周六、周三开市,集市上仅仅是一些卖日常生活用品的小商贩,w村村民买衣服、家电、等等生活用品都到五大连池市场上,w村村民就形成了以五大连池为中心的交往圈子,同时他们的婚姻圈子也是以交往圈子基础的。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五大连池县的性别比例为110.39,高于107。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其性别比例为108.20,仍然高于107的境界线。这说明在五大连池市婚姻市场上,婚龄女性一直处于短缺的状态,这也是导致w村婚嫁费用飙升一个重要原因。另外w村外出打工人口很少,且以未婚女青年为主,这些女青年外出以后,不愿意或者很少回到原来的村庄。未婚女性人口的进一步外流,更加重本村男青年择偶的困难程度。担心生了男孩找不到对象和因此而产生的高额彩礼费用,许多家庭在生育选择上倾向于选择生女。

小结:该村农民生育观念和行为的改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育成本提高,尤其彩礼费用的飙升是一关键的因素,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重男轻女的观念。传统生育文化的衰落和养老方式的改变则进一步冲击了人们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观念。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以及男女性别比例的失调,进一步冲击了传统的生育观念,改变着人们的生育行为。

参考文献:

[1]徐安琪.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青年研究 2004 (12)

[2]邓大才.农民生育偏好和行为――社会解构模型社会科学研究 2008(5)

[3]郝涛.农民生育行为的政治社会学分析.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6)43

[4]李银河,陈俊杰.个人本位、家本位与生育观念.社会学研究1993 (2)

[5]杨玉民.新人口问题:性别比例严重失衡.世纪桥 2006(5)

作者简介:孙文芳,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 2009级 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浅议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实验室建设问题 下一篇:做好作业评价 搞好主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