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劳资纠纷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2-10-11 07:53:06

企业劳资纠纷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的劳资纠纷也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处理好劳资纠纷,对于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显得至关重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企业劳资纠纷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劳资纠纷的预防及发生劳资纠纷后的处理措施,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 劳资纠纷;主要原因;预防措施;处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也不断深入。劳动关系性质也转变为雇主与雇员两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的关系,劳资纠纷正是劳动关系内在利益差别与矛盾的外在表现,是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冲突的必然结果。近些年来,各类劳资纠纷呈上升趋势,建筑业也不例外,个别企业侵犯工人的合法权益、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形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为此,认真研究分析企业中劳资纠纷产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1劳资纠纷对企业的影响

劳资双方作为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他们之间发生纠纷是非常正常的事,任何企业,只要其在生产经营,就不可避免地遇到劳资纠纷方面的问题。当然出现劳资纠纷并不是什么好事。一个企业,如果劳资纠纷过多,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过于突出,势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当然也就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会导致企业的亏损或者停产。实践当中,不乏企业被劳资纠纷拖垮的例子,所以,作为企业的投资者来说,必须认识到劳资纠纷的危害性,并引起足够的重视。

2 企业劳资纠纷的主要原因

(1)毫无疑问,当劳动者的权益受侵害,企业方面又不能及时有效的合理解决时,将很有可能引发劳资纠纷,这也是直接原因。

(2)企业一味地追逐利润,却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在劳动过程中,企业是处于强势一方的,而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这是其合法权益受侵害的主要原因。

(4)由于劳动关系双方的法律意识并不强,也比较容易引发劳动争议。

3 劳资纠纷的预防

3.1 增强劳资纠纷预防意识,健全劳资管理制度

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从而更加健全了我国的劳动法律法规,更加注重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大幅度增加了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者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国家普法教育的深入和新闻媒体的积极宣传,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作为企业,应结合实际,根据劳动法律法规及政府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劳资管理制度,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补充和完善。要把劳资纠纷的预防和处理上升到与质量、安全、效益同等重要的位置,企业各部门、各项目、各级管理人员要分工合作,负责到人,齐抓共管,共同努力,严格防范劳资纠纷的发生。

3.2 加强合同管理,提高规范化程度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在日益加剧,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更要注意防范合同风险。要做到合同从签订履行终止的全过程管理。同时抓住三个环节:一是严格坚持会签程序;二是持续跟踪履行,进行实时监督;三是定期检查确认。企管法律事务处是综合检查落实的部门,既要参与合同相对人的招投标,对招投标文件、程序进行审查,参与重大合同谈判、起草,对条款进行设计、推敲和把关;又要加强合同主办、会审、结算部门的工作协调与信息沟通,监督、检查合同的履行、结算,使合同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效衔接。通过严格管理和控制合同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预防合同纠纷和法律风险的发生,有效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3.3 选择正规劳务企业,签订有效劳务合同

选择劳务企业,不仅要考察其是否具有相应的劳务资质和工程业绩,更要考察其是否具有良好的企业信誉和是否拥有充足、稳定的技术工人。对于口碑不佳、实力不强或者不甚了解的包工头,即使挂着正规劳务企业的牌子,也坚决不要使用。选好劳务企业,还要依法签订合法有效的劳务承包合同,约定质量、安全、进度、计量、支付、劳务工管理与工资发放等有关条款,并按政府规定履行备案手续。劳务承包合同应尽量使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推荐的示范文本。

3.4 加强工会组织的监督调解职能

工会的重要职能就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协调劳动者与企业、雇主之间的关系,以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工会的传统运作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的需要,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工会仅起到一般的福利机构的作用,个别只是为了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而摆个门面,形同虚设,像这样的工会是不可能担负起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的。因此有必要强化各级工会组织职能,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的支持力度,以强化工会组织的保障、协调、调解职能,做好劳资纠纷的预防和化解工作。

3.5 加大对企业资金流转的监督

国家应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制约非公有制企业资金的流转,地方政府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掌握非公有制企业资金状况,一旦发现资金流转异常,及时控制资金,防止员工拿不到工资而引发劳资纠纷。

3.6 依法结算和发放工资,做好工资发放记录

对于自聘员工,要严格按照劳动法律法规的要求,每月及时、足额发放员工工资。对于劳务分包企业或专业分包企业,要配合、监督其每月及时、足额发放员工工资。对因计量、结算等原因不能及时、准确地计算出劳动者当月工资的,要保证每月按时发放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预结工资,并加快计量、结算进度,在计量、结算完成后及时补发劳动者工资。所有工资发放必须有完整、详细、准确的工资表格,并经有关人员审核批准。工资必须以现金发放,由本企业劳资管理人员监督、财务人员直接发放到劳动者本人手中,由劳动者本人签字并按手印确认。对于极个别需代领的情况,必须出具被代领者的书面委托并经有关人员审批同意,且只能由本企业和被代领者共同信任的人代领。所有员工(包括分包企业员工)领取工资时,除了签字和按手印,还要对每个人拍摄影像资料,收集保留齐全有效的工资发放证据,减少不必要的劳资纠纷隐患。对于拟退场的劳动者,因已不需再顾及与工地的后续合作,经常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有时还会找出一些所谓的“证据”。对这些提出不合理要求的劳动者,在结算和发放其退场工资时,应当主动邀请社区工作站或者街道劳动站提前介入监督。这样,在保证这些劳动者能够足额领到自己应得工资的同时,又能依法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把不必要的劳资纠纷扼杀在萌芽状态。

4 劳资纠纷的处理措施

合同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违约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要承担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或强制履行等法律后果。因此,法律法规部门审查合同时,选择合适的违约条款和纠纷处理条款显得很重要。一旦发现违约,要区别情况,及时采取协商、仲裁或诉讼等方式,在规定的期限内有效而积极地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同时,企业要认真清理债权债务,制作台账,建立预警机制,及时主张到期债权,防止因超出诉讼时效而造成企业权利的丧失。在协调解决劳资纠纷时,应优先稳定劳动者的情绪,倾听劳动者的诉求,防范劳动者采取过激行为。对于劳动者的合理要求,要迅速果断地答应劳动者并尽快向劳动者兑现,切实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彻底化解矛盾。切不可优柔寡断、模棱两可和拖延时间,从而激化劳动者的情绪。对于劳动者的过分要求,也不可立即严词拒绝,以免事态扩大。而要尽可能地先缓和气氛,防范劳动者采取过激行为。待劳动者情绪和行为处于可控状态时,再与其讲道理、摆事实,寻求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必要时,企业可做出适当让步。如果企业内部协调解决不成,应及时寻求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或者直接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如果劳动者已经采取或者无法避免其采取极端危险行为,或者是恶意讨薪、敲诈等情况,在努力控制事态不扩大的同时,应立即报警和寻求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

5 结束语

总之,企业的劳资纠纷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影响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社会秩序,从而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劳资纠纷的预防工作,必须加强社会各方面的协力作用,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企业劳资关系。在发生劳资纠纷时,要迅速采取合情、合理、合法的措施,控制事态,化解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企业的劳资纠纷,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 刘祖梅,浅析企业预防劳动纠纷之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1.06

(作者单位:佛山市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上一篇:自由职业者社会保险缴纳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下一篇:合理计划造才提高木材检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