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铁经济”下中国产业的变化

时间:2022-10-11 04:54:04

浅析“高铁经济”下中国产业的变化

[摘要]本文试图从对全国层面、区域层面影响的分析推出中国多线高速铁路对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以及各城市主导产业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高铁;产业影响;国家层面;区域层面

[中图分类号]F5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8-0006-02

自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高速铁路通车后,中国“高铁时代”全面拉开帷幕,到5月12日成灌高铁运行,中国已开通7条纵贯全国的高速铁路,共达6552营业公里。2010年我国计划投入7000亿元加快高铁建设,规划新建投产4613公里,将在中国形成一个“四纵四横”的高铁网络。

一、国家层面

1 刺激相关产业发展

首先在“前高铁时期”,大规模建设的热潮必会在吸收大量剩余劳动力,刺激全国经济上扬的同时,也特别“优待”相关基础性产业,如钢铁、水泥等产业,及与高铁建设密不可分的建筑材料、铁路基建、动车组等专业性产业,甚至将为中国创造出更具针对性的新产业,如高速铁路装备制造业。这无疑对现今主要由普通铁路、公路、航空、水运构成的的运输业结构带来冲击。

进入“后高铁时期”,即高铁投入使用后,服务业成为最大得益产业,如运输业、旅游业。时间成本与金钱成本的降低将增加货物和游人运输的频率以及实际距离。因此,将提高第三产业在我国的比重,使产业结构优化的步伐加速,中国三大经济区更是率先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同时房地产行业的布局也将因高铁的发展发生变化,此方面重点在区域层面进行分析。

2 加速“中国制造”的转型

在高铁热风下大力发展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和铁路设计业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我国企业在境外承揽的铁路设计项目覆盖到50多个国家地区,合同金额达260亿美元,这将促进中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走上国际舞台。中国在“以廉价劳动力为主导的比较优势”逐渐削弱的今天,尤其需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而由高铁推动的装备产业正是中国在实现“中国制造”向技术密集型转型的棋局上布下的重要棋子。这不仅是向国际宣告中国已具有生产高技术产品的能力,更是向国内企业宣告中国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是必然趋势,用实效引导国内外投资者自发的将资金投向这一行业,利于中国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 引导投资深入内地,更好承接相关产业从沿海向内陆的转移,刺激中部城市的崛起

外商投资因高铁的建设对内陆经济的发展更充满期待,不仅表现在针对内陆与沿海城市相对投资量发生的改变,更是表现在绝对数量上的投资资金的增加。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低端加工产业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如印度)的竞争压力的增大等因素正逐渐失去其已廉价劳动力为中心的“比较优势”,例如广州的一些低端加工企业已经陷入一种低工资难招工,高工资丢利润的困境,而武广高铁的开通,将刺激上述产业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武汉,成宁等城市转移,为湖北承接粤企的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因高铁不仅在时间上缩短了沿海城市与中部内地城市的距离,同时降低了两地运输货物的成本(公路运输成本大多都高于高铁10%),这使曾经虽拥有丰富资源却因成本、时间等问题而发展受阻的中部地区得到发展,很多企业已在考虑将工厂由沿海地区搬向中部城市,这无疑将促使经济发展的“马达”向更为广阔的内陆发动。

二、区域层面

1 “同城效应”

高铁的出现拉近了两个各具优势的城市,将从信息,资源,产业的融合度等方面加强“同城效应”,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形成,同时也使各经济区相互联系加深,如武广高铁促进广州和武汉以及两个城市之间其他城市的资源互补利用,产业布局从主要以单一城市为单位扩展为以高铁带动的区域经济区为单位进行规划,在经济联系上来说从两个甚至几个城市变化为一个“超大”城市。

2 各城市产业专业化分工加强,城市之间由竞争转向合作,促各城市发挥“比较优势”,产业由同质化转向异质化

高铁的开通促使各城市能更快捷的获得所需商品,不必发展每种产业来满足自身需求,转而大力发展各自的“比较优势”,促使各城市问的产业分工专业化。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使各地区之间形成符合资源禀赋的专业化产业分工,将会使各产业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发挥的更彻底,有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避免各城市之间因产业同质化形成过分竞争,造成资源浪费。高铁使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紧密,促使城市间不必要的恶性竞争转成合作发展,为“单赢”演化成“多赢”提供了可能性。如:北京着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天津以发展制造业为重为国际性港口城市,京津高铁的通车使两城市资源产业互补,利于相互合作。

3 引致主导产业新变化

高铁开通利于产业转移,使内陆城市更好的承接沿海城市的产业转移,二线城市更好的承接一线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和交通便利将促使二线城市的“懂在优势”转变为实际的“比较优势”,原来的主导产业被新经济结构下更具扩散效应的新产业所替代。如沿海城市对中部城市的产业转移,将导致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的向内陆转移。这样势必会使承接这些行业的地区的主导产业发生改变;同时,因高铁的大力建设而发展的装备制造业,将在未来几年中成为钢铁资源丰富的部分城市的主导产业。

4 经济中心城市新主导产业发展招旁侧效应,促产业布局发生转变

高铁建设将把由其贯穿的地区都连人以中心城市带动的经济发展圈,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度,引起周边地区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即旁侧效应),并改变地区的产业布局。第二三产业大多分布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的地方,因此高铁的开通将在一定程度上使二线城市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具体来说可以拉动以经济区中最发达的城市为中心的由高铁辐射到的其他二线城市的房地产业,物流业等。同时也可缓解中心经济城市房地产过热的压力,随着高铁的开通将一部分住房压力转嫁到周边地区,使国内房地产行业得到更为均衡的发展。

综上,笔者认为虽高铁的开通或会导致公路、航运、高铁在一定程度上的冲突、占用大量的建设资金、成本中短期无法收回的问题,但总体上高铁的建设将使中国的产业发展得更为平衡。

上一篇:门座式起重机金属结构疲劳裂纹分析及修理方法 下一篇:危机下的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