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艺术手段融入语文课堂

时间:2022-10-11 11:37:11

将艺术手段融入语文课堂

教师的教,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学生的学,是自主的享受而不是机械的记忆。而如今,我们的课堂缺乏艺术性,教学设计不够美,没有真正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如何构建和谐、美好的课堂,使学生徜徉于其中,幸福地学习呢?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引进艺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一 妙用音乐,创设意境遐思飞

1.背景音乐设情境

动听、感人的音乐能触发听者强烈的情感,能在人们心灵深处掀起共鸣的波澜,能唤起人们美的体验以及对文本的遐想。如教学《二泉映月》时,配上《二泉映月》的乐曲,把学生带入文中的情境中。学生仿佛看到了阿炳双目失明,戴着墨镜,流落街头悲惨的身影,真的听到了他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体验到了他对命运的抗争和对音乐无比的热爱。音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反射出了课文语言、意境的凄美。

2.改文为歌愉快记

音乐富有美感,让人放松,能引起人无限遐思,让人轻松、愉快地去学习、记忆。听一次公开课上王老师执教苏轼的《六月七日望湖楼醉书》,王老师与学生共同解读了诗意后,王老师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时微醉而高兴放歌的情景,让学生感悟诗人的心情,并从自己所学过的曲子中选择其中的一首,把《六月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歌词带进去吟唱,有能力的同学也可自谱曲子,只要能把诗人当时的心情唱出来就行。当时课堂异常活跃,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曲调唱出了古诗的意境,唱出了诗人的心声,沉醉在古诗中。学生们兴致盎然,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古诗。语文课本上很多短小精美的文章,我们都可以都为歌曲吟唱,让语文教学成为一种享受。

3.轻音乐激发灵感

作文课上,结合所要写的作文内容播放轻音乐,让学生在愉悦、放松的氛围中选材、构思,以激发学生作文灵感,让他们遄飞逸兴、文思泉涌。

二 翩翩起舞,文随体动意更浓

舞蹈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它以人肢体的律动,传导十分丰富的心灵和人生内容。在简单中复杂,在优美中激情,富有张力和想象空间。换句话说,正是舞蹈的力与美,柔与情,进一步地开发了人自身及深入地表现了生活,从而使优美的舞姿表现了人的精神面貌。舞蹈是许多孩子向往的活动方式,翩翩舞姿不仅优美生动,也迎合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在教学时适当引入舞蹈,根据文意编排一些简单易跳的舞蹈,让孩子们翩翩起舞,在飘逸的舞姿中感悟文章的美,爱上语文课堂。

如在学习《赶海》一文时,可以适时插入《赶海的小姑娘》这一舞蹈,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激活了课本内容,效果极佳。

三 书法欣赏,渊远流长妙笔传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语文的书写教学密不可分。将书法这支奇葩恰当地嵌入语文课,语文课堂将大放光彩。

1.书法作品导航,学会欣赏

如教学《鸭儿饺子铺》一文时,先出示王羲之的作品,与学生共同欣赏,然后导入课文。不仅能激起学生认识人物的兴趣,而且为理解整篇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2.书写名篇名段,自娱自励

名篇名段耐人寻味,激人奋进。语文课本中处处可见这些“瑰宝”,学生书写临摹,不仅有利于识记原文,而且培养了他们对书法的情趣,一举多得。如让学生临写励志的格言装饰自己的书房,临写优美的课文片段放入书法角……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有了用武之地,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更加激起学习的兴致。

四 课本短剧,活化文本演中乐

面对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如何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个纷繁而严峻的课题。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中,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将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生活、互动、整合、智慧。语文课本中的成语故事、民间传说、古典诗词、中外名人轶事、童话寓言,乃至科普小品等文章都可以改编成课本剧。整个编排过程是解读课文的过程,整个表演过程是学生的内化过程,它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组织和表演能力。如《小稻秧脱险记》《争论的故事》等课文可以编排成生动有趣的课本剧,让学生说说演后感和观后感,在演乐中掌握了课文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

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本班情况,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形式,优化教学过程,发挥语文课堂最大的实效性,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和语文素养。不能只图热闹,摆花架子,这样必将走向语文教学的反面。在实现语文和艺术手段的交融中,要做到得鱼忘筌,乐而知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全面发展语文素养。语文无处不有美,我们要做懂“美”的教师,点燃艺术这盏宝灯,暖融孩子的心房。做到语文“美教”,在学生幼小的心田中播撒下美文的种子,让学生乐在语文课,爱上语文课。

参考文献 [1]崔相录、王晋堂主编.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英语教学实效 下一篇: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