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运用研究

时间:2022-10-12 02:38:01

初中语文启发式教学运用研究

摘 要 语文教学新课标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建立师生间良好的交流平台,主张师生互动,生生间交流沟通;它更看重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学习兴趣、探索精神的培养。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深入地思考,独立寻求答案,使得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了知识,发展了各种能力,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用启发式教学思想做指导是非常有必要并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启发式教学 策略

引言

现代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形成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正确了,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所创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如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关键是看学生能否有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一、什么是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等办法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大多都是围绕着启发式教学而展开的。

简而言之,启发式教学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发散学生的形象思维,由此及彼,由自己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本质上,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使学生逐步接近答案,以致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二、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见,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根本就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那么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为。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课堂提问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面向大多数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为了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由于学生间的能力水平、个性的不同,所以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标,问题要面向大多数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使大多数学生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不适合学生的提问只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作答,也很难体会到思考的愉快和自豪。

(三)课堂提问应该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

老师要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和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启发性,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如果老师设计的问题不需要学生动脑筋就可以回答出来,学生就难以养成动脑的习惯。

在讲授朱自清的名篇《背影》的时候,我特地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先请学生有感情地轻声朗读课文,并在文中寻找在这次父子相聚和分别的过程中,年迈的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 这个问题的答案同学们都能一一找出:安慰儿子、为儿子送行、照看行李、讲价钱、找座位、买橘子、再三嘱咐儿子路上小心等。在此回答的基础上,再次启发学生:“ 文中的儿子在父亲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领情了吗?” 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争论,有的说不领情,有的说领情,还有的学生用儿子流下泪水来证明儿子是领父亲的情的。这么一来,就引到我要分析的“泪水”中去了,接下来的教学就水到渠成地进入分析文中那三处泪水的内涵及泪水和背影的关系上去了。经过进一步的启发,学生们渐渐发现文章的主旨不单是父亲爱儿子那么简单了,“子思父”是这篇散文贯穿始终的情感线索,这样教学目标就在讨论中完成了,不用老师再强调。

(四)教师要钻研教材,让学生在讨论中受到启发

在讨论中启发,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更是广泛。《我的信念》这篇课文赞扬了居里夫人科学研究的热情精神、坚韧不拔的研究态度以及淡泊名利的执着探索。当我讲到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对信念这个词有更深的了解,为了更好地启发他们,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讨论自己的信念,这个简单的回答让我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有的同学把信念简单地当做理想,有的同学的“信念”又十分调皮,说“吃饭就是他的信念”,有的同学又马上反驳说自己的“信念”,面对五花八门的回答,我便说“同学们的想法都是很好的,但是这和信念还是不同的,现在大家就打开今天的课文,默读课文,感受一下居里夫人伟大的信念。”在这篇课文讲解结束后,我又一次让同学们依次回答他们的信念。这次回答就“规范”许多了,并不是因为学生们的信念多伟大,而是他们明白了什么才能称做信念,什么才是信念。我让学生们在课前讨论信念,目的就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说的信念是有异于概念上的信念,这样的讨论有利于他们意识到自己想法的偏颇,也能加深对课文中所说的“信念”的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仅仅让学生获得书本知识,这也对学生的能力有很高的促进作用。这种教学法更加适用于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能力的全面提升。

上一篇:建构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评价 下一篇:浅析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