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 如沐春风

时间:2022-10-11 02:31:52

【摘 要】美术教育的更深层面渗透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这不但有利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还能滋养心灵、提高审美能力。与此同时,美术教育能培养人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感情。在进行美术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活跃的思维和旺盛的创造力能促使受教育者加强思维创新能力,从而获得全面协调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教育 人文素养 审美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062-02

一 美术教育的内涵

美术教育是人类活动的特有产物,它一方面从美术这一文化载体中汲取养分,又通过教育这一特殊的媒介广泛传播出去。它是一种培养人并具有多个层次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传播美术思想、美术知识、美术历史和美术技巧的必然手段,也是人们传授造型技能、艺术审美经验和启迪智慧的方式。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论语·述而》中就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修身观,认为艺术与审美活动对人的精神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游于艺”而致“乐以教和”是孔子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主张个体应当在客观世界的规律中获得全身心的自由。直至近现代,著名美术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明确提出“以美育代教育”的论说,则将美育推向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使其开始承载对生命终极关怀的使命。

二 美术教育中蕴含的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这门学科极具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它关注的是人生,是人的精神世界和灵魂的呼唤,同样也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美术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它所闪耀出的人类智慧的火花以及承载的人文精神素养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部分。一部浩瀚无穷的美术史同样也是人类不断认识和洗涤自身心灵历程的具体形象的发展史。

美术作品是人类文化最早的载体之一,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无不代表着人类艺术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运用美术创作的形式来传达思想感情是人类发展历史中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是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代表着人性的深度和广度。不论是几万年前稚拙的原始洞穴壁画,还是抽象的现代绘画艺术,始终都散发着人文精神之光,体现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精神。美术语言要用来赞美人性,这是艺术家共同的理想追求。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创新成果的具体体现,更是艺术家独立人格的彰显。

威伦道夫的《维纳斯》可以说是人类雕塑史上最早的人体圆雕杰作,被人们称为“原始的维纳斯”。它以异常夸张的女性人体造型,突出生理特点,充分体现了人类对母性生殖的崇拜和祈求繁衍生息的美好愿望。古希腊美术最突出成就则是雕刻,大多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和竞技运动员,表现的“神”不过是现实中人的形象的理想化而已,强调神与人“同形同性”,赞美“神”归根结底还是赞美人性,这也是人类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的高度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更是崇尚人文精神,以人性取代神性,反对中世纪宗教神学对人性的束缚,将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世纪的神学中解放出来,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把人看做作品表现的中心,认为美的最高境界就是人体美。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共同心声就是用美术语言来赞美、宣扬人性。这个时期艺术大师们创造的不朽杰作是宣扬人文精神的典范。艺术巨匠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圣母像系列、提香的《天上与人间的爱》等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对于人文精神的追求。拉斐尔的柔美、米开朗基罗的健硕、鲁本斯的激情、达维特的庄重、莫奈的率真、梵高的狂躁……都是艺术家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也是他们崇高人格的写照。

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它崇尚的是写意传神和寄兴遣怀,是人文情怀的极大发展。山水画、花鸟画以其别具一格的艺术感染力,注重创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寄托画家的思想和追求,从中可以看出画家的人格素养。中国画创作就是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客观化,借以营造优雅、恬适的审美意境。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特别强调要借助画作来塑造和完善人格,与之相适应的传统艺术教育也向来以真、善、美为宗旨,追求完美极致的境界。

三 人文教育观的缺失

人文精神,指的是在现实世界里要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关怀人的自由平等,以及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等,也就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人文精神为追求,讲求天人合一、物我化之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美术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最直接的学科之一,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对培养其完善人格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当前,现代化社会建设迫切需要相对应的人文教育随之发展。人文精神的教育和提高在我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及。这一切在当今时代带来的严重后果便是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盛行,人们为了满足自己膨胀的欲望,无休止地改善着生存环境,甚至不择手段。人文精神的没落,理想主义的丧失,信仰的缺乏,这一切都与人文教育的缺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同样不能忽视人文教育,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知识面狭隘,文化内涵缺失,不具备最基本的艺术素养,思想空洞,缺乏独特的创造力,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只会玩弄笔墨的画匠,空有技法,而无想法。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对艺术作品没有辨别和欣赏的能力,何谈创作。于是,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反思,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积极探索美术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将人文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美术人才。

四 在美术实践中渗透人文精神

美术学科中实现人文素养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手段是在充满人文色彩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实现的。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着力营造宽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张扬,使他们张开思想的翅膀,看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感情、思想以及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扮演的只是促进和鼓励的角色,学生才是学习实践活动中真正的主体。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要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情感体验。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应将教师强制欣赏转化为学生自主欣赏,构建师生之间融洽的教学关系。

此外,美术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在组织课堂教学形式方面,应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教学模式,深入探索自主学习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培养学生研究型学习方法,把美术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

美术课堂就应是师生心灵碰撞迸发出智慧火花的地方,在这里还可以进行人文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完全释放活力、舒展性灵,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趣味。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应为学生营造一种让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的人文情境,让学生真切地进行一次人文精神的体验活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将现有的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

美术是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各个时期的美术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都记录着人类发展的轨迹。美术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美术的特征、表达方式、为社会生活展现的别样魅力,还会让学生认识到人的情感、思想、观念上的差异,从而体会到丰富的人类世界。美术教师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应大力提升美术这门学科的层次性,把单纯的技能转化为具有人文气息的学科。美术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同时还要使学生增加文化内涵,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文化意境。这样一来,学生在美术实践中能加深对艺术理论的认知,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人文精神素养提升一个新的层次。

美术学科自身具有很强的拓展性和延伸性,它注重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如绘画与设计、绘画与鉴赏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内容和实践过程获得应有的艺术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其审美能力,洗涤自身的情感和内心,增强人文素养。同时,美术还强调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美术与建筑、文学、舞蹈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共性及联系,如美术与音乐的融合就能产生图声并茂的完美效果。如果将绘画配上音乐,则能使学生对静止的画面产生一种动态感受,用音乐可以很好地表现出绘画固有的情感和节奏。苏轼说过:“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美术作品与文学诗歌结合不仅能产生“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绝佳妙境,还能营造出令人陶醉的意境,给观者带来无限美感,使之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美术教育活动还要紧紧地与社会实践进行结合,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美术教育。美术教学就应大胆地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搜尽奇峰才能打草稿,这也正符合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社会实践应被纳入美术课程教学计划之列,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自然和社会,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生活、情感思想以及社会发展历史等方面的关系。教学期间还要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艺术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艺术审美实践,形成深刻的艺术修养,这样有助于人文素养的提升。

美术教育在美术与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得学生能把美术实践更好地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五 小结

加强人文素养的培育是当今美术教育一个重要归宿,提升审美意识和观念则是美术学科所追求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对尊严、价值和命运的深深关切,它是素质教育中塑造理想人格的必经之路。借用人文主义精神来促进美术教育的实践活动顺应时展要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形成积极向上、向善向美的人生追求,才能促使美术教育取得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德〕席勒.美术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3]张丽娜.美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5]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上一篇: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对现金持有及其价值的影响 下一篇:高职高专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