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 新思路

时间:2022-10-11 09:24:50

新常态 新强音 徐蓉

2014年,各个领域逐渐熟悉了一个新名词――“新常态”,“新”意味着告别和转变,意味着另一种速度,也意味着新的格局。

2014年12月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新常态”首次“亮相”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三重叠加期,调整发展思路,以改革促转型,将为中国后35年开启新周期。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提出的“新常态”,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这是党中央牢牢把握国际和国内两个发展大局,作出的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

所谓“新常态”,简单讲就是不搞大规模刺激,从转方式、调结构方面寻找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而不是利用短期财政政策或者货币刺激需求管理的方式,将经济增长维持在比较高的速度上。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经济中高速增长

中高速增长是一个相对于高速增长而言的概念。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出现在1979年至2011年,长达32年年均9.87%的经济增长率,无论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前相比,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资源供给约束趋紧、经济总量基数增大,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已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实现中高速增长,使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8%左右,成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个必要选择。

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在经历了一个时期高速增长后,都会有一个经济减速或调整过程。我国经济的这一变化符合发展规律,之所以没有像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从8%以上的“高速挡”直接切换到4%左右的“中速挡”,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各个经济单元能接续发力、绵延不绝,导致发展能量巨大而持久。“比如,当服务业在东部地区崛起时,退出的制造业不会消失,而是转移到西部地区,推动西部经济快速增长。”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如是分析。

当然,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并不表明我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领跑者地位发生变化。2012年和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均为7.7%,尽管与以往两位数的增长率相比有明显降低,但从世界范围看,仍然是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当前,描述经济形势时官方经常使用“稳中求进”和“稳中有进”两个词语,发改委经济所经济形势室主任王小广分析,“稳”是指速度,指经济稳定运行于合理区间内,“进”则是指促改革和调结构所取得的成效,即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

新常态最核心的变化就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是经济结构一直在不断优化,经济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不断增强,经济质量和效益在不断提高,真正实现了“稳中求进”“稳中有进”。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升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服务业所占比重上升―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2014年前三季度达46.7%,这一比重自2013年首次超过工业占比后继续攀升;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14年前三季度为48.5%,超过投资约7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城镇化速度将不断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打破,2011年末,我国大陆城镇人口比重达51.27%,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产业结构优化――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2014年前三季度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区域结构调整――过去是沿海带动中西部地区,但随着沿海地区的转型升级,未来应该是中西部地区带动沿海地区。

增长动力更为强劲

“制造业的持续艰难表明,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说。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开始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面对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面对企业主动转型、创新意愿的明显加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逐步发生转换,进入到创新驱动型的新常态经济。今年前三季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技术改造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前10个月工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4.7%,比工业整体投资增速高出1.6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比重的40%左右。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依然很大。按照目前测算的潜在增长率确定增长速度目标,加上合理预期的改革红利,我国可以实现党的十确立的2010-2020年期间GDP总量翻一番的目标,即在2010年40.15万亿元的基础上,按照不变价格2020年达到80.3万亿元。由于,“十二五”时期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发展,相应的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也完全可以实现。

新常态 新发展 周燕

在2014年的APEC(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阐述了“新常态”的含义: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他进一步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政策定调――稳中求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进行了系统阐述,明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是立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做好2015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稳中求进,“稳”是要稳住经济运行,只有稳住了增长,才能为结构优化与动力转换开辟更大的空间;“进”的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与深化改革开放。只有保持“稳”与“进”的平衡,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经济改革课题组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一是要适当提高政府赤字率,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增加政府的公共投资支出,拉动投资和消费;二是要全面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对地方政府资金的支持;三是要加快推广PPP(公共私营合作制)和市政债等新型融资模式,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四是继续推进“营改增”的全面实施,减轻企业税负并促进企业转型,实现结构性减税;五是加快推进新《预算法》的实施,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的范畴,实现筹资有道用资有方;六是协调财政、金融以及国企等多方面的改革,尽快释放政策性红利。

而2015年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上,宜着眼于“修正”和“均衡”,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一是在稳增长调结构的背景下,不要过多关注GDP增速等传统的“数量”宏观经济指标,而是要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以强改革来促增长,以防改革和结构调整在“稳增长”借口下流于形式;二是不宜过度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应逐步修正各政策变量,在“底线管理”基础上大力推进改革;三是在实施均衡货币政策的同时仍需要定向微刺激;四是在全力推进改革的同时,要对改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危机和调整做好政策预案。

深入改革――九领域成重点

面对过去一年多来经济下行的压力,中国政府并非实施大规模刺激,而是向改革要动力,不断推进金融、国企、财税等领域的改革,同时将区间调控与定向调控相结合,使经济平稳运行。

对于今年的改革进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加快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对外投资等领域的改革,使改革举措有效转化成发展动力。

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预计,2015年可能正式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出台银行破产退出制度;鼓励成立更多民营银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政府行政审批改革中,预计包括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户籍改革、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进一步降低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公共事业和服务业的门槛。战略提升――“一带一路”成重头戏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涉及中亚、东南亚沿线数十个国家。

这一重要的战略构想由提出。2013年底,“一带一路”的概念写入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4年以来,“―带―路”从概念向实实在在的项目转移。国家领导人对“―带一路”做了很多推动工作。2014年11月4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专门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同年11月8日,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这些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门阔。深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潜力,必将提升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开拓创新和寻求突破的过程,从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在区域合作新格局中寻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可谓是“一子落而满盘活”。

新常态 新生活 午成慧

新常态的意义绝不止于宏观经济层面,而是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从经济发展中受益,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这何尝不是一种民生的“新常态”?

“最近朋友们聊天总会说到‘新常态’,老百姓最关心的莫过于柴米油盐,‘新常态’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到底有什么关系?”谈及“新常态”,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外企工作的常鑫有这样的疑问。

从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详细阐述经济新常态的9个特征,“新常态”正为越来越多人所熟悉。宏观经济大环境连着百姓生活小环境,新常态下,发展速度、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发展动力变了,老百姓的生活自然也会呈现新变化。

新常态下,就业将更充分。过去,经济增速下降总是伴随着就业形势困难。而在新常态下,随着经济结构优化、服务业占比上升,经济运行对就业的承载能力在增强,同样的经济增速可以带动更多就业。另一方面,新常态下,随着工商登记制度、营改增等多项改革举措的步步落子,创业环境越来越宽松,以创业带动就业渐成新风景。阿里巴巴在纽交所挂牌上市之日,快递员、农民淘宝店长、80后创业者等几位“草根”敲钟人就曾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新常态下,收入将更均衡。2014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而居民收入并没有随之向下调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2%,不仅跑赢了CPI,更跑赢了GDP。新常态下,就业充分,劳动者收入提升也就有了保障。另一方面,新常态下,要扩大消费就应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低收入者收入,收入分配将渐趋合理。

新常态下,社保将更完善。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将更多依赖消费拉动,而要让居民敢消费,就应精心编织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保障房建设全面推开、棚户区改造投入持续加码……一项项民生改革措施落地开花,让更多人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大大消除了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新常态下,物价将更稳定。经济平稳增长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物价相对稳定。受惠于稳定较低的物价水平,老百姓的消费支出将更少,消费选择将更多。

新常态下民生亮点多。速度、结构、动力……这些宏观方面的变化固然是新常态的内涵,但新常态的意义绝不止于宏观经济层面,而是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就业路顺起来、钱袋子鼓起来、保障网建起来……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从经济发展中受益,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这何尝不是一种民生的“新常态”?

新常态,新生活。

上一篇:老年冠心病等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的临床体会 下一篇:大学生饮食健康问题调查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