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专业“双导师制”模式创新与实践

时间:2022-09-18 07:53:47

国际贸易专业“双导师制”模式创新与实践

摘 要:校企“双导师制”模式不仅解决了学校理论教育与社会市场需求脱节的矛盾,弥补了教师只懂得理论知识的缺陷,同时也为学生提前开启了走向社会的大门,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安徽工程大学国际贸易本科专业通过“双导师”制的实践,在校内、校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学生在毕业时就具备了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为就业、再教育和服务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双导师制;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4-0274-03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需要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宽广专业知识、综合外贸业务能力和良好团队协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逐渐从重视理论教育趋向应用型教育,着重培养具有解决外贸领域各类实际问题能力的操作型对外贸易人才。在此背景之下,引入“双导师制”有利于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所谓“双导师制”是指一个学生有两个导师负责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两位导师各司其职,一个校内导师在课堂内专管教学,主要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和指导等;另一个校外导师侧重学生在课堂外的能力培养,强化对学生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协调沟通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训练。“双导师制”实践教学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双导师制”强调的是由校内外两名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两位指导教师之间既有协作,也有一定分工。校内指导教师以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为主;而校外导师则强调工作能力的实践教学指导,包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地方工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施“双导师制”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

高校“双导师制”的实施,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了“千人一面”的传统授课方式,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开放性人才。校内导师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奠定了学生的专业基础,开拓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校外导师对学生实际业务能力的指导,弥补了校内理论教学的不足,增强了专业教育的实效性,拓展了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发展空间。在国际贸易本科专业的教学中,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校企合作中的“双导师制”建立了学生与企业沟通的平台。一方面,通过不同形式的讲座,把校外导师的经验教训传授给学生,以便学生趋利避害,构建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同时,把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企业家请进学校,与学生面对面地交谈,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专业学习中的问题,得到他们的指点。另一方面,“双导师制” 拓宽了高校教育中实践环节渠道,把学生引入市场,也有利于企业发现优秀的人才。“双导师制”通过这种“输入”和“输出”的两种实践方式,完成学生和市场的良性互动。

2.有利于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弥补了校内理论教育的不足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师资队伍,但目前高等院校教师队伍总体上结构不尽合理,高校很多老师都具有“从学校到学校”的高学历背景,但缺乏企业的从业经验,课堂讲授中缺少生动性和实效性。“双导师制”模式采取专兼结合,可以取长补短,不仅解决了学校理论教育与社会市场需求脱节的矛盾,弥补了教师只懂得理论知识的缺陷,同时也为学生提前开启了走向社会的大门,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此外,通过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的密切沟通合作,还可以获得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和丰富的教学素材,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增强教师的实务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双导师制”有利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改革,也极大地推动了现有师资到实践部门学习甚至挂职锻炼,这不但丰富了国贸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也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校企“双导师制”模式,将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动手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校内教师学习专业知识,还可从校外导师那里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增强专业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在毕业时就具备了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为就业、再教育和服务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

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只有使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所需的实际技能同步,才能使学生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距离对接”。“双导师制”构建了学校和企业密切联系的“1+1”模式,建立了学生实习与就业的长效互动机制。学生通过到企业“全真环境”下实习,在校外导师的系统指导下,充分了解实际工作环境,熟悉业务流程,全面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再是只掌握几项具体的“技能”。学生还可以在校外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选择毕业设计内容,使毕业设计做到 “真题真做”,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有机结合,逐步形成融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素质要素为一体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表现优秀的学生还可以有更多机会得到校外导师和企业的认同,并在校外导师的推荐下和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在“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运作中,安徽工程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各方面能力的突出表现,使得他们在实习中深受相关单位的好评,一批同学因此在实习单位就业。“双导师制”培养模式较好地达到了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的对接,毕业生达到较高的就业率,得到企业的肯定、社会的欢迎及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二、“双导师制”在国际贸易本科专业中的具体实施

1.“校企合作”,双导师在国际贸易特色专业建设中发挥作用

国际贸易专业其具备很强的应用实践性,采取“双导师制”模式,能够避免纸上谈兵的纯理论式做法,体现教学计划的针对性以及培养人才的目的性,真正达到专业知识来源于实践又还原于实践的最终目的。教学计划必须与各种类型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教学计划来自于市场需求,专业负责人应充分听取各层次、各类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意见,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到相关外贸企业去调查研究。可以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由企业领导、所属行业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共同参与,并对国际贸易专业进行指导、咨询、审议和协助,架通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与企事业单位运作的“桥梁”。安徽工程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已形成了“深度融合地方经济,服务安徽崛起”的办学思路,一直注重与地方企业开展全方位的合作,特别是与安徽奇瑞公司、海螺集团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和背景。多年来,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共建了“产学研合作基地”、“专业实习基地”,对国际贸易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上一篇:蓝色经济之困 下一篇:Thierry Barot:美洲杯“中国之队”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