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教科研培训中互动策略的研究

时间:2022-10-11 10:50:31

基于区域教科研培训中互动策略的研究

摘 要:从目前通州区的教科研培训来看,教师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但主动性欠佳。为此,在区域教科研活动中进行了互动策略的实践探究,运用讨论策略、对话策略、探究策略组织区域教科研活动,促进培训者、受训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提高活动效果。

关键词:区域教科研;互动;策略;原则;方法;案例

一、科研培训中讨论策略的运用

科研培训中的讨论策略,是指面对解决复杂而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时,培训者与受训者因教学需要,各自交换自己的想法、意见,以达到双方互通有无的目的,而采取的交流方式与方法。它利用的是培训主体的认知差异,引发认知冲突,促使其进行观点的冲撞与融合,从而形成对现实的新的解释,并导向创造性地发现。

(一)以道御器策略

《易传》中言:“形而上者之为道,形而下者之为器”,可见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凡事都有抽象与具体的问题,这种在具体的事物之中蕴涵的抽象的规律就是形而上,而这些具体的表现事物则是形而下。故“道”为万器之统领。对于教科研而言,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文化底蕴是研究之“道”,而具体的科研方法、科研成果表达是研究之“器”。笔者认为,教育科学研究需要“道”“器”并重,以道御器。

(二)辩论式讨论策略

在区域科研培训中,由于受训者多为一线骨干教师或业务领导,他们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问题他们都有各自固化的观点与做法,其做法与观点是否正确、科学,需要进行反思。但反思是痛苦的过程,不会自发产生,这需要培训者在培训过程中引发受训者的认知冲突,促使其在辩论中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

1.辩论式讨论应遵循四个原则

(1)差异性原则:承认受训者发展存在差异性、不均衡性,利用他们的差异,尽可能捕捉他们潜在的创造火花,在辩论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观点。

(2)平等性原则:在互动中强调互动对象之间没有高低、主次之分,而是互相平等的矛盾统一体。在辩论中只存在正、反两方观点上的对立,在辩驳中明晰观点,得出结论。

(3)主动性原则:互动双方都是问题的发出者,话题的提出者,同样也可以是问题的被问者和话题的接受者。在互动过程中,互动双方都要围绕各自的观点参与辩论。

(4)尊重性原则:在辩论过程中需要的是一种互相尊重、人格上完全平等的辩论氛围。辩论是在尊重的前提下亲切的对话过程。

2.组织程序与方法

辩论式讨论按照四个步骤组织实施辩论的过程。

第一步:创设情境。在具体的情境刺激下,受训者先进行主我与客我的自身互动。在自身互动的基础上形成主观观点,为开展辩论做好准备。

第二步:聚焦问题。组织者对具体情境下产生的问题进行聚焦,同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正、反两个观点,并按照持有的不同观点,将受训者分为正、反两个辩论团队。

第三步:组织辩论。培训者组织正、反两个团队围绕辩论主题,结合教学实践与理论认识开展辩论。组织过程中避免偏离主题,而进行有效讨论。

第四步:总结评价。在辩论过程中正、反两方初步形成结论。培训者结合正反两方的交叉点,及时介入,进行总结性评价,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合作性讨论策略

1.先写后说

讨论前,受训者先在小组内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样可以保证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思考与展示的机会。

2.打靶子

在小组中每位成员独立思考后,抽签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意见,其他组员以他的意见为靶子,对他的意见发表见解,在这种具有团结性质的争论中,受训者更容易发现差异,发生思维碰撞,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3.相互提问

这是培养受训者发现问题能力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我们可以要求受训者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相互提问,可小组内提,也可小组间提,受训者总期望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这样一来,受训者会认真阅读,更深入思考。

二、科研视导培训中对话策略的运用

对话策略是指在区域科研活动中培训者根据教学需要提出问题,受训者回答;受训者向培训者质疑,培训者予以解答。对话互动策略按照“发现问题―生成交流话题―对话交流―总结收获”的步骤实施互动。

(一)集体对话策略

互动需要的是主体生命的投入,它不仅仅在于教师身体的出席与到位,更在于思维的调整和跟进,在于思想的深入与提升。这需要我们讲究策略,变革形式,使集体中的每一位参与对话,在对话中点燃他们的研究激情。

(二)启发性对话策略

启发性问题,逐步启发了教师,让教师发现并挖掘出自己工作中的亮点,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也使老师学会了有效提升与归纳的方法。

在区域科研培训、科研视导与观课议课中,变革形式,恰当运用互动策略,使培训教师经历了主动参与、自主建构与自能发展三个阶段。在三个阶段中教师在互动中成为研究的主人,在互动中提升自我,在互动中享受教育的乐趣与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揭水平.论反思型教研活动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05(5).

上一篇:穿越与交融 全球民间摄影互访活动 下一篇:礼仪德育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系列研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