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就业问题中的困难因素与理念更新

时间:2022-10-11 05:19:38

浅析高校就业问题中的困难因素与理念更新

摘要:高校就业问题是一个教育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金融危机、高校大规模扩招、产业技术结构与学科专业不协调、培养质量和教育质量下降、受家庭因素影响的就业观念落后和市场摩擦因素等造成了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高校大学生应当及时更新就业理念,转变思路,积极把握就业机会;高校注重教育、培养理念和机制的改革;政府部门出台更加完善的就业和创业政策以及完善、规范的劳动力市场都将拓宽就业渠道,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高校;高校大学生;就业;理念

高校里关于就业这个问题,是社会各界都在高度关心的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高度关心的问题,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这些重大措施以前都是没有过的,来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不同于其他社会人员就业问题, 它除了是一个教育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问题。[1]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分析其原因:既有劳动力二元市场所造成的就业难,又有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与就业关系引起的;还有因高等教育与就业的关系、人力资本因素、社会资本因素、学历因素等导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而从高校招生规模扩张、教育质量下降、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产业技术结构不协调、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矛盾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更值得探析。【2】高校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用历史的辩证的思维方式来推动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要适应时展变化的要求,转变思维, 注重更新就业理念,做到与时俱进。

一、 高校就业问题中的困难因素分析

第一、 金融危机的影响,减少了就业岗位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直接原因就是出口减少,失业增加,本来就业就困难,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停滞,国际国内就业难上加难。

第二、 招生规模扩张过快所造成的影响

高校招生规模扩张过快是导致大学毕业生总量过剩的直接原因。我国自1999 年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改革,经过几年的努力,高教规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据统计,2004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2005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338 万人,比上一年增加58 万人,增幅达20. 7%,初次就业率( 6月初) 为72. 6%;2006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 万人,比上一年增加75 万人,增幅达22%。【2】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导致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就业竞争,一时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第三、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技术结构不协调

有些专家学者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从用人单位来考虑,我国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占很大的比重,大量的加工业、制造业,需要的是大量的简单的劳动力,例如农民工,只要初中或者高中毕业文化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太多的大学生。这种观点不一定是对的,但在报纸上媒体上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事实存在。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的产业技术结构不协调,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矛盾的深层原因。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既包括总量规模相适应,也包括结构特征相匹配[2];不协调、不匹配就会造成就业困难。

第四、培养质量和教育质量下降加剧就业苦难

培养质量问题不是说大学生不好,是说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不能够适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人才的培养有一个周期,比如有一些专业入学的时候有需求,四年过了以后又发生变化了。不光中国如此,某次大学校长论坛上德国的一个大学校长也讲过,入学的时候制造业很热,等到毕业的时候制造业不热了,建筑业热了。这样问题是会出现的,是会直接影响就业的。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表明,高等学校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虽然规模扩大以后可以更有效地综合利用各种学术资源,科研与教学并举也可以实现良性互动,但这决不意味着规模越大越好。超过一定限度将会导致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降低及教育质量的下降。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来说,这将意味着人力投资效率的降低。从教育信号理论的角度来看,则意味着高等教育文凭或学历信号的贬值。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都将意味着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或就业能力的降低【2】。

第五、有些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陈旧落后失去很多就业机会

就像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比如的那样,中国农业大学的就业就有这样的倾向:越是高层次的人才――硕士生、博士生等等,就业选择就越苛刻,就越愿意呆在大城市里,所以就业率反倒比大学生还要低一些。家庭因素和陈旧的就业观念的影响也产生就业难。

第六、劳动力市场摩擦因素

劳动力市场摩擦因素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矛盾的制度性原因。【2】失业与岗位空缺同时并存与劳动力市场的某些摩擦因素有关联。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是不完全的,由此导致“人找事”和“事找人”的过程并非像新古典模型描述的那样顺利通畅,而是充满了摩擦因素。这不但是大学毕业生的价值观念或就业观念问题,也是一个信息不完全或市场摩擦因素起作用的问题。

二、 转变、更新就业理念,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既有片面的就业观、价值观等主观原因,又有教育质量、国际形势等客观原因,无论是什么原因,观念是人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它支配着人做出某种选择,而在做出选择的时候,要用事实来检验观念所支配的选择是否正确。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增强和规范就业意识。合理角色定位。由于高等教育将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因此在现代社会,知识只是个人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合格成员而必须掌握的基本劳动技能和生存技能。大学生不应该是有优越感的特殊群体,而应该是就业劳动大军中的普通一员。有了合理的自身角色定位,才能正视自己的身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恰当职业评价。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学生要摆脱轻视体力劳动或服务性劳动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特别要摒弃计划经济时代“一步到位”的传统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

同时,改革高等院校内部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强调教师的职位、收入与其实际学术绩效挂钩,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在科研方向上,紧紧围绕教学与产业发展,努力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在教学上,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因材施教,尽可能在第一时间,把科研成果传给学生;努力实现高等教育产、学、研一体化,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转变培养模式, 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作机制【1】。大学专业结构和教育体制进行调整和改革,落实与完善创业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等都能够很好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3-6]。

可见不可改变的现实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而且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转变、更新就业理念,无论是大学生本身还是高校,都是势在必行,要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变思路,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争取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参考文献:

[1]张亚楠,张俊杰.用理性的眼光审视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理念转换[J],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25(4):111-112

[2]詹耀祖.大学生就业难因素浅析[J], 沈阳干部学刊,2012,14(2):11-12

[3]崔飞.浅谈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科技向导,2010(26):83-84

[4]汪歆.我国大学生的创业与就业[J], 科学大众,2006(5):88-89

[5]方勤敏,刘海凤.湖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J],,2012,6(1):124-126

[6]方燕君. 客观应对现实理性提升就业[J],2009,(2):237-238

作者简介:邹洪军(1978-),男,学士学位,黑龙江省牡丹江人,塔里木大学学生工作处工作.

上一篇:论博物馆的陈列手段 下一篇:高铁时代下湖南旅游业的发展机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