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管理与班级精神文明建设

时间:2022-10-11 06:19:20

班主任管理与班级精神文明建设

摘要: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社会对班主任的关注越来越多,社会对班主任的要求也越来越多,班主任管理和班级管理自然成了其中的重头戏。本文通过综述周彬老师的《班主任的“主任”本色与“管理之道”》和任国平记者的《让班主任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怀者》,就“班主任管理与班级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两点思考:思考一:如何定位班主任这一角色?班主任究竟该如何管理? 思考二:班主任管理与班级精神文明建设有何关系?

关键词:定位错位;班主任本色;班级团体;学生精神成长;班级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青少年身上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并且他们当中出现的一些暴力倾向明显,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排名居于前列,加强班主任工作已列入我国议事日程:2006年,教育部把制定《班主任工作条例》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列入当年工作的要点之一。2009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社会对于班主任的关注越来越多,社会对班主任的要求也越来越多,班主任管理和班级管理自然是其中的重头戏。上网搜索,你会发现很多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与心得,但觉得很多都是就事论事,采用流行色即行业流行什么就说什么。眼前流行的案例加评论多侧重微观,抓的多是芝麻小事,而未能从宏观角度抓住班主任管理和班级管理的核心。但周彬老师的《班主任的“主人本色”与“管理之道”》和任国平记者的《让班主任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怀者》能走出流行色创新地整体地或从核心的价值方面去思考。拜读了他们二位的文章,我就“班主任管理与班级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两点思考:

思考一:如何定位班主任这一角色?班主任究竟该如何管理?

思考二:班主任管理与班级精神文明建设有何关系?

一、班主任定位错位

回顾班主任历史,班主任——世界上最小的主任,有名无份,是常被大家忽视的似乎可有可无的弱势群体。班主任角色大家心知肚明重要,但班主任人嘛并不重要,班主任待遇普遍低得可怜。班主任工作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班主任工作与教学工作相比似乎永远是“次业”,所以就连班主任自己也不得不经常提醒自己:教学第一,班主任第二。既然外界与班主任自己都这样定位班主任:班主任仅是一代名词,主任本无实际意义。加上班主任实在难当,责任太多,学生又实在难管,再加上社会对班主任的要求越来越多且越来越高,班主任确实易成为功不抵过的“消防员”。面对众多学生,班主任众口难调:有人说你啰嗦是管家婆,有人说你专制是暴君,也有人说你冷漠不闻不问……。班主任似乎左右不是人,怎么做都不是, 事无巨细,无不问津但却吃力不讨好。因此某种意义上说班主任沦陷不足为奇。周彬老师把班主任沦陷源于“管理的缺位”与“服务的越位”,强调班主任要管理学生群体而非管家婆,强调班主任是协调学科教师的主任而非服务员,他确实切中了班主任自身的要害。但就外因来讲,我觉得班主任沦陷还源于外界的“评价错位”及进而导致的班主任自身的“评价错位”。并且我认为“评价错位”是罪魁祸首,因为“管理的缺位”与“服务的越位”更多源于“评价的错位”。

二、如何定位班主任角色?

班主任,顾名思义,固然有“主任”之义并且是中心意思,同时“班级”是它的限定语。换句话说,班主任确实是一个管理班级的主任。因此,周彬老师提出的班主任要回归“主任本色”,千真万确。

三、班主任究竟应如何管理?

班主任既然是主任,管理就成了班主任的首要任务。按常规思维,谈到班主任管理,自然就想到班主任管理班级,而班级由学生组成,相应地班主任管理就变成了管理学生。一直以来。班主任管理的对象都仅限于学生。周彬老师从界定“班级由谁组成”开始,认为班级是由负学习责任的群体——学生(我认为学生不仅仅负学习责任)和负教育教学责任的群体——教师二者组成,缺一不可,进而认为班主任管理相应应是管理班级学生和班级教师。从而,周彬老师在班主任管理对象确定方面有了突破。但一个班级实为一个团队,班级若由学生和教师组成,那站在一个个学生后面的家长为何不属这一团体呢?家长毕竟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和终身教师,因此,家长理所当然应是班级这个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管理则应变为管理班级学生、班级教师和班级家长。但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无可厚非,班主任能对教师进行管理吗?班主任实际究实质仅为一名普通科任教师(仅多做了一项工作而已),能管理与他有同等权力的班级教师吗?班主任若有权能管理教师,那学校领导可真没事可干了。若我们承认管理与权力相关,那么班主任称其量只能算是个班级教师的协调者,谈不上管理教师。因此,周彬老师所说“对于教师是否勤奋,班主任应该管理”,我觉得班主任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那么,班主任能对家长进行管理吗?当然不可能。班主任最多只能当家长的助理而已。

周彬老师就“如何促成班级学生之间的协作”提出了其具体策略即“让所有人是所有人的朋友”:1、让同学间互相帮助成为一种责任而不仅是荣誉;2、让同学对自己负责任而并非对他人负责任;3、班主任定位为“教育学生”而不是“判定”或者“指控”学生,既不是法官也不是检察官。而要从“教育”的角度来理解学生,以学生的过错来引导学生,以宽容来教育学生。这在理念上对班主任管理学生具有明确的指引作用。

周彬老师还就“如何让班级教师协作起来”提出了具体策略:1、学校要授予班主任对班级教师进行评价的权力,当然这种评价权力仅限于班级教师的的合作能力与程度,而不包括班级教师的学科教学水平与能力;2、班主任召集班级教师进行班级工作研讨,就班级中发生的问题以及班级中的问题学生进行分析与研究;3、将班级教师的评价标准与班级整体表现融合起来,让班级教师将班级管理当作一种责任,而不仅是一种荣誉,或仅是帮忙或友谊表现。进而让班级教师把“可以做的事”变成为“必须做的事”。周彬老师在此触及到了班主任管理中的敏感话题,指出了班主任管理工作在协调教师方面的当务之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生命既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极易损伤的珍品,有时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班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据此,对于周彬老师提出的“判断一个班级优秀与否要看:班级学生努力与否、班级教师努力与否、学生间合作与否、班级教师间合作与否、班级教师与班级学生之间合作与否”我认为应该再加上关键的一条:班主任、班级学生、班级科任教师快乐与否。因此,任小艾老师所说的:“经常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与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是班主任老师工作艺术和智慧的表现”是班级精神文明建设的浓缩。班主任要像上海市尚文中学特级教师黄静华所说,班主任要用真情去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来启迪学生的良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行为,为他们学会做人奠定道德基石。

最后,借用任国平记者的一句话来说明“班主任管理”与“班级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那就是“如果没有尊重形成的情感基础,要求就成了专制;另一方面,如果只有尊重,没有要求,教育就是“放羊”。同时希望天底下所有的班主任别忘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一句话:教育“永远是尽量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参考文献:

[1]周彬.班主任的“主任本色”与“管理之道”[J].上海教育研究:2007.11

[2]任国平.让班主任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怀者——“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创新论坛”综述[J].人民教育:2007.11

[3]范建银. 精神关怀:教育本质的回归[J].上海教育科研.2008.9

上一篇:与学校同在,做开放的管理者 下一篇:同化学习策略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