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之困

时间:2022-10-11 11:16:51

蓝色经济之困

蓝色经济如何发展?在国家先后出台多个沿海战略之后,各沿海省份对海洋经济的发展趋之若鹜,海洋经济热成为当前最时髦的话题。

不过,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事实是,我国沿海地区的发展正普遍面临着土地资源的瓶颈。记者在山东、浙江等沿海省份调查发现,很多地方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

在此情况下,这些沿海省份都将目光投向了蓝色海洋,向海洋要土地,向海洋要资源,向海洋要GDP成为我国沿海省份经济转型的突破口。

最新公布的《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4.5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沿海省份向海洋要土地进行的填围海,却产生了大量的污染;而沿海竞相发展的产业中,也多为重化工业,不仅对海洋生态形成巨大威胁,也产生了重复建设的后果。

在这样的情况下,从顶层进行设计,长远规划成为我国海洋经济“闯关”的当务之急。

海洋产业目前还只局限在海岸发展

我国海洋经济还局限在海岸,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海洋经济,走向深海的程度还不够。

山东龙口市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龙口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工业发达,但同时也带来建设用地紧缺,每年建设用地指标年均不到500亩。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大型的人工岛群项目正在建设,龙口将目标投向了大海。该项目可为龙口市一次性解决建设用海(地)指标5.28万亩,相当于2009年龙口市建设用地指标的210倍。

龙口围海造地只是山东集约用海的一个缩影。整个山东沿海,特别是渤海区域,已规划了多个集中集约用海项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九大核心区,初步测算,到2020年,九大核心区集中利用海陆总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其中近岸陆地600平方公里,填海造地420平方公里,滩涂利用180平方公里,相关联的开发式用海400平方公里,相当于在海上新造出一个陆域大县。

浙江也在向海洋疯狂要土地。4月10日,舟山市发改委一位处长透露,未来几年舟山市围填海规模将达到100平方公里(15万亩)。根据《舟山市滩涂围垦总体规划(2006-2020)》,2011~2020年舟山市围垦规划面积11.2万亩,这表明舟山群岛新区升级以后,围垦需求急剧扩张。

据浙江省水利厅去年公布的数据,“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围填海63.1万亩,相当于“十五”期间的1.62倍;“十二五”期间浙江省计划围填海100万亩,相当于“十一五”期间的1.58倍。

然而,这些借着发展海洋经济之名填围海出来的土地,却并没有用于发展现代海洋经济。

在广东湛江市引进的海洋经济项目中,宝钢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和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就是两个巨型的项目。记者获悉,中石油和中石化都集中在沿海开设石油储备基地,同时与石油下游相关的炼油工厂也纷纷在沿海落户。

不仅仅是中国的企业,诸如阿克苏诺贝这样的国际500强企业也在沿海开设了自己的化工厂。

以环渤海地区为例,河北将建设以钢铁、石化为主的工业区和基地,辽宁也要建设钢铁及石化基地,天津滨海化工区、临港产业区也将加快石化、钢铁基地建设,而山东则大力发展造船、钢铁、石化等临港工业。

为何这些重化工项目都纷纷集中在沿海地带?

专家分析认为,目前,中国强力依赖进口的大宗商品,无不依靠海上运输。例如,中国对国际商品依赖率超过50%的石油、铁矿石、大豆等大宗商品,都是通过海上运输抵达中国的。

海运的成本远远低于陆路运输,当然也远低于航空运输。目前,石油运输中,中国的进口石油几乎全部是通过海运实现的,“量大,便宜”是海运的突出特点。因此,在中国沿海选择建设自己的加工、炼化基地是企业节省运输成本的不二选择。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临海重工业的冲动发展可能带来海洋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和产业重复建设问题。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何广顺即认为,照此发展下去,区域性产业结构的趋同所引发的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在所难免。

临海重工业的冲动发展带来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和产业重复建设问题。

目前,我国海洋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来推动,资源依赖型产业占相当比重,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形成此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偏低。据统计,当前我国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仅为30%左右,与发达国家70%的贡献率水平相距甚远。

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朱坚真认为,从技术上讲我国海洋技术相对落后,总体水平大致与美国相差30年,与德国、日本差距20年,尤其是在深海资源开采技术方面差距更大一些。

最新公布的《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45570亿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47.9%和47.0%,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由于技术差距,我国很多海洋资源目前还无法开发。如南海油气资源丰富,现有技术探明的石油储量近500亿吨,天然气15万亿立方米,目前周边国家正在加紧开发,而我国还只是起步。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相建海认为,南海是我国深水油气资源储存最丰富的地区。但油气资源究竟储存在哪儿?哪里最丰富?对这些“家底”我们并不很清楚,现在掌握的数据都是根据资料估算出来的。

中海油原总工程师茹克也表示,目前制约我国进军深水的主要障碍就是技术和装备。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水利部原副部长索丽生就多次指出,我国海洋经济还局限在海岸,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海洋经济,走向深海的程度还不够。“海洋经济不等于海岸经济,发展海洋经济不能停留在岸边,要走向海洋,走向深远海。”

索丽生还指出,我国的深海技术还很薄弱,限制了海洋经济向深海挺进。“‘蛟龙’号下潜深度突破了5000米,但这也仅仅是迈出了一小步,距离研究深海问题并取得一定成果还有很大的差距。”

相建海认为,我国要加快进军深水的步伐,首先需要在指导性、规律性的理论上有所突破,然后有意识地研发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方能进行自主的勘探开发,“必须通过理论和技术这两方面的创新,让底层变得透明,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开采并保障好安全。”

海洋经济发展亟须顶层设计

目前国家海洋局正在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区域化功能布局和规划,将从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开发保护管理的综合管控能力、拓展海洋发展空间、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各方面,推进海洋发展战略相关工作。

对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当中出现的上述难题,专家们普遍认为,必须进行顶层设计才能有效解决。

事实上,对于前述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从全盘构建海洋开发战略格局的角度,国家也已意识到了从全局视野统筹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思路的必要。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此前曾在全国发改委系统地区经济工作会议上透露,国家将对海洋经济发展进行顶层制度设计。

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目前国家海洋局正在加强海洋资源开发的区域化功能布局和规划,将从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开发保护管理的综合管控能力、拓展海洋发展空间、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各方面,推进海洋发展战略相关工作。他同时透露,由国家海洋局牵头制定的《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都已在报批之中。

3月底,《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正式出台,该《区划》划分了农渔业、港口航运、工业与城镇用海、矿产与能源、旅游休闲娱乐、海洋保护、特殊利用、保留等8类海洋功能区,确定了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以东海域的主要功能和开发保护方向,并据此制定了保障《区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今年年初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国家将把促进海洋事业发展放在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推进海陆统筹发展,以抓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为突破,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全面推动海洋事业发展。

但要对我国海洋经济进行顶层设计,从全局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必须解决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多头管理的问题。

目前我国海洋管理实行的是综合管理与行业(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涉及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海上执法等方面的部门职能交叉较大,陆海统筹发展的思路和路径仍不明确,各部门都围绕本部门和行业利益进行规划和开发,统筹乏力。不止于此,各省市涉海部门当前也是各自为政,部门间沟通协调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难以形成有效合力。

相建海认为,目前各省提出海洋发展战略均是“自下而上”;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需要有一个权威性机构进行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地给予指导。“这一工作要抓紧,但也不应过于仓促。”他说,“制定战略还需认真研究和探讨。”

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在两会提案中呼吁,要成立国家海洋委员会,建议制定2020年建设海洋强国的中长期规划、设立若干海洋高科技重大专项、提高海洋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提高综合管理能力等。

索丽生也认为,国家海洋局作为政府海洋管理职能机构只是国土资源部下面的二级部门,他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委员会或者把国家海洋局升格为国家海洋部,统筹管理我国的海洋事务。

“要逐步取代低层级、僵化的多头管理海洋体制和产业运作模式,建立监管立体化、执法规范化、管理信息化、反应快速化的海洋产业综合管理体系。”朱坚真对记者表示。

上一篇:别让蓝色变灰色 下一篇:国际贸易专业“双导师制”模式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