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时间:2022-10-11 08:25:49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在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除了注重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还要按“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和加强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和质量标准而为被培养者所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如何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伴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这一时期,对人才结构的要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企业之间和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创新人才支撑体系。我国高校在加强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改进,但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表现一定的局限性。高校必须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辩证统一,对现在教学中那些已经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旧的培养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按照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拓宽专业口径、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完成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创造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

对于独立学院所培养的人才,定位于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首先应适应生产一线的需要,以达到上手快、能力强的目的,不断适应生产第一线对人才的各方面的需求。在通识教育基础上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由单独重视知识传授向同时加强能力、提高素质转变。知识是基础,是外层,是载体;能力是提高,是里层,是重点;素质是核心,是升华,是本质。“知识、能力、素质”是辩证的统一,要将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寓于知识的传授之中,特别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专业教育阶段主要注重对学生的创造、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专业理论知识以课堂传授为主,介绍本学科系统的理论知识,介绍本学科的前沿发展和动态。同时,加强各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专业教育中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的部分,可到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改革以往一成不变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模式,启发学生自主设计题目,进行正确的引导,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创新,形成以学生为主,教学为辅的设计新模式。逐步过渡到开发新产品的领域,最终形成学生设计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使产学研真正结合起来。

二、课内与课外培养有机结合,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运行的教学计划中,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予以体现,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得以实现。把课内教学环节同培养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既掌握牢固的科学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科学技能;既具有处理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又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课内教学采取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在相应的课程内规定一定数量的现场教学时数。采用演示与传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好现有的先进教学设备和手段,在课堂上解决验证性实验,为开设设计型、综合型实验提供条件。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项目并自己去完成实验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提倡实物教学、案例教学,以及以工程带教学,加强学生对工程技术领域的了解和培养,对工程实践一方面的兴趣。改革以往的考试制度,命题和考核方法可多种多样。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考试应注重考学生的能力。重点建设好试卷库和试题库,规范考试制度和考核方法。

充分利用学生课堂以外的时间,对学生的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大力开展学生的课外活动,实行实验室全天开放,实验不定时间。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进行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建设创新实验室和工程操作实践基地,进行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在导师的指导下,加大学生的科技活动,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课外活动。定期举办以学生为主的科技学术报告会,小科技成果展示会等。

以大学生社会实践、市场调查、科技活动、数学建模、应用软件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的课外培养。在大学生科技活动中,开展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四小”活动。每年定期举办一次竞赛,同时利用好校内外工程实践场地、计算机实验室、各专业实验室,使得学生发明创造有实施实践基地,并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一定的经费。

三、政治辅导员与专业导师相结合,创建新的学生管理模式

学院现行的学生管理模式主要是以班主任为主,班主任的工作量比较大,类似于中学的管理模式,牵扯教师比较大的精力。应该在专业年级配备政治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发展、班级干部的建制、奖学金评定等相关事宜。在大三开始配备专业导师,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兴趣爱好,紧密结合专业导师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课题,由专业导师制定指导培养计划,由学生来执行。每名专业导师指导的学生数不能超过10名,一般可以指导两个团队组,一个团队组四名学生,专业导师按照培养计划定期检查学生的执行情况,定期开展学术讨论会,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安排。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专业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召开学生学术报告会。学生的专业社会团体也可以聘请专业导师担任顾问,定期参与学生社会团体的活动。

在学生的奖学金评定、组织发展工作中,专业导师的意见可作为主要参考意见。政治辅导员和专业导师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及时分析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学生培养过程的规章制度。

四、知识考核与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际能力

知识主要包括大学四年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学生为提高素质而学习的其他知识。

能力包括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有自我学习、自我开拓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有对新环境、新事物、新挑战的适应能力;有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与别人合作共事、善于进行交流的能力,更应富有创新能力。

五、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

现行的学生知识方面的考核还是原来的考核方式,按照培养计划,定期开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从现在看还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但考试方式和评价办法可以进行改革,主要还是要加大平时考核的比重和力度。

能力方面的考核主要由专业导师来进行,按照专业导师的培养计划来进行,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考核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等。

素质方面的考核实际上是知识考核占了绝大部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考核可以规定一定数量的必修学分,可以逐渐加大学分的比重,使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科学轻文化、得书本轻实践的思维想法得以逐渐转变。

总之,学生的培养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培养的人才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是我们每一个人从事高等教育的工作者每时每刻都必须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探索一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今后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会计师事务所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构建 下一篇:中小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