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胎传梅毒临床探析

时间:2022-10-11 08:39:02

新生儿胎传梅毒临床探析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胎传梅毒临床特点及治疗。

方法:本组共选取50例新生儿胎传梅毒病例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儿科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针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行规范化治疗。

结果:本组选取的50例患儿中,放弃治疗5例,治愈、好转45例。随访42例,有症状梅毒12例,6例PRP6-9个月转阴,12个月转阴2例,12个月时TPHA仍为阳性;无症状30例,RPR阴性出生至6个月转为阴性6例,共其6-9个月转阴。

结论:结合新生儿胎传梅毒的临床特点,行针对性治疗,并加强高危人群防控,可显著降低不良事件率,提高救治效果,确保了母婴安全,提高了整体人口素质,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 胎传梅毒 诊断 治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266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239-01

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进步,公众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发生了较大转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梅毒发病率明显增多,显著增加了新生儿科胎传梅毒的比例。因产前梅毒筛查工作的广泛开展,加之针对妊娠合并梅毒孕妇的规范治疗,无症状梅毒检出率显著上升[1]。需采取有效措施针对性治疗,以减少后遗症,改善患者预后,保障生存质量。本组共选取50例新生儿胎传梅毒病例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儿科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针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行规范化治疗,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儿共50例,男26例,女24例,足月儿27例,早产儿23例;出生体重1210-3920g。日龄:31例0.5h-3d,14例3-15d,5例>15d;有窒息史17例。孕母孕期快速血清反应素试验(RPR)阳性、梅毒螺旋体间接血凝试验(TPHA)阳性17例,部宫产时TPHA、RPR经血播筛查10例,晚于新生儿确诊23例。孕期孕母接受抗梅素治疗14例,孕母即往有不良生产史11例。

1.2 临床表现。无症状28例,孕母均有梅毒病史,脐血TPHA和/或RPR出生时阳性;有症状22例,均有病理性黄疸,肝脾肿大17例,皮疹18例,患儿均无肢体假性麻痹及惊厥。无其它系统严重疾病。

1.3 实验室检查。RPR(+)47例,TPHA均为(+);白细胞增高23例,CRP>10mg/d,血小板计数正常26例,静脉血血红蛋白250μmol/L17例。

1.4 治疗方法。针对先天梅毒有症状的新生儿,采用青霉素治疗,具体使用剂量为10万U・kg-1・d-1,分2次完成静脉滴注,1次/12h,治疗1周后取15万U・kg-1・d-1,分3次完成静滴,1次/8h,以2-3周为一个疗程。针对先天梅毒无症状的患儿采用青霉素治疗,使用剂量一致,10-14d为一疗程。

2 结果

本组选取的50例患儿中,放弃治疗5例,治愈、好转45例。随访42例,有症状梅毒12例,6例PRP6-9个月转阴,12个月转阴2例,12个月时TPHA仍为阳性;无症状30例,RPR阴性出生至6个月转为阴性6例,其它6-9个月转阴。

3 讨论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在临床儿科占有较高发生比例,由梅毒螺旋体经胎盘入胎儿血循环,使胎儿出现全身性感染所致,娩出胎儿后感染对内脏及皮肤黏膜在一定时间内仍有损害,属母婴传播疾病,又称胎传梅毒[2]。妊娠期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易造成流产、死胎、早产、流产或胎儿生长受限,因胎盘有梅毒螺旋体侵入,因间质细胞增生与血管内膜炎,胎盘的绒毛内血管数量减少,呈狭窄管腔,病情严重者甚至造成血管消失、管腔闭塞,使胎儿缺血缺氧。先天性梅毒典型病例临床表现为:黄疸、瘦小、肝脾肿大、老人貌、贫血、发热、骨损害、皮肤黏膜损害等。

新生儿无症状先天梅毒为母亲不洁性生活史或梅毒史所致,梅素血清学检测呈阳性结果,临床症状在新生儿期并不明显,但TPHA、RPR经梅毒血清学检测为阳性。多为妊娠晚期感染梅毒或母亲孕期予驱梅治疗所生的新生儿,而TPHA、RPR均为IgG,其可经胎盘向胎儿体内进入,有假阳性出现,因现有诊断方法向不能将确实有传染性的无症状新生儿与非传染性的无症状新生儿鉴别,且临床工作中,对无临床表现的患儿行血清学检测也存在一定难度,故此类新生儿有应用青霉素规范治疗的必要性。

母亲前前治疗可影响胎儿预后,相关研究显示,采取正规方案对妊娠期梅毒治疗,胎儿有2.25-14%的感染率。本次选择的患儿,孕母多文化水平低,为流动育龄妇女,妊娠合并梅毒临床表现不明显,产前未完善梅毒筛查检查,故对原因不明的四肢末端脱皮、早产儿、皮疹水疱疹、肝脾肿大、小于胎龄儿,均需行梅毒血清检查,以防漏诊事件发生。母胎垂直感染为先天性梅毒的病理机制,对胎传梅毒预防的关键为发现早期感染孕妇,强调妇前、产前梅毒血清筛查试验的重要性,特别是高危妇女,围妊娠期均需行血清筛查,发现异常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3]。

梅毒的危害在性传播疾病中,仅次于艾滋病,对母婴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故需加强健康宣教工作,积极预防,特别是对胎传梅毒高危险性地区,流动人口密集地区及人群开展宣教,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可明显降低不良事件率。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选取的50例患儿中,放弃治疗5例,治愈、好转45例。随访42例,有症状梅毒12例,6例PRP6-9个月转阴,12个月转阴2例,12个月时TPHA仍为阳性;无症状30例,RPR阴性出生至6个月转为阴性6例,其它6-9个月转阴。

综上,结合新生儿胎传梅毒的临床特点,行针对性治疗,并加强高危人群防控,可显著降低不良事件率,提高救治效果,确保了母婴安全,提高了整体人口素质,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良荣,朱红利.新生儿胎传梅毒28例治疗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8):985-986

[2] 潘新年,马张杰.新生儿先天梅毒临床分类及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4):506

[3] Larkin JA,Lit L,Toney J,et al.Recognizing and treating syphilis in pregnancy[J].Medscape Womens Health,1998,3(1):5

上一篇: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下一篇:观察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