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时代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路径探析

时间:2022-10-11 09:14:02

低碳经济时代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路径探析

摘要:随着低碳经济的到来,我国产业结构也面临着巨大的调整,低碳经济的到来,对我国产业的调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分析了我国产业能源消费结构的基础上,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产业结构;金融危机;调整路径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3.0010.02

1产业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当前我国在努力发展低碳经济,这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有着重要推动作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一些高耗能的产品需求量非常大,例如,钢材、水泥等方面,这是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产业,我们不能抛弃这些行业,必须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其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单位经济的碳强度,促使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低碳经济是不断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的必经之路,当前我国能源结构基本是以煤炭、石油为主,天然气及其他清洁能源所占的比例还不高。煤炭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应该加大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比重,降低我国碳排放量。当前我国应该加大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增加低碳经济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提高我国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与管理,实现国际分工水平提升及国际合作的主导权。

1.1三次产业能源消费结构

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对这个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有着直接影响,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能源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我国在第一产业能源消费比重保持在3.1%~5.8%之间,并且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对于第二产业能源消费比重一直保持在七成左右,由于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仍然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主要产业,要想实现能源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就得逐步优化我国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量。对于第三产业来说要加大能源消费比重,同时还要积极鼓励第三产业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当前我国能源消耗的模式主要呈现出“二三一”的模式,降低能源消耗主要把第二产业能源消耗,提高第三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消耗利用率,这样对于逐步降低我国总能源消耗会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1.2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结构

随着国家对经济发展结构认识的不断提高,高耗能行业正在受到国家的调整,但是在短时间内我国高耗能的局面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在2000年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为65744.58万吨标准煤,2003年为88414.43万吨标准煤,2005年为121778.26万吨标准煤,2007年为147262.2万吨标准煤,这个数据我们能看出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同时高耗能行业在能源消耗方面占据的比例也正在提高。当前我国高耗能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冶炼业、黑色金属冶炼、纺织业、化学原料业、非金属矿物、石油加工业等,这些行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作用,所以我国目前碳排放总量还是非常高的。

2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正在提高,同时第三产业的结构也不断在优化。同时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正在下降,基本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传统的单一的粮食为纲转变为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格局。第二产业有传统的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正在转变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同样第三产业结构也正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在零售批发、餐饮和交通运输方面呈现出快速发展趋势,服务水平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在一些传统服务业中没有的行业也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出现,例如、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等。在看到我国产业结构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当前结构形式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三次产业及内部结构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1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比较快,但是在发展快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产业结构不太合理,虽然第二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并没有给第一产业提供太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经济增长还是依靠第二产业的局面并没有得到太多改善,第三产业虽然增长比较快,但是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还是非常有限,产业结构仍需改善。

2.2传统农业结构格局尚未完全改变

当前我国农业结构是非常不合理的,出现了农业增收,但是农民不增收的局面,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结构矛盾突出,大路产品比较多,抵挡产品比较多,普通产品比较多,原材料型产业比较多。同时我国很多农产品都是处于初级加工阶段,在保鲜、包装、储存及销售体系建设方面比较落后,虽然有一些大企业投身农业加工,但是由于数量少和对其规范不健全,导致出现了一些企业投机农业,加剧了第一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没有利用好区域优势,没形成鲜明特色的农产品发展格局。

2.3工业内部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存在

我国第二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内部结构方面还有不合理之处,结构升级相对缓慢,增长质量不高。专业化协作程度比较低,大中小企业分工合作程度不高,这样会出现低水平的重复竞争,阻碍了企业技术进步和制度的创新,再就是我国第二产业的企业在研发投入上还不够,虽然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相对外国企业的投入还是偏低,研发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深加工深度不高。地区结构严重趋同,重复建设严重,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

3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在低碳经济时代,人类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发展低碳道路,我们应该针对我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3.1打造新的低碳产业链

当前我国产业链的价值分布主要集中在资源型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这种局面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这就需要国家在做好实业经济的同时,要不断提高服务行业,把产业链逐步引到高端产业,形成自己的品牌和销售网络,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低碳经济标准。

3.2积极推进高碳产业从高能源消耗向低能源消耗转型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阶段,在这个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需要以钢铁、建材、机械、石化等为主的行业支持,但是这些行业正是能源消耗比较大的行业。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可能跳跃工业化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在大力发展工业化的同时,还要强化对这些行业能源消耗利用率的提升,降低这些行业单位产值能耗,这是我国当前应该对这些行业进行引导的重要时期。

3.3大力发展新型低碳产业

对于低碳产业的发展,我们当前应该做到火电的降低、新能源的应用、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循环经济、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行业的扶持,对这些行业应该给以更多的支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产业,实现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逐步替代传统高碳行业,建立低碳能源系统和技术系统及低碳产业结构,让经济的发展逐步实现由传统模式转变为低碳经济型,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应该未雨绸缪,能够在未来抢占产业制高点。

3.4致力于提高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的发展是实现低碳生活的一个重要前提,当前低碳技术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方面,对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及对二氧化碳的捕获及填埋等方面,涉及到电力、交通、冶金、石化和化工各个方面。当前我国在低碳技术上的投入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欧盟对低碳技术的投入相对比较多,我国应该组织各方力量对低碳技术的关键部分进行技术攻关,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对一些关键技术给予全方位支持。

3.5建立排放交易市场机制

根据以往的经验表明,对低碳经济的实现更多地需要市场机制的引导和政府部门的制度,只是通过企业或者个人很难实现减排的目标,对碳交易市场来看,主要是从资本层面开始,通过对环境容量的分析,对温室气体排放权益进行定义,为碳交易市场提供一个参照。

欧盟在碳排放总量和交易方面有着自己的做法,对排放交易主要是以最低成本来实现减排的目的,控制排放的总量和排放比例,制定相应的市场规章同时,还要给企业一定的自,这就需要我国建立一个完善的碳排放权市场规则,通过市场价格来进行调整,用市场化的规则来对企业进行引导,这样还能够增强我国在国家碳交易定价方面的话语权。

3.6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

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对碳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保障作用,欧盟国家在鼓励低碳技术发展政策方面有自己的做法,基本形成了灵活的市场机制和严格的法律体系,制订了很多计划和一些法律。对此我国应该对涉及到能源及环保等方面的法律进行修改,通过立法对可再生资源、环保的支持,通过立法来推动整个社会向低碳经济方向发展。

3.7其它配套政策

在制定和完善当前法律的同时,还需要建立一些配套措施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应该对一些高耗能低效率的产业进行限制,对新兴低碳行业进行扶持。我国在短期内实现低碳生活是有一定的难度,也是不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水平,但是我国政府应该在政策上给予低碳行业进行引导,例如在税收及政策引导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同时还可以通过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减排行动。对低碳减排技术因为投入大,收益周期长,这就需要政府给予支持,政府应在争取一些国际组织资助的项目上,尽快搭建一个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信息平台,以便国内的产业发展与全球产业发展具有同步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李毅中.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加快中国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R].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9),2009,(3).

[3]赵西三.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J].企业活力,2009,(3).

[4]宋德勇,卢忠宝.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03) .

[5]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谭丹.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3) .

[6]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06) .

[7]张丽峰.我国三次产业能源消费与节能状况的实证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

上一篇:三峡移民工程投资对移民收入水平提高影响探讨 下一篇:供电所规范化管理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