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报需要哪些社会新闻?

时间:2022-10-12 03:25:12

都市报需要哪些社会新闻?

一、都市报社会新闻的三大通病

近年来,社会新闻的外延在不断扩展,大致可分为正面和负面两大类,也有人称之为“亮色”和“暗色”两大类。正面的社会新闻是以先进的、积极向上的事件与人物为报道内容,通过宣传正面典型,帮助人们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负面的社会新闻则是以“阴暗面”、消极落后的事件与人物为报道对象,但往往可以通过批判性的报道手法,指出是非对错,启发人们培养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从而改变其“负面”影响。

社会新闻贴近社会、贴近民生、贴近民情,能够激起读者某些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因此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不少业界前辈通过对都市报社会新闻的综合分析发现,近几年一些都市报的社会新闻患上了三大通病。

报道题材不当。若将社会新闻报道按题材分类,大多都市报罪案、事故类“暗色”报道占40%左右,展现新道德、新风尚、时代精神的“亮色”报道占15%左右,直接展现市民生活的报道占30%左右,其他社会新闻占15%左右。也就是说,社会新闻“亮色”与“暗色”的报道比例有些失衡,这是与一个主流都市报倡导的精神不相符的。

报道力度偏颇。一些都市报,为了追求眼球效应,多篇罪案报道都对作案过程作详细报道,甚至将血腥、凶杀、暴力、奸淫画面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上演一部栩栩如生的大片,这种报道力度的倾斜,让人对它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表示担忧。作为一个主流媒体,该坚持什么样的新闻报道方向,我们需要通过这种报道达到什么效果,是尤其需要考虑的。

写作手法单一。社会新闻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往往故事性比较强。然而,故事化写作手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的社会新闻,特别是那些反映社会“暗色”的社会新闻。如果将原本需要引起相关部门重视、解决的问题,涂上戏剧化、故事化色彩,使得报道中心偏离,则报道效果将大打折扣。

二、社会新闻的四个原则

都市报社会新闻的三大通病,实际上是向我们提出了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1.社会新闻究竟该报道什么,不该报道什么?2.对于敏感的、具有特殊性的新闻事件应该把握怎样的报道力度?3.对于不同题材、不同主题的社会新闻报道,该采用怎样的写作方式?

《东方今报》把改进社会新闻报道作为重点来抓,坚持把社会责任和社会效果放在首位,“不管东西南北风,咬定责任不放松”,努力寻找“官民同好”的共同点。具有诸多全新栏目的《东方今报》不靠“猎奇”和“猛料”取胜,而是追求更具权威性、人情味、引导力的社会新闻以及经济社会新闻。

通过自身实践,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都市报的社会新闻要想做好、做强,需要坚持四个原则:

1.有用。《东方今报》专门设置了“”版面,把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挑选出对百姓有用的信息,进行社会化处理,我们提出“时政新闻社会化”的口号,不失时机地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关注农民工就业》和《咱大学生自己的创业故事》,这些报道切实解决了近千名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帮助不少大学生跨进了创业的大门。

2.有情。在社会新闻的报道中,升华人性中的真善美、弘扬人文精神,是都市报避免低俗、树立品位的重要途径。《东方今报》推出的重磅报道《三问英雄竹卫东――尘世间有多少感动与理解?生命中有几许遗憾和不舍?天堂里有没有歹徒和匕首?》浓浓的人情味和对英雄深深的不舍,把一个社会新闻的“有情”做到了极致。

3.有趣。《东方今报》非常尊重读者的兴趣,譬如《斑鸠在空调外机上筑巢下蛋空调主人一冬天不敢开空调》等比较轻松可读的社会趣闻从不轻易放过。

4.有力。“有力”即“引导力”。如何增强引导力?将社会新闻与主题报道结合起来,以增强社会新闻的引导力。《东方今报》推出的大型社会报道《为29名被拐婴儿找妈妈》、《女大学生拾破烂拯救爱情》、《爱他,就让他们分开――关注连体婴儿》等报道,不惜版面、不惜时间、不惜精力,通过大型策划、读者互动、网友评说等各种栏目,使一起起社会新闻报道更加有力,社会效果更加明显。

三、社会新闻的“五化”诉求

1.现场新闻视角化。在都市报社会新闻日趋同质化的今天,想做一个独家新闻太难,但想找一个独特视角应该不算太难。《东方今报》曾报道过《河南副省长:难道要让群众的鲜血染红我们的顶戴花翎》、《我呵护了这条马路 却呵护不了这双手》等社会新闻,都是在同题新闻中,找出了自己的独特视角。

2.追踪新闻常规化。每一起社会事件,都会有最新进展,每一步新闻进展,都应该告知读者。如果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则不仅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也是对报纸本身的不负责任。《东方今报》的《消灭危险窨井》、《关注郑州七里河“流动车站”》,记者都是持续关注,一直盯到问题解决为止。唯有如此,社会新闻才会“有力”。

3.趣味新闻故事化。通过还原故事现场,来给读者讲一个真实的、有趣的故事。根据这个原则,改版后的《东方今报》专门开设了《今报拍案》这个栏目,就是为了给读者讲故事,讲法制故事,讲拍案惊奇。

4.法制新闻普法化。法制新闻的写作,容易出现偏差而产生不好的社会影响。如何让法制新闻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普法教育、法制警示,是都市报做好法制新闻的措施之一。在这方面,《东方今报》专门开设了《今报大律师》栏目,让律师结合某个案例说法,无疑达到了一定的目的,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5.表达手法多元化。这一点,前文多有提及,不再赘论。

总之,都市报能否做好社会新闻,取决于采编系统对社会新闻的认知。如果单纯把社会新闻作为吸引眼球的工具,则难免会不由自主地为社会新闻披上媚俗的外衣,而社会新闻的真正功能自然会淡化。如果能有选择地取舍社会新闻,赋予其信息意义、社会意义,主动引导、塑造社会形象,则自然会事半功倍。换句话说,社会新闻的真正功能在于构建社会共识,塑造和维护小到一个都市报、一座城市,大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形象。

(作者单位:东方今报社)

编校:杨彩霞

上一篇:新闻标题的新特色 下一篇:比喻在新闻评论中的情感审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