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生态环境改造研究

时间:2022-10-12 12:46:27

城中村生态环境改造研究

摘要 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中村”已成为城市建设急剧扩张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造成的特殊现象,已严重影响城市的形象和景观环境。因此,对于城中村的生态环境改造已势在必行。该文从实例出发,介绍城中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城中村;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对策;河北保定;乌马庄村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351-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无序扩张、环境恶化、设施滞后等问题。城中村问题严重,特别是由于城中村不在城市统一规划建设管理的范畴之内,导致部分村民乱搭乱建形成大量违章、违法建筑。城中村建筑密度大,房屋布局混乱,扰乱了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布局,严重影响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破坏城市整体景观效果。加之城中村普遍开发强度大,公共活动空间缺乏,道路管网、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市政及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其脏、乱、差现象严重制约城市整体服务功能的提高与生活质量的改善,影响城市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急需改造建设。该文以河北省保定市乌马庄村生态环境改造为例,提出城中村生态环境改造的对策建议。

1 项目地域概况

保定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河北省文物大市,有很多的历史名胜古迹。保定市地处环海湾经济开发区中的京、津、保三角地区,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总面积达到2.21万 km2,人口逾千万,是河北省人口第一大城市。市中心距北京140 km、天津145 km、石家庄125 km,可直达首都机场、正定机场及天津、秦皇岛、黄骅等海港。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津保高速公路纵贯市区,保霸铁路、神黄铁路将连通京九、京广、津沪三大铁路干线,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项目所在的乌马庄村是保定市周边的农村,只是因保定市城市发展的需要扩大了总体规划范围,由此征用了当地农民的土地,使农业用地成为建设用地,而原有的农村居民点保留了下来,成为保定市的1个城中村。

2 乌马庄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空间布局杂乱,建筑高度集中,绿化分布不均衡,缺乏管理

乌马庄村无村庄规划,空间比较杂乱,土地浪费,乱搭乱建现象严重。沿袭农村旧习惯,饲养家禽家畜,门前屋后种植蔬菜,卫生习惯差,环境脏乱臭。建筑高度集中,主要分布在村庄中部,四周大部分为农田,村中干道两侧有简单的绿化。村庄河道由于部分建筑垃圾填埋,阻碍水源,已彻底干涸。河道内逐步生长出长势良好的乔灌木,但除此之外,村庄中部鲜有绿化。村庄四周由于有大面积农田的存在以及西侧、南侧与城市道路连接处均种植30~50 m的绿化隔离带,绿化效果已初具雏形,这使得整个村庄的绿化分布极不平衡。同时,由于绿化缺乏统一管理,使得包括农田在内的绿化周围都或多或少存在建筑和生活垃圾,整体效果比较零乱。

2.2 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无污水排放系统

乌马庄村内现已通电话线、有线电视线、网络线,供水主要集中在每户楼下的自来水,地下水质良好。但由于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没有布设与城市排污管道相连的污水系统,居民污水大多从自家院子内铺设的排泄管道流至大门口,然后随意流至村庄的干道上,对村庄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较大。

2.3 村内道路狭窄,扬尘污染严重

乌马庄村内共有3条主要干道,路面宽度一般为3~5 m,其他道路均为胡同或小巷形式,另外还有不少断头路,路面质量差,崎岖不平,多水坑,村内拖拉机数量较多,扬尘污染非常严重。

2.4 固体废弃物随意丢放,垃圾收集处管理不当

进入乌马庄村的主干道,随处可见扔在道路两侧的垃圾,在每隔200 m便有一处垃圾收集处,里面堆满了各种生活垃圾。在炎炎夏日里,这些垃圾散发出一阵阵刺鼻的臭味。据了解,垃圾收集处的垃圾并非每天都有垃圾车清走。由于垃圾堆放过多以及清送不及时等原因,已给主干道及周围环境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另外,由于村镇建设的快速发展,村中建筑垃圾也在逐步增多,大部分都已填埋在村中原有的水系中,破坏水系的畅通,大大影响村庄整体的生态环境。

2.5 大气环境污染以民用污染为主,声污染以道路噪声为主

由于乌马庄村内没有大型工业。大气污染相对较小,空气中不存在工业污染源,但有少量民用污染源,包括生活炉灶、第三产业炉灶。由于村民日常生活中从事炊事时燃烧燃气、燃煤等,其主要的污染物有SO2、NOx、颗粒物等。这一类污染物排放高度低,排放规律与炊事活动密切相关,分布广泛,给大气造成一定的污染。但与工业相比较,它的污染物程度要小很多。乌马庄村内民用拖拉机较多,不仅造成道路的扬尘,更引起道路交通噪声,村内并未安装噪声监测仪器。

3 城中村生态环境改造的对策

根据乌马庄村的地理特征,自然要素分布,产业结构,景观布局,综合考虑各类环境要素,依照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可将乌马庄村分为三大生态功能区:①生态敏感区:指生态环境脆弱、自调节能力和恢复能力较弱,易受外界环境扰动的地区。其生态环境的优劣对整个区域生态至关重要。主要指乌马庄村内的原有水系。②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生态绿地(绿化隔离带)和农田(旱地、水田),以及沿城市道路、公路、水域和其他边缘地林带,也应予以保护,限制开发,以维持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主要指乌马庄村四周的农田、西侧与南侧的防护林带以及原有水系周围的树木。③生态开敞区:生态开敞区本应设置在环境容量较高、整体生态协调、可以适当开发的区域,在乌马庄村的中部,由于建筑密度过高,绿化水平低下,是进行改造的重点部位,因此,不妨把此处作为生态开敞区,将建筑与景观绿地结合布置,以求得最佳的生态效果。根据以上的生态功能分区思路,可以确定以下几条生态环境改造措施。

3.1 恢复原有水系,构筑线形景观廊道

线形景观廊道能维持和保护自然环境中现存的物理环境和生物资源,并在现有的栖息区内建立生境链,生境网络,防止生境退化与生境割裂。野生生境是野生物种生存的空间,生境的破碎严重威胁物种的多样性,而线形景观廊道对破碎化的生境而言是很重要的迁移通道,通过它可以把各种生境岛屿连接在一起,尤其是与较大的自然斑块相连接,能够减少甚至抵消景观破碎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负面影响。乌马庄村内原有一条与城市河道相连的水系,由于大量建筑垃圾的填埋,阻塞了水源,现已干涸,因此,恢复这条水系,对于建立乌马庄村内的线形景观廊道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项措施[1-2]。

3.1.1 生态方法对水体进行恢复。首先将河道内的建筑垃圾进行清除,疏通河道。通过培育植物、动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从而使引入的水体得到净化。可以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生物膜法处理技术、土地处理技术及生物操纵技术等来加强水体的净化能力。

3.1.2 生态网络策略。把河道绿化建设与周边的道路绿化、公共地建设相结合,组成乌马庄村的生态廊道网络与绿化网络,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城市生态网[3-4]。

3.1.3 立体绿化设计概念,保护现有树木。河岸的绿化设计,强调立体绿化设计的概念,利用不同的标高,结合现有的河道内外的树木形成台地绿化及斜坡绿化的格局,采取乔灌草相结合,强调河水与活动场地的有机结合,充分满足人们的亲水要求;因地制宜地设置多种驳岸形式,并使不同的驳岸形式相互穿插,构建不同空间给村民提供游憩的公共场所。

3.2 建立非机动车绿色通道

村内主要干道有3条,其他道路主要为胡同或小巷,但村内的拖拉机数量较多,经常穿越胡同,引起了道路的扬尘,也堵塞了交通,同时,还存在着安全隐患。因此,在居委会中心设立集中停车场,除了3条主干道外,其他道路均改为非机动车绿色通道,将非机动车道两侧的宅前绿化进行重新整治,增设景观小品,如在各家各户前设统一的标识牌,垃圾桶,路灯等,增加村庄内的线形景观通道。

3.3 溶解绿地,建立社区绿色活动中心

村内现有的集中绿地仅限村委会内的块状绿地,将这块绿地进行溶解,拆除村委会围墙,建立开放式绿地,提供村民集中活动、休憩的绿色场所。但这块绿地面积仍显不足,而村委会南北面均有住宅,因此,需将马路对面的用地一起集中改造,建立一个集停车场、活动广场、健身场地、儿童场地、休闲绿地于一体的综合社区绿色活动中心。

3.4 保护现有农田,使之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效部分

现有农田周围的建筑、生活垃圾较多,应尽快清除,并设立警告牌,禁止任何垃圾随意倒放,保护和利用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景观。另外,农田也是城市殊的异质版块,也必将为城市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

3.5 完善给排水设施,建立合理、统一的给排水系统

可将居民自设的排污管道相连,集中流入城市排污管道内,以免道路上任意横流的污水对道路环境造成破坏。供水可采用自来水供水与居民打井取水相结合,从调查情况来看,居民家中基本有自挖井,可以保留,从远期来看还可以建立雨水收集站和中水处理系统。

3.6 建立大型垃圾收集站与分设小型垃圾收集点相结合

在村内,先有的垃圾收集点主要分布在村内的主干道两旁,对于村民来说,这样的设置是较为方便的,但由于垃圾收集处的垃圾经常堆放过多而未及时清送,导致道路及周围环境的严重破坏。现可以在每条街巷内布置小型的垃圾收集点,每天由专人负责清扫处理。在村内设置1个大型的垃圾收集站,由城市垃圾车每天运送至城市垃圾处理站进行处理。

4 结语

加强对城中村生态环境的改造,对于建立生态健康的城市,实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对河北省保定乌马庄村生态环境改造方案进行分析,以为城中村改造提供参考。为今后中国的城市向居民提供洁净空气;通过高效率、低成本的生态工程手段,对粪便、污水和垃圾进行处理和再生利用;通过对人工环境、开放空间、街道等连接点和自然要素的整合,在节约能源、资源、减少交通事故和空气污染的前提下为所有居民提供便利的城市交通;帮助人们认识其在与自然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和应担负的环境责任;尊重地方文化,以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

5 参考文献

[1] 王祥荣.生态建设论—中外城市生态建设比较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炜,杨晓东,纪江海,等.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以石家庄市大河镇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中外建筑,2004(4):57-59.

[3] 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 魏东辉,宋戈,武卉蕊.哈尔滨市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65-67.

上一篇:芽接嫁接技术 下一篇:双辽市农业科技培训工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