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残端荷包对线包埋技术的体会

时间:2022-10-11 01:32:33

阑尾残端荷包对线包埋技术的体会

阑尾切除术后特别是化脓性阑尾炎和坏疽穿孔性阑尾炎最容易发生切口感染、粪瘘、瘘管等并发症,出其他诸原因外,阑尾残端如何理想处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我院对阑尾残端改用荷包对线包埋处理后,明显降低了术切口感染、粪瘘、瘘管的发生,现介绍如下。

1 资料如下

1.1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0年1月,对185例阑尾切除术病人随机分成A、B两组,A组行阑尾残端荷包对线包埋共85例,B组行传统方法处理阑尾残端共100例,A组中,男48例,女37例,平均年龄28.1岁,单纯性阑尾炎34例(40%),化脓性阑尾炎40例(47.06),坏疽穿孔11例(12.94%)。B组中,男52例,女48例,平均 年龄30.5岁,单纯性阑尾炎40例(40%),化脓性阑尾炎46例(46%),坏疽穿孔性阑尾炎14例(14%)。分组病人均无其他疾病。

1.2手术方法 A、B两组病人均在连硬麻醉下行麦氏或下腹探查切口,常规处理阑尾、系膜及其血管后,A组病人改用荷包对线包埋法处理阑尾残端,即以阑尾根部为圆心以0.8~1.0cm为半径做圆周式袋口缝合6~8针,针距尽量保持均匀一致,并且起始针应从结肠带上开始,缝合过程中缝线必须达到盲肠浆肌层,横穿三条结肠带,勿穿过肠粘膜。将最先缝合的结肠带对应面的丝线挑起后,把阑尾残端垂直送入荷包内,起始针线头和结束针线与对应面的双线一起做结,阑尾残端就很容易埋入荷包中。B组病人按传统方法处理,尽量包埋好残端,术中腹腔、切口均用甲硝唑冲洗,各组根据术中实际情况置引流管(即术中腹腔脓液较多或残端包埋不满意者),术后常规静脉给予甲硝唑、丁胺卡那霉素治疗4天改用口服给药。

1.3根据A、B两组病例术后住院时间,上置引流管、切口感染、粪瘘、瘘管的发生情况对比进行χ2测验。

2 结果

A组:85例,手术至出院≤7天占78例(91.76%),≥7天占7例,切口感染7例,其中化脓性阑尾炎3例,坏疽穿孔性阑尾炎4例,无粪瘘、瘘管发生;有13例放置引流管(15.29%),其中6例后期发生切口感染。B组:100例,手术至出院≥7天占79例(79%),≥7天占21例,切口感染17例,其中化脓性阑尾炎5例,单纯性阑尾炎2例,坏疽穿孔阑尾炎8例。2例发生粪瘘均为坏疽穿孔性阑尾炎,2例发生瘘管为化脓性阑尾炎和坏疽性阑尾炎各一例。28例放置引流管(28%),其中且口感染18例和粪瘘1例。经χ2测验:A、B两组对比,手术至出院P

3讨论及体会

阑尾残端处理困难往往是外科医生遇见较多的问题,也是术后并

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临床上经常见到由于阑尾炎症导致周围组织即盲肠水肿,特别是化脓性和坏疽穿孔阑尾炎使盲肠部位水肿更加明显,组织很脆弱,处理时很容易将组织挟碎、割破和撕裂从而导致出血、裂开、缝扎阑尾跟部及包里困难等(1)。常见处理这种情况都是在反复困难地操作中进行,并且多以残端处理不好或无法处理而放置引流管结束手术,至此术后并发症就不可避免的发生。而荷包对线包埋法,一是借助三条结肠带的韧性作用来减轻盲肠浆肌层的受力,从而减少缝线直接撕割的危险,由于三条韧带受力均匀和方向一致,做结时很容易合拢即参入了荷包又减去了因结肠带形成的管道。二是结扎线结居中迫使荷包内盲肠及阑尾根部较多的参入向内翻转故此阑尾包埋十分满意,即使在阑尾根部无法结扎或缝扎的情况下残端将形成盲肠腔内引流。三是荷包对线包埋有一石二鸟的作用即形成了荷包又起到了中央加固作用,降低和消除了袋口腔隙。四是由于操作简单,效果好适用于各种阑尾手术中处理残端,减少了术中反复操作及置引流管机会。Krukowski指出,急性穿孔性阑尾炎手术后放置腹腔内引流管不仅无益,反而有害,表现在患者术后机体恢复慢、切口感染及窦道形成机会增多等[2]。从A、B两组看出B组中置引流管例数明显多于A组,术后并发症也高于A组,特别是A组中无1例粪瘘及瘘管发生,从而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改用荷包对线包埋技术处理阑尾残端一方面解决了手术中较难处理问题,减少置引流管的机会,从而降低了并发症,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手术设计合理简单,操作容易,适应性强,可完全替代传统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蓝瑚,夏穗生主编。中国名医手术经验丛书《手术失误及处理.外科.》云南:云南科技出版社,1992.106―109

[2] 范存斌,如何减少阑尾手术的切口感染.中国临床医生,2000.28(269):47 (2002-05-29收稿 2002-06-20修回)

上一篇:浅析呼吸衰竭相关问题 下一篇:探讨欣母沛用于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