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财务风险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11 11:33:32

民办高校财务风险问题研究

摘要:近年来,中国民办高校迅速发展,有利地推进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其发展中仍面临很多问题。财务风险制约着很多民办高校的发展,其成因诸多,如筹资方式不当,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等,应加强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切实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民办高校;财务风险;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077-02

一、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

中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适用本法。”“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

目前,中国民办高校的数量和规模均得到了快速增长,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2006年教育事业统计,现有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278所,比上一年增长10.3%,比2002年增长109%。在校生达到了133.8万人,与上年增长27.2%,这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增长的速度快,比2002年增长318.4%这个速度也快。另外还有独立学院,没有进入到独立学校设置数字,但也属于民办教育范畴的,利用新机制和普通高校联合举办的独立学院,还有318所。这个数字比上年有所增加,独立学院的在校生达到146.7万人,独立学院是本科层次。278所民办高校里,主体部分是专科层次。独立学院的在校生146.7万人,比上年增长36%,这个增长速度也很快。在校生数字已经超过280万。

2008年,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和《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以及《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的有关规定,经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五届二次会议的专家评议,新设置了民办本科高校13所、筹建民办高等专科学校2所,民办高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民办高校的财务风险及其成因

(一)民办高校存在着财务风险

这里的财务风险是广义上的财务风险,指民办高校由于财务结构不合理与资金使用不当而导致不能按期归还贷款本金和利息与无法正常进行财务支付的可能性。民办高校财务风险根据成因与影响结果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资本结构当中负债资金比例过高,使得学校偿债压力较大,而且可能还会资不抵债。另一类主要产生于民办高校投资、支出等财务管理活动的低效,支出不合理,创收能力差,影响到学校正常运行过程中的支付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许多民办高校也纷纷扩大基本建设规模。开始运用贷款方式,筹集建设与办学资金。贷款的运用为高校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筹资渠道,缓解了高校资金不足的困难,促进了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学科建设的发展。但是,贷款资金不同于自有资金,是需要按期还本付息的,这给高校带来了很大的财务压力,增加了其财务风险。因此,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这种贷款风险。目前中国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大多负债累累。有关专家认为,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很多高校已经破产了。

曾经无限辉煌的南洋教育集团,一度被称为民办教育的“航空母舰”。其前董事局主席任靖玺在《教育炼狱十年》一书中写道:到2003年年底,南洋教育集团账面资产8亿多元,现金8 000多万元,评估价值13亿多元。然而,如此财力雄厚的民办教育集团却因财务管理不善而无法逃避财务风险,最终躲不过倒闭的命运。

目前,很多民办高校中都潜藏着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问题。由于中国没有相关的法律或法规规定民办高校经费的具体使用和筹措问题,而是由民办高校独立解决,他们享有较大的自。因此,许多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很不规范,从开立账户、收费、使用到审计方面都存在大量的问题,乱收乱支、挪用、贪污等现象难以控制,从而为种种财务危机埋下了伏笔。

(二)民办高校财务风险成因

民办高校的财务风险有许多成因,主要有筹资方式组合不当、管理者投资创收力差、内控不严、监管不力等等。

1.筹资方式组合不当引致风险

中国民办高校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学费收入,来源单一。受赠的数量很少,而且多为建校时接受,严重制约了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有限的单一的学费收入难以保证民办高校的持续发展,一旦生源不足,那些依赖学费运转的民办高校就会面临办学经费严重匮乏的问题。

在民办高等教育以学养学的道路上,很多学校贪大求全,向银行大量举债,贷款多用于购置土地、教学科研用房、基础设施建设及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的置办。贷款投资回收期长,很多资产利用率低,一旦生源不足,收入在扣除正常开支后将不足以偿还到期债务,学校资金流动性差,财务风险较大。

2.管理者缺乏投资与风险意识

中国民办高校办学长期以来都是靠学费支撑学校的,资金运作过程比较简单,直接将收得的学费收入用于学校各项支出。管理者缺乏利用资金投资创收的意识。加之产权关系模糊,投资者又不得分取投资利润,因而投资者也缺乏督促管理人员通过长短期资金市场投资、与营利单位联营等方式创利的动机,使得管理者投资意识更加淡薄,降低了闲置资金的利用率。

对于内部投资,管理人员往往将大量资金用于基础建设与设备仪器的购置,这些回收期较长的投入使大笔资金无法流动,即将在回收期内面临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使投资风险增大。

3.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预算管理体制滞后

在许多民办高校中存在内部管理松弛、经济监督不力、内部控制薄弱等问题,出现了一些违法违纪行为和经济案件。如在招生、办学、就业过程中巧立名目乱收费、超标准收费、“打车收费”;用学费收入炒股,谋取个人私利;在物质设备采购、工程项目建设等业务中损公肥私、捞取巨额回扣;私设小金库,隐瞒、截留、私分收入等。

很多民办高校对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预算管理体制缺失或滞后,存在不编制预算或预算编制不完整,不执行预算或预算执行不坚决,预算控制力度不够等现象。

三、民办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增强风险意识,进行合理有效的投资管理

增强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经常培训民办高校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要有真正缓解风险的各种措施,把财务风险消灭在萌芽中。另一方面,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也要防止过于谨慎,以免由于过分规避风险而错失发展良机。

应对每个投资项目都进行可行性论证,综合判断各种因素的变化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了解项目的建设及使用情况,对每项投资蕴藏的财务风险及时评估与防范,尽可能使投资项目高效化。民办高校可以采取多层次办学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在进行合理成本计算的前提下,通过提高生师比率,降低基建、购物成本,精心运作,努力提高投资的规模效益、结构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强化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

强化内部控制,进一步完善民办高校组织结构及职责分工。根据内部财务控制的要求,民办高校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首先要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学校的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等经济业务步骤分别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其次建立健全校(院)长经济责任制。作为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校(院)长必须对学校财务工作承担法律责任。最后,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内控制度的评审。

预算控制是一个系统,由预算的编制、执行、考核和调整等构成。针对现状,民办高校预算控制的重点应该在预算建立的规范性和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上。建立明确的预算制度,各项收支均应进行严格预算且务必执行,必须按管理层次将组织收入、控制支出的权利和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三)加强筹资管理,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

高校财务部门应对筹资规模、筹资方式、资金结构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预测和分析来合理组织资金。在民办高校面临财务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应当考虑对负债资金规模进行适当的压缩和调整,不能一味地追求快发展、大发展而忽略高校的健康成长。

中国民办高校应以收费为经费来源主渠道的同时,广开财路,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机制。民办高校是非营利组织,但并非非盈利组织。它可以通过一些经济单位资金运作方式来获取一定的收入。如,民办高校可以借鉴企业的营销模式和方法,通过产业渠道获利。可以投资创办全资产业公司、企业、投资控股或参股的合资企业,从其盈利分配中取得收入;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承接一些横向课题,赚取课题收入。

(四)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财务风险最终体现为民办高校资产与负债的对比关系以及资金流动性上。针对民办高校自身特点,可设立合理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予以评估,如下:

流动比率= ×100%

现金比率= ×100%

资产负债率= ×100%

产权比率= ×100%

其中,前四项指标是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反映高校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对比关系;后三项指标是支付能力指标,主要反映高校对于支出的承受能力。各学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增加切合实际的指标来衡量与评估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赵明,师萍.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第1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徐续卿.新时期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王惠清,刘.浅析发展中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1).

[4]刘谨.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与建议[J].高等教育财会,2005,(4).

上一篇:浅谈审判委员会的存废 下一篇:混合分布假设在中国黄金市场中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