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事业单位内控制度问题及措施

时间:2022-10-11 06:08:44

浅析事业单位内控制度问题及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11-000-02

摘 要 近年来,国有资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经济犯罪等问题日渐严重。人们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有了很大的关注,国家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加强了监督,因此切实加强和完善内控制度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本文从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概念入手,分析当前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实现事业单位稳定有序发展。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内控制度 问题 措施

一、引言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事业单位为了保证经营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运用,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防止舞弊行为发生,实现经营目标和效益而制定和实施的贯穿于各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的一系列组织措施。内控制度可以实现事业单位的相应目标,也是事业单位管理、控制自身财务的关键,并且能够为事业单位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为了改善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提高日常事务的管理效率,需要积极吸收先进的内控管理理念转变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现存的不足之处,便于内控制度能够更加完善以促进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

二、内部控制制度含义

内部控制就是使企业能按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管理过程,是在一个单位内部形成的具有控制效果的反馈――前馈系统,采用相应的施控方式,如: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文件记录控制、实物保护控制、职工素质控制、计划预算控制、业绩报告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从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最终保护财产安全和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保证经营方针和目标的实现。可见,控制论为内部控制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在控制主体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作用于客体的过程中实现的,但内部控制本身并不只是一种管理制度或管理手段。因此,我们认为,从本质上说,内部控制是就是为了实现控制目标,针对企业内部各生产要素和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由企业经营管理者制定并由内部全体员工实施的组织结构、程序、标准、方法措施等形成的一种自我检查、自我调整和自我制约系统,它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开始注意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1991年财政部《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审查企业内部控制。1999年新修订的《会计法》从法律的角度对内部控制做出规定。此次财政部新的两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适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可以说,这是我国重视并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新的里程碑,同时也是适应即将加入WTO的客观要求。

三、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制度意识薄弱

首先,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单位根本没有按照《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章立制,完全领导“一支笔”说的算。造成出现问题无章可循,违章难纠现象;还有的领导只关注制度建立环节,忽略制度实施、执行情况;有的单位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领导认为程序繁琐,降低办事效率,因而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其次,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一般不参与单位业务活动,发生经济业务时无发结合业务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只能根据领导指示处理经济业务,起不到财务管理和资金控制的作用。

(二)内控制度相关人员素质低

事业单位会计继续教育培训中,没有涉及内控制度相关内容,因此会计人员对内控制度认识不透彻,意识不到位,导致内控制度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另外有些事业单位相关人员素质有限,不能准确把握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方针政策,在实际工作中,盲目听从上级领导指示,不能起到部门间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作用。有些财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私自截留、挪用单位公款,给单位和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三)内控制度不健全

有些单位由于规模小,资金流量不大,根本没有建立内控制度。有些单位虽然建立了内控制度,但不能满足管理方面的要求,亟待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内部控制方法体系不完善,业务流程不合理。内控制度未能覆盖全员、全岗位。单位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缺少相互独立、相互制约机制。二是财会基础工作较为薄弱,会计核算不规范。有的单位没有设置财务岗位职责说明,有的单位虽然设置但会计人员对于其所处岗位的职责内容不知;单位制定的财务制度只当摆设,置之不理,经济活动运作仅是按照领导意图或以往惯例执行,随意性较大;经济业务原始凭证内容不全、丢失,没有经办人、审核人签字,会计科目记账不合理,擅自做往来帐处理,财务印鉴出纳一人保管等等不合理现象都反映出内控制度尚需完善。

(四)内控制度缺乏监督

现实中许多事业单位没有树立主动接受外部审计部门监督的理念,缺少对外部监控制度的法制化建设,往往以各种理由避免来自外部机构的监督和管理。而内部监督机构在日常工作中大多流于形式,只为应付上级领导的任务指标而作表面工作。没有发挥出内部监督部门的有效性。

四、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改进措施

(一) 增强内控制度意识

事业单位管理者组织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为了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事业单位负责人必须对本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时有效实施负责。单位负责人如果具有内部控制的思想意识将极大地促进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财政部门可定期不定期地举办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内控制度培训班,提高事业单位负责人对内控制度建设的肯定和支持,使他们认识到只有进行规范的操作,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才能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另外,单位只有建立自上而下的内控意识和文化,才能保证内控制度得到良好的效果。内控制度的执行不仅需要负责人的支持与重视,还要求员工的主动配合,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各岗位员工的内控意识,让内控制度在整个事业单位内各相关部门得到贯彻执行。

(二) 提高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单位工作人员是一个单位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要想完善单位的内控制度,一方面取决于岗位职责设置,另一方面取决于管理者的决策素质和员工业务素质。对不同职务、不同岗位进行分离,设置专人专岗 ,不同岗位各负其责,形成相互独立但同时又相互制约的内控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和员工对相关内控制的认识和执行情况能够决定单位整个内控制度是否有效。管理者的素质在单位的管理中起着绝对的作用,管理者要着眼于全体员工,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建立良好的环境氛围,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内部控制培育良好的环境基础。另外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必须执证上岗,加强继续教育培训。财务人员要不间断学习掌握新的政策和相关制度,提升业务技能,增强沟通协调能力。管理者和会计人员各司其责,担负起本职工作,有利于单位更好地发挥社会功效。

(三)健全和完善内控制度

事业单位应制定符合自身的控制程序,以便于自身控制目标的顺利实现。依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有关要求,制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制约机制。具体来说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业务的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三个层次是以通过审计、纪检等部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等手段,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建立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

(四) 加强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监督管理机制

监督管理制度是内控制度的保障。通过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对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能够确保内控制度得到有效贯彻执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制度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的审计与自我监管,使成员能自觉地把办事准确和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形成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二是完善立法监督,将事业单位的监督提高到法律层面的外部监管,通过立法、执法、审计、监管对单位的内控效果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与监督。协助控制部门完善和加强内控系统的建设,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之,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实施势在必行,是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我国目前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框架,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袁俊春.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问题探讨.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8).

[2]林峥.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和评价.中国集体经济.2012(10).

[3]李彤洲.浅议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及有效实施.中国外资.2012(6).

[4]肖莉.论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设计.现代商业.2012(34).

[5]彭春妹.建立健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思考.当代经济.2012(12).

[6]张海英.建立和完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内控制度探究.中国外资.2012(12).

上一篇:浅析会计信息质量与经济后果 下一篇: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企业所得税的处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