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长文化

时间:2022-10-11 04:15:41

论校长文化

校长文化是一种植根于现代社会分工的职业文化。他是校长职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实践中的系统反映,其核心内涵是教育观。[1]所谓校长文化,是指在校园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所折射出的校长独有的精神迫求和职业行为为特征,是校长的精神境界、价值取向、人格魅力和行为准则等职业特质的总和。[2]笔者认为, 校长文化是指校长在个人文化的基础上,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所形成的,为其成员所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校长理念文化、校长行为文化、校长物质文化的反映,是校长价值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思想作风的总和。校长文化是校长管理的一种哲学,是一种学校管理的新思想、新观念,是学校的一种群体意识,是学校成员智慧、经验、精神、作风的沉淀和提炼。它表明一所学校的独特的风格或精神,是联系和协调一所学校所有成员行为的纽带,是学校的灵魂所在。

一、校长理念文化

(一)校长核心理念文化

校长核心理念文化就是指人才培养理念与办学理念的统一体,是对人才培养和学校建设的总的和根本的看法,主要包括所培养人才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办学理念主要包括学校达到的层次和水平。它具有独特性、价值取向性。来源于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的积淀、地域传统文化的吸取、地域现代文化及发展趋势的要求。

1、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理念是一个总体性的称谓,涵盖一切关于人才培养问题的理念体系。传统人才培养理念侧重点在知识传授,事实上忽视或不重视人格品质、个性素养、道德素质、创新精神方面的培养,这已不利于现代化需要的人才培养。为此,我们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从德育为先、注重创新、以人为本、通识教育四个方面探索新时期学校人才培养理念。

(1)坚持德育为先的育人观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所以我在不久以前,就指出“人格防”来,要我们大家“建筑人格长城”,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3]。要坚持“要成才,先成人”的原则,。一方面,学校教育不能只在智育上下功夫,更要看重培养健康人格;另一方面,学校的所谓道德教育过于脱离生活现实,完全失败,只教给孩子们一些正确的高调,没有教给他们能让他们信服的价值观。老师讲的价值观和社会上的价值观不一致,学生很矛盾。社会上的阴暗面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德育教学。学校的教育是正面教育,阳光教育,如何使家长、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形成一种合力,来促进孩子健康的成长,这是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2)一切为了学生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教育者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基本看法和态度。笔者认为,正确的学生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发展观;学生的主体观;学生的生命观;学生的评价观。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这样的学生才能成为“三个面向”的国际化的有用之才,才能在未来的世界里立于不败之地。

(3)培养创新精神

作为人才培养理念,学校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思想、创新精神、创新素质的培养。当务之急,需开展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或实验教学、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安排中,除了培养各专业人才所需要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应重点考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般要求,即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使培养出的学生既掌握所学专业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又具备在本专业领域进行科技创新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培养方案应体现尊重人才个性的原则。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应避免“千人一面”的硬性要求,给予学生自由发挥个性的机会和空间,并设法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机地耦合起来。第二,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4]。

2、校长办学理念文化

校长办学理念是校长对办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和理想追求,是校长办学信念的集中体现。更具体地讲,校长办学理念是校长对学校为什么而存在、学校应当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等基本问题的理性思考,体现着校长对教育的理想追求及对办学过程中教与学、发展与改革、理想与现实等基本关系的价值信念[5]。理想性、全局性、实践性、独特性、稳定性是校长办学理念文化的特征。校长办学理念标志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前进路上的指南针,是全校师生奋发图强的一面旗帜。

(二)校长具体理念文化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文化的核心,办学理念是校长基于“办怎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6]。校长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有了理念才有信仰,有了信仰才有追求,有了追求才会成功,当然这种理念是基于对教育的理解,基于对自己学校的理性分析。现在我们提出了很多新的教育思想,校领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够把这种新的、好的、代表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理念,转化成为具体的、大家认同的观念,形成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7]。

1、教学理念文化

(1)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观

新课程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这包含四层含义:第一,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第三,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第四,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

(2)加强探究式学习,培养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开展非指导性教学。对于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不要越俎代庖,代为探究,更不要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当然,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3)坚持正确的教学评价。坚持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并重,教育工作与教学工作并重,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重视师生的良好互动,重视教师对学生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全面公正地评价教学工作。学校要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个体体验,教师要保护与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要严格要求学生,也要因材施教,让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更好更快地发展。

2、管理理念文化

首先,要求校长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跳出狭小的学校教育范围,摆脱就学校论学校、就教育论教育的思维模式。其次,要求校长进行教育需求分析,了解和掌握社会对学校的需求。第三,要求校长必须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构建“三结合、一体化”的教育模式。第四,要求校长必须坚持改革,不断完善培养目标,变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8]。

(1)教学管理理念文化。校长要创设生态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新理念,认真推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实施公正、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制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更好更快地发展。

学生管理理念文化。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为孩子终生发展奠基。学校的各项工作要以学生为核心来开展,必须以保障和促进青少年学生心身健康成长与发展为准则,在学校制定政策时,应充分体现出学校一切工作为了学生的宗旨。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协作,学会关怀,学会健身、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让学生成为时代和未来社会所要求的健康人格和良好个性的栋梁之才。

(2) 教科研理念文化。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学科配合、科研带头、业务精通的专家型教师队伍。第一,教师要苦练教学基本功,要更新教学理念。鼓励广大教职工开展具有各自特色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第二,在科研方面,全校教职工要形成重视科研,立足科研的风气,要树立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的思想。

二、校长行为文化

校长行为文化,是校长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校长传统文化和治校理念在师生员工言行举止上的具体表现,是学校教学行为文化、教师行为文化、学生行为文化的综合反映。一所校长的行为文化建设,映射着一个校长的眼界、心胸、素养和行为。

(一)教学文化

1、教学文化

有学者把教育的组成按照要素的形式加以划分,认为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教学文化都是学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文化被看成是由学校的独特价值、规范、行为模式等构成的学校文化的亚文化。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文化熏陶中所具有的文化性格使得教学实践具有了相对稳定与独特的文化品性[9]。

笔者认为,教学文化应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独特的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价值体系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教学文化可分为个人教学文化和团体教学文化。

必须牢固确立“教学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思想,坚决克服各种形式化的做法,缩小行动与观念之间的距离。坚持以人为本,需要明确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的意义在于“以教促学,以学定教”。

2、课程文化。课程文化是师生对知识和经验的共同学习和体验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规范、价值、信仰、人文精神和价值观,是师生和课程互动的结果。内容包括国家课程文化、地方课程文化、校本课程文化,具体体现为课程精神文化、课程制度文化、课程物质文化,它的特征是人文性、传承性、创新性。

(二)管理文化

1、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师生的价值观、行为理念在内的精神成果,是学校教育管理思想、管理体制及管理模式的凝结形式,反映和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10]。

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师生对学校制度体系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学校制度只有真正被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可接受并自觉遵守,才会成为一种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坚持师生本位,以人为本,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以人为贵。领导要树立“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思想。

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途径包括与时俱进地推进学校制度改革、建构本校制度文化体系、发现学校制度文化精华以及赋予学校制度文化新意等。

2、政策文化

学校政策文化是指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政策、法规、条例以及社会价值观、行为规范、人生理想等在学校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外显出来的学校管理的独特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3、教科研文化

教科研文化。教科研文化是全校教师在长期的教育科学研究中形成的独特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具体体现为先进的教学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研讨氛围,质量一流的目标追求,最终目标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二)活动文化

1、校内活动文化。校内活动文化主要有军训、家长会、阳光体育活动、主题班会、各种校内社团活动等。校内活动对学生扩大求知领域、挖掘个人的潜能、完善知识结构、丰富内心世界,培养兴趣爱好及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各类学生活动无疑是一道靓丽而独特的风景线。

2、校外活动文化。校外活动文化是以主题活动为组织方式,以服务社会为取向,注重学生自身实践体验活动形态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校外活动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主题探究类研究性学习、实际应用型活动、以考察学习为主的参观活动、奉献社会的实践性学习活动等类型。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使之与校内活动文化相互促进,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校外活动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综合能力、挖掘个人的潜能、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校外活动文化也促进了校内活动文化向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三、校长物质文化

校长物质文化是指在学校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所体现校长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是校长的物质观、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具体体现在学校环境文化、文化标示两方面。

(一)环境文化

校园外环境文化是一个表征着人与校园室外自然界相互关系的历史范畴,包含布局文化、建筑文化、景观文化,它对提高学生道德情操、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高尚的文化素养,骑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布局文化。学校的布局文化主要是校园的总体规划,是学校的教学区、生活区、行政办公区、运动区布局是否合理,体现着师生的审美观,整体观。校园布局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整体协调是基础,突出特色是关键。

2、建筑文化。所谓校园建筑文化,是指通过校园建筑群体及其周围空间所体现的建筑设计、建筑形态、建筑意蕴与风格,建筑价值及学校师生对这些建筑的评价、欣赏、情感依附等文明因素的总和。[11]

学校建筑要通过其造型、空间布局来表现管理者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一些建筑物在人们的感觉中始终体现着奋发向上的精神、求知探索的气氛,这种物质文化悄悄地融入师生的探索知识、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从而激励他们勤奋地学习与工作。

3、景观文化。校园景观文化是一种存在于校园环境中,反映一个校园的文化价值观念、精神风貌、审美情趣及价值取向,校园景观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 体现着师生的文化价值追求。

4、室内文化。室内文化是师生在以教室和办公室为主要空间的共同学习生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校园文化的亚文化;是指所有教室活动和办公室的成员在长期的共同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并为大家所共同认可、遵守、共享的各种文化理念。

(三)标示文化

学校的文化标示是通过学校的具有标志性的物质来体现全体教职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具体体现在校训、校歌、校服、校旗、校徽等方面。

四、结 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校的生存、稳定和发展也开始日益受到挑战,校长文化的战略地位和竞争优势日益凸显出来。本文首先论述了校长文化的内涵,接着分析了校长文化的构成要素,最后得出校长文化的作用。希望本文为校长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继华.校长职业化与教育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乔幼轩.弘扬校长文化 促进文化治校[J].决策探索,2007,(1).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471.

[4]封杰. 大学人才培养理念浅析[J]. 知识经济,2011,(8).

[5]叶文梓. 论中小学校长的办学理念[J]. 教育研究,2007,(4).

[6]何晓秋.办学理念和理念办学[J].中小学校长,2004,(10)

[7]袁振国. 校长的文化使命[J]. 校长阅刊,2005,(Z1).

[8]王铁军.权利应变:现代校长的管理理念和策略,人民教育,1998,(12).

[9]孟凡丽.教学理论研究中的文化适应:教学理论必须关注的课题[J].教学与管理,2003(2):3- 4.

[10]武东晓.学校文化建设应突出“以人为本”[EB/OL].www.省略/gb/2004/10/01/zy/4-zb/3.htm.

[11]孙宝荣. 校园建筑文化的内涵及功能作用[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

[12]祖国华,陈明宏. 谈校训、校歌、校标和校风等校本文化元素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以吉林师范大学为例[J].2009,(02).

作者简介:朱红占(1974-),男,河南郏县人,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2010级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孙莹莹(1985-),女,河南南阳人,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研究;王书红(1974-),女,河南郏县人,河南郏县茨芭镇第一初级中学中学语文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研究。

上一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经验研究 下一篇:歌唱中咬字和吐字的几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