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科学化视域下的突发事件应对

时间:2022-10-11 11:18:16

社会管理科学化视域下的突发事件应对

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突发事件应对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22400450070)。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利益诉求增多,社会矛盾和冲突多发,突发事件频仍,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大局与和谐进步,因此突发事件的应对日益成为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角度,探讨和分析了突发事件应对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管理科学化;突发事件;应对

总书记曾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发表《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讲话,特别指出,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1]针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发事件,亟需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角度出发,理思路,找对策,切实提高突发事件应对的效能,着力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一、整合多元社会管理主体应对突发事件,协作配合,共同发力

在现代风险社会下,社会阶层分化,利益团体增多,利益诉求各异,社会结构日益扁平化,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逐步成熟。当今时代,社会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主要有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其中政府是核心主体,社会组织是重要主体,公众是基本主体。[2]作为现代政府,绝不能再继续运用“大一统”思维,其治国理念不能再是铁板一块,一竿子捅到底;作为现代政府,绝不能再继续扮演“全能政府”、“万能政府”, 其理政行为不能再是事大事小,政府全包。同样,应对突发事件,政府不是唯一主体和全部角色,而应厘清角色定位,在充分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需要整合多元社会管理主体,引导和动员多种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发挥重要作用。

新时期,伴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进步,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多种权益存在的合法性得以确认。当今时代,社会组织发展迅速,社会成员越发成熟和理性,出于维护公共秩序及各自切身利益需要,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管理的热情日渐提高。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势必或大或小地影响到相应社会组织及社会成员的安全感,使他们方方面面的权益不同程度的受损,因此相当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勇于、乐于参与到社会的平安和谐建设。政府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在突发事件应对中,鼓励和吸纳尽可能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把民间智慧集聚起来,更利于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化解。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需要强化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应对。实践表明,党和政府始终处在全面协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同样,党和政府的作用也是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先决条件。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党和政府更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因此必须发挥好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的作用。二是需要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协同应对。现代社会,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同样需要发挥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组织凭借其组织结构特点和所具有的专业优势能更为迅速地对突发事件采取针对性的救援行动和应对措施;另一方面,社会组织有着特定的社会土壤和广泛的社会触角,可以有效提升突发事件应对的社会资本。三是需要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应对。一方面要鼓励普通民众的规范参与,培育民众的公民志愿精神,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志愿者的管理,为志愿者提供突发事件应对的便利和保障。总之,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必须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同时整合多元的社会管理主体,把分散的力量迅速集中起来,搭建人、财、物等资源交流与互补的平台,形成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逐步建立起由政府、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公民个体等管理主体共同构成的社会管理网络,才能更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二、统分各类社会管理客体应对突发事件,宜统则统,宜分则分

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又是社会管理的客体。当社会组织面向社会生活、社会事务时是社会管理的主体,而当社会组织面向国家机构时则是社会管理的客体。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进入突发事件管理视域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日益多元和复杂。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一方面会不同程度地构成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侵害,另一方面也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资源,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须系铃人,研究与分析突发事件既要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又要从个体的视角研究不同的突发事件。有的突发事件宜采用统的对策,有的则需要采取分的措施。

运用统分结合的思维应对突发事件,具体有以下几点。一是综合治理应对个体突发事件。即对个体突发事件进行多策并举,联动处置,综合治理的方法。辩证认识突发事件的影响。一方面突发事件的发生肯定会对社会造成或大或小的损失;另一方面它可以使社会不满得到不同程度的宣泄和释放,避免了社会负面情绪的过度累积引发社会动荡。二是个别处理应对群体突发事件。即针对群体突发事件的不同情况,采取分权、分治、分类处置的方法。应对某些群体突发事件,不能蜂拥而上,而应抓住要害、重点管理,分化瓦解,避免“动作多大”引发新的问题。三是个体对个体。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因某个孤立的个体事件而起,化解和应对时,应切中要害、个别对待。应对主体、方法和对象不宜扩大,避免事件负杂化。总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三、综合多种社会管理方式应对突发事件,机智灵活,有序有效

当前,社会管理环境的复杂和多变,使得曾经行之有效的传统管理方法逐渐难以适应,亟需改革和创新,努力形成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新的社会管理方法。从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上看,过于关注专门治理或过于强调群防群治存在弊端,治理的效果都不佳。因此,需要用辩证思维专群结合的方法应对突发事件,才可能受到较好的应对效果。西方国家处置突发事件的方法,往往因不同的类型而有所区别、各具特点。在突发事件防控过程中,也比较讲究分权、分兵、分类。而我国则有明显不同,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崇尚集体主义。一方面法律的管制和约束较为严格,另一方面应对突发事件主要靠综合治理、整体防控,讲究各方的合力合围。从上分析可以看出,专门治理针对性强,多对具体事,往往会忽略事情的本源;群防群治则存在绝对的一体和统揽。总之,中西方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各有优势和不足。

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不可能一刀切。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研究各类突发事件,分析前因后果。自然领域有风灾、雪灾、地震、海啸等,社会领域有食品安全问题、重大动物疫情、危险化学品事故、煤矿生产安全等。有针对性地预防、救援和善后,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由于领域、行业的不同,突发事件的发生、演变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因此,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方法也理所应当地各具特点和特色。二是研究多种社会管理方法,掌握其特点规律。各种社会管理方法,也都有各自的目标目的、适用范围、运作流程等。因此,需要分析和研究各类社会管理方法,并适时演练和操作,以避免突发事件发生时“好看而不好用”。三是研究总结既往突发事件应对的经验和教训。前车之鉴,后车之辙。我们正直风险社会,突发事件多发。需要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分析预案好坏,研究救援过程,评估损失大小,总结经验教训,以在日后类似突发事件应对中扬长避短。总之,在突发事件应当中,应坚持标本兼治、专群结合、因案施策、适时演练、及时总结、评估问责等等,才可能受到良好的应对效果。

参考文献:

[1]: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新华网,2011年2月19日。

[2]王勇:《试论中国社会管理的主体构成》,《社科纵横》2011年第5期。

上一篇:和谐视角的民生新闻的采访与编辑处理研究 下一篇:探析用电检查中窃电取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