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崛起还是分兵突围

时间:2022-10-11 08:33:14

太多的政策含义使中部成了一个整体概念。但省际间的差异以及经济联系上的离心化和分散化却客观上加剧了中部的分崩离析。

是分?是合?板块崛起还是分兵突围的选择在困惑着整个中部。

单兵突进导致“一盘散沙”

“中部是一盘散沙!”

在采访中,无论是北京的专家学者,还是中部的地方官员,都不约而同地发出这样无奈的慨叹。

在中部,六省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是其崛起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形成合力,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才可能有中部这个经济板块的整体隆起。

“一个经济体只有内部先来合作,才可能拥有讨价还价的筹码,如果各说各的,有时候各个省说的还是相互矛盾和冲突的,中央如何进行针对性的决策?”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陈秀山一语点到区域合作的要穴。

但遗憾的是,在目前情况下,“一盘散沙”可能是对中部各省之间联系最为贴切的表述,而中部各省愈演愈烈的单兵突进也对此进行了最为形象的注解。

首先,到目前为止,中部六省还没有一次真正由政府组织的中部发展论坛,还没有真正坐到一起来进行共同谋划进而达成共识。虽然中部崛起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但在中部,更多的仍是学者理论上的研究。

其次,从经济联系的角度来说,中部六省也是纷纷掉头向外,少有内部之间的联合。这固然与中部没有一个经济实力强大、辐射性强的经济中心有关,各省经济发展取向的不同也进一步加剧了中部离心化和分散化的趋势。

江西认为,他们是东部的内地,又是内地的前沿,显然具有“近水楼台”的先机。从地理位置上看,南昌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距离几乎相等,都是700公里,与闽东南三角洲的距离更短,只有约500公里。于是,“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经济发展战略定位明确表达出他们的意图:立足于三个“三角”,将江西打造成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优质农副产品的供应基地、劳务输出基地、旅游休闲的后花园。

湖南的新型城市群的打造过程也明确向珠三角“递送秋波”。1997年开始,湖南长沙-株洲-湘潭经济一体化不断得到推进和深化,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战略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为了打造全新的城市群,湖南甚至不惜将省政府新机关大院南迁,并给这种“新城打造”赋予了一个很动听的概念,叫做“放松长沙”。其实,湖南的真实想法是把自己建成“广东的菜园子”,开辟出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湖南“向南”的步伐也是坚定不移:主动接受粤港澳经济辐射,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自觉融入华南经济圈,加大力度推动湖南与粤港澳地区的经济合作。

曾几何时,安徽人自嘲“不是东西”。在发展方向的选择上,安徽也有很多选择余地:可以沿陇海线经济带发展,也可以沿京九线经济带发展,还可以沿长江经济带发展。可是,资本的力量最终使安徽在区域战略选择上掉头向东。“全力融入长三角”口号的提出,也标志着安徽将奋力成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自不必说,自古因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而与京津唐地区往来密切。即使山西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的可能性并不大,但“舍中而向西”却是首选。据说,前不久,山西省就曾再一次向中央写报告,请求享受西部大开发的优惠。

这样中部六省只剩下河南和湖北哪里也够不着。在尴尬的境地中,两省只能坚守中部的大本营,摇旗呐喊。

如此一来,在周边经济发达区域的诱导下,在资本之力的牵引下,经济区域概念上的中部已名存实亡。中部省份没有凝聚力,有边缘化、分散化、孤立化危险的说法也成为更多人的共识。

政策与市场的角力

在市场之力的牵引下,中部各省纷纷向外;但作为一个有明确政策含义的区域,中部的崛起又客观上要求各省必须走向合作。那么中部下一步的发展到底应该走哪条路?是要整体崛起,还是分兵突围?中部面临两难困境。

在作出选择之前,首先必须弄清这个命题的真正含义所在。

板块崛起或是分兵突围,按照陈耀的理解,包括两个含义。

一是中部六省是同步崛起,还是发展有快有慢。对此,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中部六省由于经济基础、发展战略、比较优势以及面临的宏观环境的不同,发展速度的不同步将是必然的。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也是如此,2003年中部山西、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安徽六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分别为13.9%、13%、10.8%、9.6%、9.4%、9.2%。差距虽然不大,有快有慢却是现实。

第二个含义是,中部各省是整合资源,共同谋划,作为一个统一的区域经济体的面貌出现,还是各省分兵突进,各行其是。对此,陈耀的理解是,中部的发展,在现有的国家资金、社会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比较理想的应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整合资源,形成中部的合力。尽管中部各省的结构趋同,但他们还是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特点,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去作一些分工,注意产业发展、功能定位的互补等,有一些资源不能分散使用。而要做到这一点,中部六省的共同谋划和中央扶持政策的支撑尤显重要。

在陈文科看来,中部的“分兵突围”主要是做两件事:首先是要突围传统的计划经济以及官本位市场经济,进一步向民本市场经济转变;其次,中部在区域地理上分兵突进,经济上东引西联。现在经济区域不像行政区域那样有明确的边界,而是外延很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个省份甚至一个城市可以参加两个以上的经济合作区,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划分。这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进步,也是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大势所趋。

“要素的流动是哪里有市场就到哪里去,就像鱼要游到水面宽阔的地方一样。”陈文科对此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可以看出,中部的融合更多地要靠中央和地方政策来“粘合”,市场的力量却在突破现有的中部格局。中部各省是整体崛起还是分兵突围的选择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策和市场的角力。

显然,在目前情况下,这场角力的结果已经有高低之分:市场力量占据了明显上风。究其原因,中央缺少对中部配套政策的支撑应是关键。西部各省本也是联系不多,但西部大开发战略甫一出台,即将各省紧紧地“粘合”在一起。迄今为止,“西部论坛”已开了三次,西部各省之间也借此取得了广泛的共识与合作。与此同时,从现实情况来看,整体谋划和中部作为一个板块崛起也存在相当大的难度。首先,中部的各个省份的面积都很大,人口众多,在这么大的一个地区,让每个省都有明确的分工和定位,基本不可能。各省还是有相对独立的一个经济体系,需要综合发展。另外,除山西外,中部五省主要是农业大省,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还相对较弱,没有非常大的互补性,地区之间进行合作的动力不是很强,在吸引外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竞争大于合作。

因此,中部的整体崛起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可操作性并不强,从中部自身来看,也看不到这种需求和趋势,相反,中部省份的纷纷向外的趋势则越来越明显。

是共存还是对立

2004年5月,以“城市群发展与中部崛起”为主题的中部发展论坛在江城武汉召开。胡树华将其称之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中部论坛”。但让胡树华遗憾的是,除作为东道主的湖北方面对此予以充分重视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外,中部其余省份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热情:仅从参会人数上看,最多的是河南,达40多人,而有的省只到会两三人,还是多次联系后“请”到会场的。

“这只是中部各省缺乏合作和交流的表现之一。”胡树华对此感受颇深,“在平时有关中部发展的学术研讨中,中部六省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参加的会议同样屈指可数。”

胡树华的感受不仅道出了中部之间交流平台的缺失,而且还折射出中部作为一个经济板块正在消解的趋势。那么,这种现状对于中部崛起的大局来说,到底是祸?是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赵凌云看到的更多是一种积极的作用。他认为,中部作为一个经济板块正在消解的趋势并非坏事,相反,如果中部省份各自依托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的增长带动力而得到了发展,水涨船高,中部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实力自然也得到提升。

“中部消解之日,也就是中部崛起之时;或者说,当中部不再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的时候,中部的发展将是必然。”赵凌云大胆预言。

其实,从不同的角度或在不同的感情背景下进行分析,观点自然不尽相同。但在目前情况下,既然仍旧把中部作为一个经济体来看待和谋求发展,统一认识、正确处理好作为板块的共同崛起与发展各自的双边和多边合作的关系则更显重要。武汉大学教授伍新木对此的分析更显理性。他认为,中部省份之间没有凝聚力确实已经成为中部崛起的一个障碍,中部应该作为一个板块整体崛起,因为区域的合作和联合是一种趋势。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排斥中部各省现存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对此也不应太过敏感。

“中部省份既要有作为一个整体板块崛起的意识和凝聚力,同时也不要太过于忌讳各个省发展他们各自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双边和多边合作。这两个方面是完全可以共存的,不要把它们看成是对立和排斥的。”伍新木的理解或许可以使纷争归于平息。

因此,中部下一步的发展也应顺势而为、有重点地区别发展。陈耀建议中部可以分两条线来进行发展。一条线是围绕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毗邻的省区,比如安徽、湖南、江西等,他们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可以靠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辐射来加快发展。另一条则是真正的中部地区,即湖北和河南,他们可以利用交通干道、枢纽地位的优势,壮大城市群,通过城市群带动周边发展。比如,河南可通过京广线、京珠高速与东西南北交流,壮大中原城市群,而湖北则可依托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地位大力发展武汉经济圈。对此,吴克明将其概括为“多元化借助战略”,即中部各省可以分别借助周边发达地区的外力,从而促进自身发展。

与此同时,中部缺乏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归结于没有中央配套政策的支撑。伍新木因此建议中央有必要尽快地出台一些成套的支持中部崛起的政策,比如国家在一些基础设施的布局上,或者中心城市发展的格局上有一些大的取向,为中部省份更有效地凝聚起来构建外部基础,从而促使中部作为一个板块共同崛起。

上一篇:中部崛起准备好了吗 下一篇:我们进入《决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