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媒介审判及其应对

时间:2022-10-11 11:18:18

试论媒介审判及其应对

【摘 要】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利用媒介话语权对待裁判的事项进行事先的不当评说,干预正常的法律审判的现象。在中国的语境下,尤其是媒体具有官方背景,使得媒介审判更容易发生,其消极影响也越大。当前司法公开的趋势和背景,为解决媒介审判这一难题提供了制度支持。结合媒介审判产生的机制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尤为重要。

【关键词】媒介审判;形成机制;消极影响;司法公开

一、媒介审判的概念及其特征

“媒介审判”(trial by media or trial by public opinion)一语出自美国,指新闻舆论超越司法程序,干预、影响司法独立和公正的现象,也称舆论审判或报纸审判。

从“媒介审判”的定义和我国当前受到新闻舆论监督的案例来看,“媒介审判”具有如下特征:

1.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往往站在“正义者”的角度,扮演法官的角色,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情做出判断;或者对尚未判决的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量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的判断等结论;

2.在报道方式上,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往往对案件作煽情式报道,刻意突出某些事实,力图激起公众对当事人的憎恨或者同情一类的情绪。

3.在消息来源上,并不仅仅局限于党和政府召开的新闻会、说明会。为了找到所谓的“新闻眼”,媒体记者往往穷尽一切可能,围绕犯罪嫌疑人的所有关系展开调查,然后凭借自己的想像编造案情,主观推动案情向前发展;

4.往往对“新闻事件”进行长时间、大容量、一边倒的宣传和炒作,形成一种齐声挞伐的舆论氛围。

二、媒介审判的产生机制及其原因

1.媒介审判产生的机制

一般来说,舆论效果的产生分两步。首先,新闻媒体通过报道让公众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其次,公众依据所收到的信息产生对这类事件的独立看法和意见。在这两个阶段中,媒体不仅扮演着“信使”的角色,也扮演着受众“导引者”的角色。

2.媒介审判产生的原因

新闻报道与司法审判各以其独特的方式运作,各有其不同的判断标准和运行规则,“新闻舆论监督偏爱‘接受美学’的理论,喜欢按照社会关注的热点并利用民众蕴涵的激情去创造轰动效应;而司法审判遵循‘距离美学’的原则,宁愿与公众保持一定距离并经过独立冷静的理性思考来体现法律的精神。因此,产生媒介审判的详细原因可以做如下归结:

(1)价值取向不同。媒体作为社会公众的代表,追求的是社会正义,侧重于结果公正;而法院作为司法机关,总是利用专门的法律技术以一种程序化的方式定纷止争,相比较而言,更加侧重于程序正义。

(2)运行机制不同。媒体总是追求新闻传播的典型性和时效性,试图通过主动出击报道新闻事实,传播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以期形成一股舆论的力量来引导公众,在此过程中,“议程设置”和“把关人”的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事实认定方式不同。新闻事实往往是通过个别采访所得,描述案情时往往是渲染煽情,以满足观众猎奇心理,追求轰动效应;法律事实则是规范的证据来源和经过严格逻辑推敲的证据链条方可认定的。

(4)判断标准不同。媒体往往以社会道德作为评价事实的标准,其刑罚观念还停留在“报应主义”的肤浅层面,故而常常有“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等表述;而法院裁判案件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且有严格的法理逻辑推理来支持其结论,司法机关除了要救济被害方、惩罚犯罪之外,还要尊重被告人或者嫌疑人的基本人权,实现保护法益和保障人权的双重任务。

三、媒介审判的消极影响

媒介审判因其报道的方式或时机的不当,极易影响正常的司法程序,损害案件当事人的正当司法权益,破坏国民心目中的司法权威。从宏观上来说,媒介审判的消极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司法独立受影响。传媒在我国大多属于事业单位,其被定位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其所表达的观点更容易因信任而获得支持。

第二,司法公正受影响。由于社会舆论的影响,法官潜意识里会倾向传媒偏袒的一方。法官不仅要让裁判符合法律,也要让裁判符合民意,因为在更多的时候,符合民意意味着承担更小的风险。

第三,司法权威受影响。一方面,法官为了达到顺应民意的审判效果,大多重视传媒的报道。另一方面,民众一旦意识到传媒报道的影响力,不免会滋生寻求传媒救济的心理。

四、杜绝媒介审判的制度构想

杜绝媒介审判的发生,实现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审判的良性互动,除却司法制度本身的完善之外,还可以从新闻舆论的角度出发加以努力,结合国外可行性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1.对新闻监督自由的保障机制

第一,为媒体监督司法行为提供广泛的空间,使绝大部分司法行为都可以成为媒体评说的对象。新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多次强调,要坚持司法公开,满足诉讼当事人和人民群众对于诉讼信息的渴求,司法改革应积极回应上诉需求。

第二,保证媒体正当履行职责的行为不受追究。这需要新闻法的尽快出台。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冲突使我国的新闻法出台显得日益紧迫。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基本法律犹未出台,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各界的强烈呼声从未间断。

2.对新闻监督自由形式意义上的合理限制

第一,对新闻媒体监督司法的范围上的限制,其监督范围包括:司法机关对于应当追究的案件而不予追究;司法机关知法违法,判决结果或诉讼程序显失公正的案件;行政干预司法的案件;办案人员非法取证,造成的冤假错案。

第二,对新闻媒体监督司法的时间上的限制。在对案件进行报道时,只要与诉讼同步,不超越程序抢先做有罪或无罪、胜诉或败诉等方面的预测和推断,只就事实进行报道就可以了。

3.对新闻监督自由实质意义上的合理限制

为了使新闻监督不至“越界”,需要牢牢把握以下实质原则:

第一,坚持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司法工作监督要全面客观公正,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自觉维护司法权威和司法独立,并且对具体案件的报道与评论要全面客观公正,要反映当事人双方的意见和观点,不做片面性、主观性和倾向性的报道。

第二,坚持尊重司法特殊性的原则。司法权与其他权力有很大不同,具有公开性、独立性、程序性、权威性、终结性等特殊属性,独立性是司法的生命,新闻自由必须尊重司法的独立性,绝不能肆意干涉司法,影响司法独立。

第三,坚持报道与评论分开的原则。所谓报道是媒体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客观事实作如实的描述和反映,它本身并不加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主观认识,而评论则不同,它不仅仅是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客观事实进行报道,更主要的是还加入作者的分析评价。i

注释:

i张振华.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关系[J].青年记者,2007(16).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张允若.外国新闻事业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萧瀚.法槌十七声[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4]贺卫方.运送正义的方式[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2.

[5]张千帆.宪法学导论与运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6]王艳.新闻监督与司法独立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7]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孙旭培.自由与法框架下的新闻改革[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用实践育人理念完善高职院校德育体系 下一篇:浅析情绪情感心理学方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