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死后方生

时间:2022-10-11 06:28:46

哲学家死后方生

仰望星空,群星璀璨。那最早闪现的,未必是最亮的星宿。有的星宿孤独地燃烧着,熄灭了,很久很久以后,它的光才到达我们的眼睛。哲学的星空何尝不是如此?

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来,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

孔子是这样。他周游列国,扼于陈,困于蔡,如丧家之犬,不为时人所认可。当时的评价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庄子也是穷得没有饭吃,向河监侯借米下锅。

西方也一样。苏格拉底的天才并不为当时的人所看重,否则苏格拉底何致被判死刑。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是在中世纪经院哲学兴起后才声名鹊起的。

这些伟大的哲学家的思想当时传播并不广,不少著作也是后学整理、辑佚的。他们的思想生前不被承认,不为统治者所赏识,也不为流俗所接受。因为任何真正伟大的哲学家的思想和行为,对他们的时代而言,都不同凡响、不合潮流,不迎合当权者,不为被传统思想束缚的人所理解。一个民族要认识自己民族的伟大思想家需要时间,因为思想是非感性的,不能被直接感知的,而是要经过深入研究、经过时间的考验,才逐步被世人所接受和承认的。但哲学一旦凝为民族传统,思想由于超验的特性,就会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成为这个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塑造者而具有永久的价值。时代越久远,光芒越耀眼。

下面向读者介绍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另一位哲学大家――朱熹的跌宕起伏的命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用理学家张载的这句话来评价朱熹,是最为恰当不过的了。

朱熹,生活在南宋时代。他是孔子、孟子以来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是新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学说,从14世纪开始产生广泛的影响,15世纪影响朝鲜,16世纪影响日本,17世纪开始引起欧洲的注意。朱熹的一生,始终从事著书与讲学。他的著述极为丰富,《四书集注》等几十种著作大多保存了下来。他还创办了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培养学生,普及儒学。他的道德学问受到后世的敬仰,思想学说长期流传,渗透于社会的每个角落。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道德学问令人敬仰的大师,生前的遭遇却十分坎坷、凄凉。当权派出于政治考虑,把他的学说诬蔑为“伪学”,给予严厉的打压、禁锢,成为南宋文化思想界最引人注目的咄咄怪事。其实禁锢朱熹学说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他抨击当时朝廷的腐败政治,得罪了当权派。他主张“修政事,攘夷狄”,也就是整顿南宋自身的政治局面,以期达到“复中原,灭仇虏”的目的。他疾恶如仇,曾经连上六本奏疏弹劾贪赃枉法的台州知府唐仲友。于是唐仲友的姻亲、宰相王淮授意吏部尚书郑丙攻击朱熹,说什么“近世士大夫所谓道学者,欺世盗名,不宜信用”。当时皇帝宋孝宗轻信此言,“道学”从此成为一个政治罪状,贻祸于世。还有人地对朱熹进行人身攻击,说他霸占已故友人的家财,引诱两个尼姑作自己的小妾,把朱熹搞得声名狼藉。从此以后,政坛上对朱熹的攻击日甚一日,甚至有人公然上书要求处死朱熹。

在政治高压下,朱熹不得不违心地向皇帝认罪,无奈地承认强加的罪状:“私故人之财”“纳其尼女”。1200年,朱熹在孤独、凄凉的病榻上与世长辞。

这场冤案,九年之后才得到昭雪。朝廷为朱熹恢复名誉,追赠中大夫、宝谟阁学士,他的学说不再是“伪学”,他的门生朋友不再是“逆党”。1227年,宋理宗诏书,追封他为太师、信国公。此后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学说,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

此一时,彼一时,简直是天壤之别,正所谓“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变化之剧烈令人难以置信。

哲学家死后方生。这也正应了尼采的一句诗: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作者单位 南京第十二中学)

上一篇:比较“变化积” 下一篇:体育教案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