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兴趣,打造语文高效新课堂

时间:2022-10-11 09:27:04

激发学生兴趣,打造语文高效新课堂

摘 要: 高效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理想手段。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实在一些,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要达到这些目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很关键,本文从语文教师的角度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语文高效课堂 学习兴趣 操作方式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对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从哪儿来?当然来自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一旦对语文产生兴趣,学习时就再也不会感到是一种精神负担,而会觉得是一种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语文知识,锻炼语文技能。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呢?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操作。

1.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导语是教师在传授知识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应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所设计的教学语言,它是语文课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巧妙新颖、引人入胜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唤起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精神准备,因此,导语激趣是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方法。我在教学中常使用的导入方法有:(1)直接式导语。教师运用直截了当的语言,从旧课的教学内容直接转入新课;从已知转入未知;从一种文体转入另一种文体;从一位作家转入另一位作家的作品。前后衔接承转紧凑,过渡自然,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温故而知新,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2)悬念式导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设疑置难、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重重疑团,激起追根溯源、急于寻求答案的欲望。教师通过设疑,设计问题,激起学生的深思,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唤起学习语文的情趣。(3)趣味式导语。教师可以利用一段饶有风趣的故事、一则引人注目的新闻、几句抒情的诗歌,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这样便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为学生上课奠定轻松愉悦的学习基础。(4)情景式导语。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者用其他手段,创设情境,唤起美感,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产生急需熟悉课文的内驱力。情景导语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便于学生理解和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语言准确、鲜明、生动、风趣,激发学生兴趣

语言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工具。教师如果掌握不好教学语言,就无法把课讲得精彩、明白、生动、有趣,自然也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讲课逻辑性强,分析就有条有理;语言简明了,就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讲话生动形象,就能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语言感情真挚、充沛,就能打动人心,感人肺腑,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其终生难忘。可以说,掌握好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基本功中最重要的基本功。

对于语文教师来讲,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语文教师的核心任务是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具备一般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还要具备特殊的示范性。

当然,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还必须优美、生动、富有情趣。

3.教学方法要多元化避免单一化,激发学生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大多不喜欢上语文课,就其原因,每篇课文都是字词预习、介绍写作背景、分析段意、提炼写作目的、总结写作方法,老是这一套,真没意思。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悦新好奇的心理特征,千方百计地避免教学程序化,力求教学方法多元化,让学生经常有新鲜感。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有的文章教师可只指导学生作反复诵读,使其在反复诵读中领悟课文的深刻含义与优美的语言风格,而不一定加以具体分析;有的文章,教师可出一些思考题,引领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展开讨论、辩论,从而理解课文;有的文章则可分角色组编课本剧,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获取知识。

一句话,只有教学方法新颖多样,才能使学生“爱上”语文课,喜欢语文教师。

4.设疑置问激发求知兴趣

设疑置问激发求知兴趣,可以吸引学生寻根问底,深入语文学科的内核。设疑置问宜采用的方法有:

(1)于新知与旧知的比较中设疑。引导学生把新知与旧知作比较,用旧知推导新知,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不断增长学生的知识信息量。例如,同样是写月光如水,为什么《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用的是“泻”字,而《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月光如水照缁衣”用的是“照”字?教师可为此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2)于平淡无奇处设疑。许多文章,乍一看来,似乎一目了然,平淡无奇,学生浮光掠影地第一遍,不知其中奥妙,感觉索然无味。此时,如能引导学生寻根问底,必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于平淡无奇处设疑。

(3)于深层寓意处设疑。语文名篇中常常有许多曲笔、奇笔、神笔,或寓意丰厚,或结构精巧,或韵味优美,或饱含哲理,往往蕴藏着极深的含义,一旦发现其中的奥妙,教师就要抓住机会设疑置问,提高学生兴趣。

简言之,教师经常设疑置问,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定会与日俱增。

5.引进活水鲜血,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教学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本,因为课本受编辑出版的限制,不可能每年都重编,不可能选入最新时文;同时,受篇幅所限,也不可能收入教学需要的全部内容。实际上,现行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是几十年甚至数百年前的经典美文,虽经典,但部分文章缺少时代气息,缺少时代精神,师生总是在过去的生活气息中徘徊,时间长了,肯定会让人觉得乏味。如能结合课文内容,引进一些活水鲜血,如紧扣教学目标,扩充阅读一些最新的新闻及科技文章,讲一些名人故事,学一点教育学、心理学、人体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更多地联系起来,学生定会兴趣盎然,精神亢奋。

6.提升习题的难度、深度、广度,激发学生兴趣

练习设计是教师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极重要的教学环节。一切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练习设计,一套成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匠心独运的反映。教师准备的练习设计一定要精彩有效。所以,语文练习或作业过浅过易,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完成,激不起学生思维活力,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若过难过深,学生费九牛二虎之力,仍不得其解者,必然挫伤其学习积极性,自然也就不会使他们感兴趣。只有那种有一定深度、难度、广度,经过努力探索之后解决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能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内容过深过浅或过易过难都不能满足需要,都会妨碍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熟悉学生的实际水平,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精心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7.使学生经常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有赖于成功。人在从事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对于形成、巩固和发展兴趣,有特殊的作用。经常获得成功,可以使人的需要不断满足,心情愉悦,兴趣就易于产生和提高。经常获得成功,并不意味着未遇到过困难;但是,在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之后获得成功,会使人得到更大的满足,从而提高兴趣。

要使学生感受到成功和欢乐,就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这就是说,教师在提出问题和讲评作业时,要请优等生回答一些有难度的问题,请学困生回答一些比较容易的题目,这样便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取得成功。

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乐,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应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巧妙地给予启发、指点,使学生完成任务。所谓适时,就是不早不晚。早了,会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晚了,就会造成学生窘迫。正当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一指点,学生就通了。所谓恰到好处,就是教师的话说得不多也不少,不深也不浅,正好符合学生的需要。所谓巧妙,就是教师不是代替学生作答,而是从旁启发,或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或帮助学生理顺思绪,或帮助学生组织语言表达,有时一个手势、一个动作就可解决问题。

总之,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不可等闲视之。语文教师只有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打造语文高效新课堂。

上一篇:防跳继电器的试验方法及设计选型探讨 下一篇: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桥悬浇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